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史诗红楼梦/大家小书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805549477
  • 作      者:
    作者:何其芳|编者:蒙木|责编:李健|绘画:王叔晖
  • 出 版 社 :
    文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2
收藏
编辑推荐

何其芳的《论<红楼梦>》在20世纪中期的文学批评中独树一帜,既不同于阶级斗争视角的机械化解读,也超越了传统考据学的狭隘性。他强调从人性、艺术性和社会性综合把握作品,为后来的红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启示,至今仍是理解《红楼梦》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的重要参考文献。


展开
作者简介

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作家、学者。重庆万州人,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6年与卞之琳、李广田的发表诗歌合集《汉园集》,1937年出版散文集《画梦录》。曾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现鲁东大学)任教,1938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革命文艺做了大量拓荒工作。在延安期间,他出版了著名的《预言》《夜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央马列学院教员,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出版有《关于写诗和读诗》《论“红楼梦”》《文学艺术的春天》等论著。1977年7月24日病逝。


展开
内容介绍

《史诗<红楼梦>》是何其芳重要的红学研究论著,最初发表于20世纪50年代,集中体现了作者对《红楼梦》的文学价值、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的深刻解读。全书从社会历史角度切入,结合文本细读,对《红楼梦》的主题、人物形象和艺术成就进行了系统分析,在红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展开
精彩书摘

胡适、俞平伯研究红楼,负有盛名,且是开山之功,但他们并不认为《红楼梦》是多么伟大的文学作品。其后在北大说红楼的主要是吴组缃(1908—1994)和何其芳(1912—1977),他们都不是以红学家名世的,但他们两位的研究比其他红学家更有学理,他们把《红楼梦》放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的大背景上,从小说构思和人物塑造方面揭示《红楼梦》为什么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是世界文学的珍品。1956年北大邀请吴组缃和何其芳两位先生同时开《红楼梦》研究的选修讲座课程,据北大54级学长张玲老师回忆,两位先生观点相对,的确一时瑜亮,很有从弟子各半的意思。这种打擂式的热闹让当时无数北大学子为之神往。刘勇强教授说吴先生亲口告诉他:何先生是诗人,有浪漫主义情怀;他自己则是小说家,不认为小说家构思小说会有无缘无故的情节,特别究心曹雪芹为什么会这样写《红楼梦》。他们都注重人物塑造,但何先生在诗的眼光下觉得还是好人多,尤其像薛宝钗;而吴先生则 认为薛宝钗特别坏。

也就是1956年下半年,何其芳完成了《论〈红楼梦〉》。 我们注意到1954年3月俞平伯的《红楼梦简论》发表; 9月李希凡、蓝翎写的《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发表于山东大学《文史哲》,后又在《文艺报》转载;江青推荐《人民日报》予以转载,邓拓商请周扬、何其芳等人讨论,周扬认为该文“很粗糙”,何其芳评价说“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10月10日,李希凡、蓝翎又写了《评〈红

楼梦研究〉》在《光明日报》发表。10月16日,毛泽东写了著名的《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信的结尾说:“《武训传》虽然批判了,却至今没有引出教训,又出现了容忍俞平伯唯心论和阻拦‘小人物’的很有生气的批判文章的奇怪事情,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10月24日,中国作家协会古典文学部召开关于《红楼梦》研究的讨论会,何其芳会上批评李、蓝的两篇文章不过是在讲“马克思主义的常识”,他说:“看李、蓝二位的文章后,我觉得他们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批评俞先生的著作这一基本精神 我是赞成的,觉得他们的文章抓住了俞先生的许多错误看法,抓住了基本问题。但我当时对他们的两篇文章中的个别论点还有一些怀疑,并且觉得他们引用俞先生的文章有时不照顾全文的意思,有些小缺点。”

10月27日,陆定一给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还汇报了近期中宣部组织批判胡适的计划。他说:“计划在最短时间内协同《人民日报》组织若干篇文章(正在写的有何其芳、张天翼等),以进一步批判俞平伯的错误观点。”何其芳正在写的就是《没有批评就不能前进》,这篇文章批评俞平伯陷入了烦琐的考据,当然他最成问题的地方是:“俞平伯先生过去用‘自传说’来抹杀了《红楼梦》的价值,现在的‘色空说’和‘微言大义说’却实际上仍然是否定了这部作品在思想和艺术方面的巨大成就的。”他在文章中正面提出:“《红楼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生活的百科全书……完成了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总批判的任务的,它里面的热烈的爱和憎像火种一样在读者心中点燃了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对幸福自由的生活的追求。”最后他强调研究古典文学作品要在占有材料、辨别材料、整理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研究不能只限于考察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版本,还必须研究社会的情况、政治的情况和文化思想的情况。

1954年12月8日,在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主席团扩大会议上,郭沫若发表了《三点建议》,说:“这一次的讨论是富有教育意义的,是马克思主义对资产阶级唯心论的严重的思想斗争,是思想改造的自我教育的继续开展,是适应当前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的文化动员。”该讲话原题“思想斗争的文化动员”,在报送毛泽东时,毛泽东认为:“郭老讲稿很好,有一点小的修改,请郭老斟酌。‘思想斗争的文化动员’这个题目不很醒目,请商郭老是否可以换一个。”1954年12月2日下午1时,周扬邀请茅盾、邓拓、胡绳、何其芳等人,在郭沫若住处开了一个小会,传达了毛泽东关于胡适批判问题的指示。同日下午3时,又在中国科学院召开了科学院院部与作家协会主席团的联席扩大会议,这次会议称为“中国科学院中国作家协会联合召开的胡适思想批判讨论会”,会后,正式成立胡适思想批判委员会。周扬再次就关于批判胡适问题的组织计划向毛泽东报告。报告说,关于胡适批判成立这个小组,例如胡适的哲学思想批判,召集人艾思奇;胡适的《中国文学史》批判,召集人何其芳;关于《红楼梦》研究著作的批判,召集人聂绀驽。胡适思想批判,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心造成了极大震撼。吴宓在他的日记中说:“此运动乃毛主席所指示发动,令全国风行,特选取《红楼梦》为题目,以俞平伯为典型,盖文学界、教育界中又一整风运动,又一次思想改造,自我检讨而已。”[1]

以上缕述对胡适思想的围剿和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是为了交代《论〈红楼梦〉》的写作背景。何其芳躬逢其役,并深悉这个部署来自上层。我们由此理解何其芳写作的勇气。他在这篇文章中明确反对李希凡、蓝翎所谓曹雪芹“基本上是站在新兴的市民立场上来反封建的”,因而《红楼梦》反映了代表那时新兴的市民社会力量(“市民说”);他也从学理上明确反对“农民说”,“农民说”认为《红楼梦》所反映的社会的根本矛盾和根本问题只能是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他批评这种盖帽子的风气是牵强附会加上教条主义最后形成的“学术工作中的主观主义”,不克服这种主观主义,我们的学术水平就很难提高。


展开
目录

001 论《红楼梦》

一、引子/ 003

二、曹雪芹的身世与《红楼梦》/ 007

三、宝黛的爱情/ 014

四、叛逆者/ 027

五、广阔的现实/ 038

六、薛宝钗的悲剧/ 049

七、王熙凤,一条美丽的蛇/ 065

八、《红楼梦》是一个森林,一个海洋/ 072

九、《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092

十、《红楼梦》的批判性/ 103

十一、《红楼梦》的思想倾向/ 114

十二、《红楼梦》的思想性质/ 135

十三、高鹗续书/ 15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