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30年代文学洛神”——萧红最后一部作品
《语文》课文《三月的原野》原作
鲁迅曾评价萧红的创作: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小城三月》以散文化的诗意,表达了在厌倦漂泊、疾病缠身情况下的思乡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企盼。
《小城三月》是萧红在香港病中完成的最后一篇小说,也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小城春深锁心伤,小说中以散文化的语言平静地叙述了女性与旧制度抗争的果敢与坚毅,具有穿越时间的魅力,能够引起当代女性的共鸣。
本书是“红色经典文艺作品口袋书”第二辑之一种,收录了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萧红的两篇代表作《生死场》和《小城三月》。《小城三月》是萧红创作的中篇小说,该作品写于1941年7月,讲述了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对自由、幸福的向往与追求,以及最终被传统的宗法制度所吞噬、香消玉殒的故事。这是一篇在思想和艺术上都纯熟的作品,承袭了作者一贯的散文化笔调,以独具特色的叙事方式,将一个极其普通的爱情故事渲染得凄凉哀婉,穿过几十年的时光,带给人们强烈的震撼与反思。
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像地衣那样绿,透出在这里,那里。郊原上的草,是必须转折了好几个弯儿才能钻出地面的,草儿头上还顶着那胀破了种粒的壳,发出一寸多高的芽子,欣幸地钻出了土皮。放牛的孩子,在掀起了墙脚片下面的瓦片时,找到了一片草芽了,孩子们到家里告诉妈妈,说:“今天草芽出土了!”妈妈惊喜地说:“那一定是向阳的地方!”抢根菜的白色的圆石似的籽儿在地上滚着,野孩子一升一斗地在拾。蒲公英发芽了,羊咩咩地叫,乌鸦绕着杨树林子飞,天气一天暖似一天,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杨花满天照地地飞,像棉花似的。人们出门都是用手捉着,杨花挂着他了。草和牛粪都横在道上,放散着强烈的气味,远远的有用石子打船的声音,硿硿……的大响传来。
河冰发了,冰块顶着冰块,苦闷地又奔放地向下流。乌鸦站在冰块上寻觅小鱼吃,或者是还在冬眠的青蛙。
天气突然地热起来,说是“二八月,小阳春”,自然冷天气还是要来的,但是这几天可热了。春天带着强烈的呼唤从这头走到那头……
小城里被杨花给装满了,在榆树还没变黄之前,大街小巷到处飞着,像纷纷落下的雪块……
春来了,人人像久久等待着一个大暴动,今天夜里就要举行,人人带着犯罪的心情,想参加到解放的尝试……春吹到每个人的心坎,带着呼唤,带着盅惑……
我有一个姨,和我的堂哥哥大概是恋爱了。
生死场
小城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