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给孩子的建筑思维课/科技部全国优秀科普作品获奖书系/中国科学家爸爸思维训练丛书
0.00     定价 ¥ 69.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2724488
  • 作      者:
    作者:向篪//樊敏|责编:肖玲玲
  • 出 版 社 :
    中国妇女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1
收藏
编辑推荐

哲学、物理、社会、自然、数学、人文、科技等多维视角的思维训练课

像建筑师一样思考世界,拥有“万能”智慧:空间想象,尺度感知,形式创造,艺术审美,对行为和心理感受的理解,对历史和时代脉搏的把握,在现实中搭建梦想……


展开
作者简介


向篪,天津大学建筑学博士,致力于科普创作多年,为青少年读者创作过大量科普文章,擅长用简洁流畅的文字将中外建筑史故事娓娓道来,将复杂的建筑工程原理讲得生动有趣,启发思考,培养人文情怀、工程思维和科学思维,深受青少年读者喜爱。

樊敏,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译有《建筑100:1900—2000》《给年轻建筑师的随笔》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建筑史、地方近现代建筑理论。工作之余,热衷青少科普创作。


展开
内容介绍

提起“建筑”,你想到些什么呢?一座建筑好不好,要怎么评价呢?为什么说建筑的奥秘在于空间?训练空间思维有什么思路?建筑学是科学还是艺术呢?怎样理解“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师是怎样的一群人?建筑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呢?

……

从这些问题出发,这本书抽丝剥茧地“透视”出建筑的真谛。作为一门具有海纳百川精神的学问,它将触角伸向哲学、物理、社会、自然、数学、人文、科技等领域时,从未迟疑。它像空气一样,细密地浸润着每一个日常,却深刻反映出人类社会包罗万象的种种细节。自然,未必人人选择成为建筑师,但不妨碍我们借“建筑”之手重塑视野,用建筑师的眼光看待人和周围世界的关系,怀着好奇心、想象力和充满希望的智慧行走于世。


展开
精彩书摘

“建筑”这个词,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提到。你曾仔细地想过它是什么吗?相比起“房子”“屋子”,为什么“建筑”听起来似乎带有一些专业的意味,又有一些距离感呢?就让我们来聊聊吧。

 

 

“衣食住行”的“住”

至少在宋代,汉语中就开始使用“建筑”这个词了。它在古代主要作为动词来用,是“建造”“筑造”“营建”的意思。到了今天,我们说的“建筑”就不仅是动词,而且作为名词来用,指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房屋或场所。从大的范围来说,房屋、道路、桥梁、碑塔、广场、园林等建造物都算建筑。不过,日常所说的建筑多数情况下指我们接触最多、使用最频繁的房屋建筑。

所以,建筑既是人们进行建造活动的过程,也指这一活动形成的结果。而建造可以说是人类活动中最为基本的一项。原始人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为了躲避风雨、防御野兽,利用天然的山洞作为居所。所谓“上古穴居而野处”,假如你去北京的周口店遗址参观,就能看到这句话所描绘的几十万年前的场景。后来,人类学会使用工具,主动筑造起栖身之所。他们在地面挖出一个浅坑,把木料加工成柱子,再堆一些石头用来固定柱子,又用木架和草泥做出屋顶和墙。这样就造出一个能够容纳人们活动的居住空间(图1-1)。

自然界中,除了人类,其他动物也有寻求栖息、庇护的生存需要。不少动物和人类一样,主动建造容身之所,甚至具有十分厉害的建造技能。比如,鸟类筑造鸟巢,河狸用牙齿伐木建起水坝(图1-2),蚂蚁搭建蚁丘,黑猩猩在树上筑巢做窝,蜜蜂更是创造了极具智慧的六边形结构蜂巢。它们都是天生的建筑师。

看来,不论人类还是其他动物,其活动都极度依赖一个栖身的空间、一个巢穴、一个建筑。能否建造出这样一个空间,是关乎生存的大事。当然,相比其他动物,人类的建造技术更为高超,随着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发展,如今已经十分完善、复杂、高级。但不管建筑发展到什么时候,它都为人的活动而创造,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是建筑师不应遗忘的初心。

汉语里有一个词,“衣食住行”,以4个字概括了人类生活的基本需要。“住”紧跟在“衣”和“食”之后,就足以说明建筑对于人是多么重要了。

你可以想象一下,你所生活的地方,人造建筑全部消失,回到一片原始的自然环境中,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发现了吗?这根本是无法想象的,所有的生活细节都是在建筑之中或者建筑之外进行的。

建筑,已经像空气一样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演变了几千年的建筑

为什么建筑像空气一样日常,但我们谈起它时又觉得有一些距离呢?别着急,我们先来看看,自原始人的茅草屋以后,建筑都有什么变化。

前面我们说过,人类最早盖起房子,是为了满足基本需求。在我们现代人看来,那时候的房子太简陋了,也就起到遮风挡雨和躲避猛兽的作用。但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建筑技术的进步。建造所用的材料越来越丰富、性能越来越强大,人们不断创造出更新、更合理的建筑结构,建造的工具和工艺也变得精细。建筑技术的每一次提升,都意味着人类的生活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更安全、更舒适,以及更多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就这样,在逐渐变化之中,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建筑形成了。

建筑材料、结构在不断发展变化

一开始,人类搭建房屋时只能使用树枝、泥土、芦苇等自然界现成的材料。后来,人们学会了制作工具和使用工具。经过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人们先拥有了石头制成的工具,后来又升级为青铜工具,劳动技能大大提高。人们使用这些工具加工石块,还将泥土重复地敲砸、夯实,做出更为结实的夯土,取代了木头和生土。学会烧制砖头之后,人们用砖头砌墙,房子的坚固性和防水性进一步提高,砖头逐渐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之一。

建筑的结构又有什么变化呢?由于工具和材料都升了级、换了代,最早的穴屋、棚屋也慢慢变为梁、柱、墙搭建成的屋子。在这种结构的支承下,内部空间明显大多了。历史上,建筑结构很重要的一次进步要数古罗马人对拱券结构的发展,这对建筑技术而言是一次巨大的贡献。

什么是拱券结构呢?最初,两组砖或是石块,随着高度的增加,一层一层地相互靠近,一直到了最高一层,两块便合为一块。这种结构继续发展,材料排列方式变为弧形,就是拱券了(图1-3)。

拱券利用了每层材料的侧压力来承重,除了半圆形,还发展出尖形、马蹄形、钟乳形等形式。而古罗马人的厉害之处在于,他们以拱券为基础,又发展出十字拱、肋架拱等结构(图1-4)。

十字拱只需要四角有支柱撑起来就行。几个十字拱连起来,它们之间的侧推力相互抵消,只用在两端设一道墙,并且能在侧面开窗。肋架拱与十字拱类似,它的结构更为轻巧。有了这种结构,承重墙就不再是必须有的,建筑的内部空间更加自由、更加开敞。

到了中世纪,这些拱券结构进一步融合、发展,演变为十分复杂的结构体系,能够让建筑顶部的重量经过层层传导,落在地上。这也使得建筑的高度增加。那些高耸入云的哥特式教堂(图1-5)正是用了这种结构才建造出来的。新结构的出现,使各种空间的组合、建筑形式的创新也变成可能。

看到这里你也许要问,为什么不同地方的那些古老建筑,看上去千差万别,而现在的建筑却到处都差不多呢?我们继续来看。

所谓“到处都差不多”的建筑,是进入现代以后才有的现象,这与现代建筑技术、材料、结构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

先来看看材料的变化。工业革命以后,人们开始探索新的建筑材料。冶金工业、铁路的发展,增加了钢铁的生产和使用。水泥出现后,人们将它和砂、石等材料与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一种新的人工材料——混凝土。混凝土的成本低,制作简单,受压力的性能又特别优秀。后来,人们又在混凝土里加入钢筋、钢板等材料,解决了混凝土抗拉强度较弱的缺点,这就是钢筋混凝土。此外,随着玻璃工业的发展,人们已经能够生产大面积的平板玻璃。钢铁、混凝土、玻璃,这三种材料取代了传统的木头、石料、砖瓦,引发了建筑革命性的改变。不过一开始,新材料只用在厂房、仓库等工业用途的建筑上。到了1851年,伦敦的世界博览会出现一座用钢材和玻璃搭建的展馆。如果放在今天,这座建筑平平无奇,但当时的人们平日里看惯了厚重石墙的房子,突然看到如此宽敞透明的建筑,别提多吃惊了。这座展馆被称为“水晶宫”,它是钢结构在建筑上的一次大胆尝试。

接着来看结构的变化。建筑技术经过历史上长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建筑力学的科学理论。在大量修建铁路、工业建筑的过程中,很多工程技术问题得以解决,建筑技术在工业化背景下向前迈出了一大步。钢筋混凝土的发明使得新的结构出现——用柱子支撑,跨度(也就是柱子之间的距离)能够达到好几米甚至十几米,建筑空间得到了解放,获得了更大的自由。

“水晶宫”出现20年后的1871年,美国的一座城市芝加哥发生了大火,那里的大部分建筑被烧毁。寸土寸金的市中心的重建,催生了用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的高层建筑。就这样,我们今天常见的摩天大楼诞生了。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础上,人们发展出“幕墙”,取代了传统的承重墙。幕墙可以用各种材料制作,它很轻,也不用承受重量,就像幕布一样挂在结构体之外。我们今天看到的建筑的“表皮”,很多都是幕墙或者按照幕墙的思路来建造的。

经过材料、结构的变革,现代建筑的形式、外观、空间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的材料采用成本低廉的工业建材;它的施工满足现代社会批量化高效生产的原则;它的空间十分自由,能满足多种多样的用途,符合现代人看重建筑功能的想法;它的形式简洁,因为现代的审美反对多余的复杂装饰。由于它在各方面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很快就传播到世界各地。

建筑类型越来越丰富

人类在学会制造工具后,开始驯化一些动植物。在几个富庶的河谷地带,农业文明最先发展起来。人们开始耕种农作物并定居下来。随着定居点和人口数量的增多,出现了城市,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于是,人类社会形成新的分工,走向了城市文明,随之也产生了丰富的建筑类型。

古希腊的城邦,常常举行竞技比赛,人们为此修建了竞技场。羊皮纸出现后,人们建造了图书馆。古希腊人喜爱诗歌,经常观看戏剧演出,古希腊因此拥有了大大小小的露天剧场。他们还喜欢聚在一起辩论、演讲,应运而生的城市广场为政治和社交活动提供了舞台。

到了古罗马时期,由于古罗马人的世俗生活十分发达,公共建筑更加多样,出现了满足洗浴需求的大型公共浴场、为观看野蛮角斗而建造的角斗场等新的类型。

在古代中国,人们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在边境修筑了包括敌楼、烽火台、城堡等防御工事在内的高大城墙,也就是著名的万里长城。长城的修建持续两千多年,绵延两万多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军事工程。

除了这些功能很实在的建筑,还有一类建筑是为人们的信仰而服务的。比如,中国的寺、庙、祠、观,希腊、罗马的神庙,印度的石窟和佛塔,土耳其的清真寺,法国的教堂,等等。它们虽然实用性不强,但人们投入其中的智慧和创造力却一点不少,甚至代表了建筑文化的最高水平,在技术和艺术上有极大的成就。

建筑类型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社会分工更加细化、更加复杂,有新的技术、产业出现,人们的生活有新的需求,就会诞生新的建筑类型。人类历史走到今天,各种类型的建筑层出不穷。

比如,对你来说比较熟悉的可能有:

商业建筑(如商场、店铺);

医疗建筑(如医院、疗养中心);

工业建筑;

教育科研建筑(如幼儿园、科学实验机构);

交通建筑(如地铁建筑、飞机场、停车库);

文化建筑(如档案馆、图书馆);

观演建筑(如电影院、音乐厅);

博览建筑(如博物馆、会展中心);

体育建筑(如体育馆、滑雪中心);

办公建筑;

金融建筑(如银行)。

还有一些建筑,你平时接触的机会可能比较少,例如:

司法建筑(如法院、检察院、监狱);

福利建筑(如养老院、福利院);

殡葬建筑(如殡仪馆、公墓);

市政建筑(如消防站、垃圾转运站);

电信建筑(如有线通信建筑);

广播电视建筑(如广播电视塔、调频发射台)。

除了上面这些,你还能想到哪些建筑?

这些不同类型的建筑具备形形色色的功能。它将触角伸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组成了城市中千千万万的楼房大厦。我们在这里很难把所有的建筑类型列举出来。建筑的类型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建筑因为不再有用武之地而消失,或者在今天改变了用途。而今天仍然有新的建筑类型出现,例如,近年来随着高铁和物流行业发展而出现的高铁站、物流建筑等。这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建筑是为人服务的。

经济和社会对建筑的影响

在我们读过的童话里,不管写的是哪个国家的故事,都常常有这样的描述——“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宫殿之所以富丽堂皇,让我们赞叹,是因为它在当时是最高等级的建筑,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没错,任何建筑都不可能凭空建造出来,得遵循“花多少钱,办多大事”这个朴素的道理。

历史上留下来的最宏伟、最华丽的建筑几乎都是高等级建筑:或是王公贵族的宫殿(如法国凡尔赛宫)、陵墓(如埃及金字塔),或是守护神圣信仰的神殿、庙宇(如希腊帕提农神庙),又或是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大型工程(如罗马斗兽场、中国长城)。它们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伟大成就,展示了极高的技术和艺术水平,背后也体现着王权、神权和国家意志——通过权力,人力和财富能够汇聚在一座建筑之中。

在经济条件的影响下,服务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建筑,自然有着华丽和简陋的分别。在古罗马,所有公民按财富分成6个等级。平民一般住在狭小的阁楼或单间里。经济情况好一些的住在小型寓所里。而贵族的住宅有柱廊围绕的庭院、花园,还装饰着大理石雕塑。

在古代的中国,建筑的等级不仅与经济条件有关,还体现了礼制观念和稳固的社会秩序。从权贵到庶民,不同阶层所居住的住宅,从建筑的整体规模,到门、厅的大小,再到使用什么装饰、什么颜色,都有严格的规定。比如,红墙是皇家建筑专有的,黄色琉璃瓦和斗只能用于宫殿和其他高等级建筑。即便都处在上层阶级,等级的区分也很明确,《春秋·谷梁传》中的“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黈”就记载了这种规则。我们从宋代《营造法式》这本书能看出,官方背景的高级建筑又分为殿阁(最隆重、最高等级的建筑),厅堂(重要的建筑),余屋(次要的建筑)3个等级。它们的材料、结构和形式都有明显的差别。如果你参观过北京故宫,一定会发现,地位最高的太和殿,它的外观尺度、内部空间、台基是最大的,屋顶上站着的小兽、彩画上用的金色和龙纹是最多的。

今天的建筑虽然不再像古代那样受到社会等级制度的巨大影响,但是对低收入的人来说,居住条件仍然很糟糕。许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师,通过建筑设计来帮助贫困人群改善生活品质。印度建筑师巴克里希纳·多西(Balkrishna Doshi)、智利建筑师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Alejandro Aravena)、布基纳法索建筑师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Diébédo Francis Kéré)、中国建筑师朱竞翔,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们为穷人设计公共建筑和低成本住房,让人们在里面开开心心地过日子,非常了不起。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