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长江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精)/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研究丛书
0.00     定价 ¥ 15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811196
  • 作      者:
    作者:危起伟//谢锋//方冬冬//舒凤月|责编:王静//朱瑾//白雪//陈昕//徐睿璠|总主编:危起伟//曹文宣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3
收藏
内容介绍
《长江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是对长江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调查研究的总结。《长江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共5章,主要论述了长江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地理分布格局与系统进化、濒危状况与濒危原因、保护价值与利用现状及主要保护措施等;并记述了分布于长江流域的哺乳动物3种,隶属2目3科3属;两栖动物38种,隶属2目5科13属;爬行动物13种,隶属2目5科8属;鱼类30种,隶属7目12科24属;软体动物6种,隶属2目2科3属。《长江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对国家重点保护的哺乳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鱼类和软体动物的研究历史(部分种类)、保护级别、形态特征、资源状况、地理分布和经济价值等有详细的叙述,还附有物种图,以便读者有更直观的了解。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长江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地理分布格局与系统演化
  任何物种都有一定的地理分布区域,也会在一定的地质历史时期存在,研究此类问题的学科称为生物地理学。该学科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进行生物区系划分,不同的研究者形成了不同的观点。“隔离假说”认为生物先形成了广泛的分布区,后来屏障出现,将原有的连续分布区隔离开,生物在间隔区内各自*立演化;“扩散假说”认为生物祖先*初分布在其中一个区域,即“起源中心”,它通过跨越地理屏障从该区域扩散到其他区域。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物种分歧时间和扩散时间概念的引入,以及所研究的生物类群的不断增多,对于现存的生物类群而言,真实的生物地理过程中兼有隔离和扩散的共同作用。因此,隔离假说和扩散假说都是生物地理学格局理论框架中的组成部分且相互补充。
  1.1.1鱼类地理分布格局
  所谓动物区系是人们对不同地理区域中动物的组成特点进行分析后的人为划分,它是地质历史过程与生态过程交互作用的产物。长江流域鱼类的区系可大致被分为:①中国江河平原区系复合体,主要分布于长江干流,如草鱼、青鱼、鲢、鳙等;②南方热带区系复合体,原产于南岭以南各水系,向长江流域伸展,如乌鳢、小黄鳓鱼、胡子鲇等;③古代第三纪区系复合体,如胭脂鱼、鲤、鲫、麦穗鱼等;④中亚高原山区区系复合体,代表种一般分布于长江上游及其支流,如裂腹鱼属和条鳅属鱼类,绝大部分仅分布于四川西部高原地区内的金沙江河源段和支流水系;⑤中印山区鱼类区系复合体,主要在热带山区和亚热带山区分布,分布范围较窄,适应于山区急流,如铫科、鞅科和平鳍鳅科鱼类等;⑥北方山区区系复合体,如川陕哲罗鲑、秦岭细鱗鲑等,仅分布于岷江和大渡河水系中且保留北方山区鱼类固有的喜冷性;⑦北方平原鱼类区系复合体,如花鳅科鱼类和中华鲟等(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研究室,1976)。
  长江流域鱼类物种丰富,流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和流域特征及鱼类物种组成和起源可能决定了鱼类物种的分布特点。例如,金沙江上游海拔高、气温低,适应高寒气候的冷水性鱼类如四川裂腹鱼、厚唇裸重唇鱼、短须裂腹鱼等在此栖息;长江上游干流河谷深切,水流流态复杂,其中的鱼类有相当一部分是适应急流环境、摄食着生藻类或底栖无脊椎动物、栖息于底层或爬附于石上的鱼类,如平鳍鳅科、铫科、野鲮亚科等鱼类;长江中下游地区河道比降变缓,附属湖泊众多,为江湖复合生态系统,该江段水面开阔、气候温和、沿岸湖泊星罗棋布、鱼类组成复杂,以“四大家鱼”等江湖洄游性鱼类*具代表性,是多种洄游性鱼类的重要产卵场、育幼场和溯河或降河洄游通道(刘建康和曹文宣,1992)。
  1.1.2水生两栖爬行动物地理分布格局
  水生两栖爬行动物是指幼体和成体不能完全脱离水环境生活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群,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其对环境变化十分长江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地理分布格局与系统演化敏感,是良好的环境指示生物,对于维持环境生态平衡十分重要。
  由于水生两栖爬行动物对水系的依赖性高,舒国成等(2023)将长江流域水生两栖爬行动物的分布区域划分为江源区、金沙江一雅砻江流域、岷江一沱江流域、嘉陵江流域、乌江一赤水河一清江流域、上游干流区间、汉江流域、洞庭湖流域、鄱阳湖流域、中下游干流区间、太湖流域。不同区域的物种多样性差异较大,但水生两栖动物和水生爬行动物呈现相似趋势,即江源区由于海拔较高,环境温度较低,自然环境恶劣,两栖爬行动物分布均较少。长江上游的金沙江一雅砻江流域、长江右岸的乌江一赤水河一清江流域、洞庭湖流域和鄱阳湖流域的物种数均高于或等于同类群在长江左岸的嘉陵江流域、上游干流区间、汉江流域、中下游干流区间和太湖流域的物种数。形成了上游高下游低和右岸高左岸低的分布格局(舒国成等,2023)。于晓东等(2005)研究认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因其温暖湿润的气候成为两栖爬行动物的理想栖息场所,但由于工农业发达,植被受到很严重的破坏,尤其是平原和盆地地区,生境片段化严重,这影响了两栖爬行动物的栖息和生存,导致其物种数量和多样性较低;相反,长江上游地区在自然景观上具有从河谷亚热带到高山永久冰雪带的垂直分布,有显著的地区差异,且山地自然条件复杂,加之多样化的植被种类和气候,为水生两栖爬行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因此,除了源头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导致物种数量较少外,长江上游地区物种数量及多样性程度均较高。
  1.2物种系统演化
  1.2.1鱼类系统演化
  长江水系变迁推动了鱼类的扩散与分化,鱼类的系统地理动态也为揭示其河流时空演变规律提供了高分辨率的生物学证据。我国东部的鱼类区系有古老的渊源,与高原的隆升、气候及水系的变迁共同演化而来。早在白垩世(距今1.37亿年至6500万年)的鱼类中,除了鲟形目鱼类外,己无任何鱼类在中国生存到现代(张弥曼等,2001)。长江鲟和中华鲟为姐妹种,其祖先物种出现在3750万年前,于960万年前分化为长江鲟和中华鲟两个物种。长江鲟保留了淡水定居的生活习性;中华鲟形成河海洄游习性,并且发生体型变大、性成熟年龄推迟、产卵时间间隔变长、食性向肉食性的变化。这些变化与一般洄游性鱼类中发生的变化是一致的。研究表明,晚中新世(距今1160万至530万年)发生了全球范围的降温事件,这一时期全球气候变冷与海退同时进行,海平面下降幅度达40~50m,有利于中华鲟分布范围的扩大。中华鲟的洄游习性可能是伴随着其分布范围的扩大而形成的,其间中华鲟体型变大,并进入海洋,形成河海洄游习性(姜明,2024)。
  任何一个区域的鱼类区系都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时,两个板块上承载的我国东部鱼类区系的不同祖先物种就交融在一起了。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形成了新的气候条件、新的水系及新的隔离。因此演化出一批*特的物种(如鲤科鱼类东亚特有类群),形成了新的生态需求(谢平,2020)。鲤科鱼类是东亚鱼类中*繁盛的类群,即亚洲的鲤科鱼类比世界任何其他地方都要丰富,因此鲤科鱼类的区系特点是鱼类区系的核心。鲤科鱼类东亚特有类群在青藏高原隆升期间强烈的东亚季风影响下演化而来,并适应了*特的气候和水文条件。在这一特有支系中,一些底栖产卵鱼类产黏性卵或沉性卵,而另一些河流产卵鱼类则产漂流性卵。漂流性卵被认为是东亚鲤科鱼类在季风气候及大河环境中生存的关键特征(Chen et al.,2023)。
  青藏高原隆升不仅对高原地区本身,也对毗邻地区的鱼类区系产生重要影响(陈宜瑜等,1986)。青藏高原急剧抬升产生的高寒环境使原来生活在这一地区的淡水鱼类迅速绝迹,原始鈀亚科鱼类适应高原环境演化出裂腹鱼类,鳅科的原始条鳅类特化成无鱗条鳅类,它们构成了青藏高原特有的鱼类区系。青藏高原的隆升使高原四周产生强烈切割而形成许多急流环境,演化出一些适应急流环境的鱼类类群:原始鈀亚科鱼类特化成野鲮亚科和平鳍鳅科,原始鳇科鱼类特化成铫科,它们随着高原隆升产生的水系变迀而扩散,与南亚原有的鈀亚科、餅亚科和其他暖水性鱼类共同组成了南亚的淡水鱼类区系(陈宜瑜等,1986)。
  1.2.2两栖动物系统演化
  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由水生向陆生转变的关键类群,阐释该类群的起源演化过程与系统发育的关系,是我们了解陆生四足动物早期演化的核心问题。两栖动物由于具有移动能力弱、对水依赖性较高等特性,很容易受到地形影响而产生分歧演化,因而是研究生物地理学的良好模式生物(张鹏,2005)。姚明灿(2015)研究认为从我国两栖类整体上看,其分布以云贵高原、横断山区属种*为丰富,且特有属种也*多。而云贵高原和横断山区地域相接,相当于长江流域至珠江流域的上游区段,我国两栖类的特化、起源中心段也恰是我国**级阶梯向第二级阶梯过渡的地段(姚明灿,2015)。姚明灿等(2018)对中国有尾两栖类动物的地理分布格局和扩散路线的研究发现,该类群可能的迀移和扩散路线可归纳为:沿着各水系,从分布中心分别向东西南北4个方向迀移和扩散,其中以向北和向东为主,向南和向西扩散的种类较少。向北扩散的主要是小鲵科的一些种类,向东扩散的种类则以蝾螈科物种为主。广布于我国东部的隐鳃鲵科种类,极可能是该类群向北和向东这两个方向扩散的结果(姚明灿等,2018)。
  第2章长江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濒危状况
  2.1濒危状况
  长江流域因其广阔的流域面积与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是世界上保存比较完整的淡水流域生态系统,也是世界淡水生物多样性*为丰富的水系之一,许多水生野生动物栖息于此(危起伟和杜浩,2014)。然而受人类活动影响,流域内多种野生动物的生存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胁。
  在长江流域,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濒危鱼类物种达92种,长江上游79种鱼类为受威胁物种,居全国各大河流之*。2017~2019年连续3年的长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发现,历史上有分布但未采集到的鱼类有134种,占长江鱼类总种数的30.2%,其中长江特有种83种,占长江特有种总数的42.8%(Zhang et al.,2020a)。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暨豚已多年未见,并于2006年的长江豚类国际联合考察后被宣布功能性灭绝(Turvey et al.,2007);目前仅存的另一种淡水豚类——长江江豚数量急剧下降,2017年调查发现仅存1012头,相当于国宝大熊猫数量的一半;白鲟自2003年以来一直未见踪迹,根据模型估算,白鲟已于1993年功能性灭绝(Zhang et al.,2020a);中华鲟数量锐减,洄游到达葛洲坝下产卵场的亲鱼由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2000余尾降至2017~2019年的20尾左右,自然产卵活动由年际间连续变成偶发(吴金明等,2017);长江鲟自然繁殖于2000年左右停止,野外自然种群基本绝迹(Wu et al.,2014);长江的鲥、刀鲚和河豚数量急剧下降,甚至已绝迹(Zhang et al.,2020b)。
  2.2致危因素
  在长江流域,除了不可避免的极端自然灾害外,造成长江流域水生野生动物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近年来,长江流域水生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日益恶化。上游地区因地势具有起伏大、落差大的条件,形成了*有的流水环境,但因水电站梯级的无序开发,长江鲟、川陕哲罗鲑等特有物种的种群数量严重下降,生存受到了影响。中下游地区水流减缓,地势开阔平坦,形成了众多湖泊、支流、湿地与干流相互关联的复杂生境,但大坝、水库的建设严重干扰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及水文环境,加之发达的航运影响,江豚、中华鲟等物种的生存状况岌岌可危。过度捕捞及误捕、环境污染作为整个流域都存在的问题,也是影响物种生存的重要原因(图2.1)。
  2.2.1水污染
  长江水域生态环境为种类丰富的水生动物提供优良的栖息繁衍场所,是渔业发展的命脉。据统计,长江流域城市污水、农业废水、生活污水及工业和船舶废污水排放量占全国的40%以上,部分地区废污水的高排放量和低污水处理率使得长江污染程度日益加剧,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1章 长江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地理分布格局与系统演化 1
1.1 物种地理分布格局 2
1.1.1 鱼类地理分布格局 2
1.1.2 水生两栖爬行动物地理分布格局 2
1.2 物种系统演化 3
1.2.1 鱼类系统演化 3
1.2.2 两栖动物系统演化 4
第2章 长江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濒危状况 5
2.1 濒危状况 6
2.2 致危因素 6
2.2.1 水污染 6
2.2.2 水工程建设 7
2.2.3 航运发展 8
2.2.4 湖泊围垦 8
2.2.5 过度捕捞 8
2.2.6 外来物种入侵 9
第3章 长江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价值和利用现状 11
3.1 价值的构成 12
3.1.1 社会价值 12
3.1.2 经济价值 13
3.2 利用现状 13
3.2.1 养殖利用的必要性 13
3.2.2 保护与养殖利用的关系 14
第4章 长江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措施及其保护效果评价 15
4.1 发展现状 16
4.2 主要保护措施 16
4.2.1 立法保护 16
4.2.2 保护区建设 17
4.2.3 人工繁育、驯养和增殖放流 17
4.2.4 资源监测与科学研究 17
4.2.5 水生野生动物救护 18
4.2.6 公众宣传教育 18
4.3 工作成效 18
第5章 长江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各论 21
5.1 哺乳动物 22
5.1.1 白豚 Lipotes vexillifer 22
5.1.2 长江江豚 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24
5.1.3.水獭 Lutra lutra 26
5.2 两栖动物 29
5.2.1 安吉小鲵 Hynobius amjiensis 29
5.2.2 中国小鲵 Hynobius chinensis 30
5.2.3 挂榜山小鲵 Hynobius guabangshanensis 31
5.2.4 普雄原鲵 Protohynobius puxiongensis 32
5.2.5 巫山巴鲵 Liua shihi 33
5.2.6 秦巴巴鲵 Liua tsinpaensis 34
5.2.7 黄斑拟小鲵 Pseudohynobius flavomaculatus 36
5.2.8 贵州拟小鲵 Pseudohynobius guizhouensis 37
5.2.9 金佛拟小鲵 Pseudohynobius jinfo 38
5.2.10 宽阔水拟小鲵 Pseudohynobius kuankuoshuiensis 39
5.2.11 水城拟小鲵 Pseudohynobius shuichengensis 40
5.2.12 弱唇褶山溪鲵 Batrachuperus cochranae 42
5.2.13 无斑山溪鲵 Batrachuperus karlschmidti 43
5.2.14 龙洞山溪鲵 Batrachuperus londongensis 44
5.2.15 山溪鲵 Batrachuperus pinchonii 45
5.2.16 西藏山溪鲵 Batrachuperus tibetanus 47
5.2.17 盐源山溪鲵 Batrachuperus yenyuanensis 48
5.2.18 大鲵 Andrias davidianus 49
5.2.19 大凉螈 Liangshantriton taliangensis 51
5.2.20 贵州疣螈 Tylototriton kweichowensis 52
5.2.21 川南疣螈 Tylototriton pseudoverrucosus 54
5.2.22 红瘰疣螈 Tylototriton shanjing 55
5.2.23 安徽瑶螈 Yaotriton anhuiensis 56
5.2.24 宽脊瑶螈 Yaotriton broadoridgus 58
5.2.25 大别瑶螈 Yaotriton dabienicus 59
5.2.26 浏阳瑶螈 Yaotriton liuyangensis 60
5.2.27 莽山瑶螈 Yaotriton lizhengchangi 62
5.2.28 文县瑶螈 Yaotriton wenxianensis 63
5.2.29 尾斑瘰螈 Paramesotriton caudopunctatus 64
5.2.30 中国瘰螈 Paramesotriton chinensis 65
5.2.31 富钟瘰螈 Paramesotriton fuzhongensis 67
5.2.32 龙里瘰螈 Paramesotriton longliensis 68
5.2.33 七溪岭瘰螈 Paramesotriton qixilingensis 69
5.2.34 武陵瘰螈 Paramesotriton wulingensis 71
5.2.35 织金瘰螈 Paramesotriton zhijinensis 72
5.2.36 虎纹蛙 Hoplobatrachus tigerinus 73
5.2.37 叶氏肛刺蛙 Yerana yei 74
5.2.38 务川臭蛙 Odorrana wuchuanensis 76
5.3 爬行动物 77
5.3.1 鼋Pelochelys cantorii 77
5.3.2 斑鳖 Rafetus swinhoei 78
5.3.3 扬子鳄 Alligator sinensis 79
5.3.4 平胸龟 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 81
5.3.5 乌龟 Mauremys reevesii 82
5.3.6 花龟 Mauremys sinensis 83
5.3.7 黄喉拟水龟 Mauremys mutica 84
5.3.8 金头闭壳龟 Cuora aurocapitata 86
5.3.9 潘氏闭壳龟 Cuora pani 87
5.3.10 黄缘闭壳龟 Cuora flavomarginata 88
5.3.11 云南闭壳龟 Cuora yunnanensis 89
5.3.12 眼斑水龟 Sacalia bealei 91
5.3.13 山瑞鳖 Palea steindachneri 92
5.4 鱼类 93
5.4.1 白鲟 Psephurus gladius 93
5.4.2 中华鲟 Acipenser sinensis 96
5.4.3 长江鲟 Acipenser dabryanus 99
5.4.4 鲥 Tenualosa reevesii 102
5.4.5 川陕哲罗鲑 Hucho bleekeri 104
5.4.6 秦岭细鳞鲑 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 107
5.4.7 花鳗鲡 Anguilla marmorata 109
5.4.8 胭脂鱼 Myxocyprinus asiaticus 111
5.4.9 松江鲈 Trachidermus fasciatus 113
5.4.10 稀有鲫 Gobiocypris rarus 116
5.4.11 圆口铜鱼 Coreius guichenoti 118
5.4.12 滇池金线鲃 Sinocyclocheilus grahami 120
5.4.13 多斑金线鲃 Sinocyclocheilus multipunctatus 122
5.4.14 乌蒙山金线鲃 Sinocyclocheilus wumengshanensis 123
5.4.15 细鳞裂腹鱼 Schizothorax chongi 125
5.4.16 重口裂腹鱼 Schizothorax davidi 127
5.4.17 厚唇裸重唇鱼 Gymnodiptychus pachycheilus 129
5.4.18 湘西盲高原鳅 Triplophysa xiangxiensis 131
5.4.19 昆明鲇 Silurus mento 133
5.4.20 金Liobagrus kingi 134
5.4.21 青石Euchiloglanis davidi 135
5.4.22 四川白甲鱼 Onychostoma angustistomata 137
5.4.23 多鳞白甲鱼 Onychostoma macrolepis 139
5.4.24 金沙鲈鲤 Percocypris pingi 141
5.4.25 长薄鳅 Leptobotia elongata 143
5.4.26 红唇薄鳅 Leptobotia rubrilabris 145
5.4.27 长鳍吻 Rhinogobio ventralis 146
5.4.28 Luciobrama macrocephalus 148
5.4.29 岩原鲤 Procypris rabaudi 150
5.4.30 小鲤 Cyprinus micristius 152
5.5 软体动物 154
5.5.1 绢丝丽蚌Lamprotula fibrosa 154
5.5.2 背瘤丽蚌 Lamprotula leai 155
5.5.3 多瘤丽蚌 Lamprotula polysticta 157
5.5.4 刻裂丽蚌Lamprotula scripta 158
5.5.5 龙骨蛏蚌 Solenaia carinata 159
5.5.6 中国淡水蛏 Novaculina chinensis 161
参考文献 16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