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百折不挠
悲怆童年
时间回到1938年的厦门,日本侵略军大肆入侵厦门,鹭岛生灵饱受涂炭之苦。陈飞宝就是在日军侵占厦门两年后,春夏之交时出生的。
此前,陈飞宝的父母自原籍福州迁徙至厦门。母亲在家中操持家务,父亲在亲戚家的文化用品店帮工,收入微薄。战争使得本就艰难的家庭越发困难,而这时陈飞宝的诞生又给父母的生活出了一个难题。但是陈飞宝的父母生性乐观,认为孩子降生代表着乱世里的希望,于是给孩子取名成庚,小名宝宝,期盼着孩子日后能有所成,一生安稳。随着战争局势的进一步恶化,母亲带着小飞宝逃回娘家——福州乡下涧田村的祖宅。
陈飞宝的外公蔡长玉,字皆泰,又名传玉。他所工作的福州电气公司修理厂要搬迁到南平。于是,母亲又抱着小飞宝跟随亲戚逃难到南平。之后,母亲就在南平亲戚家的面店里帮工。可是面店的生意十分冷清,陈飞宝的父亲又远在厦门,母子俩只能在异乡相依为命。中秋节之夜,生活无着的母亲走投无路,选择服毒自尽。她平静地躺在被拆下的门板上,黯淡的汽灯映照着苍白的脸,也许是不忍目睹幼子凄惨的情状,她始终紧闭着眼睛。小飞宝被远房舅舅的母亲抱着,他哭喊着向妈妈伸出小手,可母亲却已经听不见爱子的声音了,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7岁那一年。月光苍白,洒下无尽寒意,秋风萧瑟,引得万物凋零,唯有闽江的滔滔江水默默无语,一任东流……
此时,陈飞宝的父亲远在厦门,仍不知爱妻的逝去与幼子的孤苦。由于战争使得公路被破坏,福厦两地交通断绝。当听到妻子自杀的消息后,他痛苦万分,想方设法托人寄一笔款来,请求在南平的亲戚家人照顾孩子,为妻子料理后事。
母亲的死使得父亲终日忧郁,精神恍惚。这一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七日,也就是冬至那天的下午四五时,在厦门中山路的粉竹斋纸店的四楼,悲痛绝望的父亲服下大量安眠药后悄然离世,时年29岁。其时,陈飞宝才3岁,却痛失双亲,独自一人面对这乱世。陈飞宝的祖父曾开皮箱店,但不幸在抗战时期破产,之后便摆地摊卖饼维持生计,祖母带着年幼的次子来到厦门,投靠胞弟,给人看孩子讨生活。一家人自顾不暇,根本无法照顾小飞宝,于是,外公想方设法将小飞宝接到身边一起生活。
外公育有三女一子,陈飞宝的母亲是长女。不幸的是,1946年,灾难又降临到家里,19岁的舅舅因病去世。陈飞宝的姨姨十分伤心,为了照顾父亲和姐姐遗孤,姨姨皈依佛教,终生未嫁。
6岁时,外公让小飞宝在附近的万寿庙念私塾。夜晚,有人在寺庙里习练武术,小飞宝在旁边有模有样地仿效着动作,姨姨就在屋前过河的万寿桥的西边万寿庵里念经拜佛。
7岁的时候,陈飞宝转到附近南公园仙竹小学念一年级。放假时节姨姨到庙北边锯木厂搬运木材,补贴家用。外公就带着他,走过大石板铺的万寿桥,穿过木房的巷道,越过龙津桥,到新港电力公司里外公的办公室。而此时身为工程师的外公会一边上班一边照顾他
1948年4月,年迈的外公因接连失去至爱的长女和儿子,哮喘病不断加重,最终不治而逝。蔡家霎时如同栋梁坍塌。姨姨遵从父亲遗嘱,带着小飞宝回到西园乡涧田村的祖屋居住,种植外公生前购置的几亩地维持生计。这时,他也转到涧田小学读书。
青葱岁月
农闲时节,姨姨带小飞宝住进尼姑庵石林寺。石林寺位于村南边的山脚下。寺里有两位削发比丘尼,住大雄宝殿右厢,姨姨带小飞宝住在左厢,还有一位年纪40多岁戴发种菜的出家人,小飞宝都叫她们姨姨。每逢夜晚和天未亮的清晨,姨姨们就会在大雄宝殿念经拜佛。小飞宝每天听晨钟暮鼓,跟着她们吃素。
小飞宝从石林寺到涧田小学上课,要走四五公里的路。农忙时节,姨姨带小飞宝回到祖厝,叫亲戚帮忙插秧、收割稻子。有一天,姨姨回祖屋忙农事,寺里只留下一位年纪大的比丘尼,晚上,盗贼进寺庙抢劫。考虑到寺里刚出事,不安全,且小飞宝上学要走远路,不方便,于是姨姨决定不再住寺里了。
小飞宝很调皮,他喜欢看武侠小人书,学着武侠书里的飞侠在书桌上跳来跳去,与班里同学打闹。班主任是一位女老师,名叫高西铭。看他如此好动,就将他改名为“飞宝”,这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P4-6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