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向》为印度文化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印度现代哲学家室利·阿罗频多的笔记、书信、演讲等第一手资料,融涵其本人生平事迹和思想发展脉络,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对我国读者了解印度文化具有参考价值。
编辑推荐
《心之所向》系统梳理了印度圣哲室利·阿罗频多自1890至1949年的主要著作、文本以及众多私人信件,阐述室利·阿罗频多的早期生活,解释其超心思瑜伽,全面展示了室利·阿罗频多的生活和思想的深度和多样性。本书资料丰富,内容翔实,有助于我国学者对这位印度圣哲及对印度历史、文化和当代政治的了解和研究,属于研究印度学的重要资料。
《心之所向》系统梳理了印度现代哲学家室利·阿罗频多不同时期的笔记、书信、草稿、演讲稿等翔实可信的第一手资料,讲述作者作为一个“人”在生命不同阶段的思想和情感,将“圣”还原到“人”,从而为读者全方位地展现了这位印度圣哲的生平和思想。全书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室利·阿罗频多更正他的传记作者和其他作家对他的生平所作的一些陈述;室利·阿罗频多于1890—1928年所写的具有历史重要性的一些信件,包括私人和公开信件,内容涵盖个人、家庭、政治生活、瑜伽和精神生活等;室利·阿罗频多于1940—1950年关于印度和世界事件的公开声明和信件;室利·阿罗频多于1927—1949年关于他的修道院和瑜伽体系的公开声明。
第一节 生平简介和其他自传笔记
室利·阿罗频多生平简介
1930年6月,室利·阿罗频多写了这篇文章,发表在他的弟子迪利普·库马尔·罗伊(Dilip Kumar Roy)所著的《伟大之中》(Among the Great: Conversations with Sri Aurobindo, Mahatma Gandhi, Rabindranath Tagore, Romain Rolland, Bertrand Russell)一书中。他使用第三人称是希望这篇文章以来自匿名的“权威来源”的形式出现,而非个人陈述。
迪利普在《伟大之中》记录了他与五位杰出的同时代人物——罗曼·罗兰、圣雄甘地、伯特兰·罗素、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和室利·阿罗频多的会面记录和通信摘录。迪利普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书写此书手稿,1928年9月左右,他将其中一部分,包括他写的生平简介,寄给了室利·阿罗频多,室利·阿罗频多对这篇生平简介的评论收录在文后附录的第[1]项。
1928年11月,迪利普成为修道院的一员。一年半后,1930年3月,他得知纽约一位出版商对他的书很感兴趣,当月15日,他写信将这些信息告知了室利·阿罗频多,并提交了一些他希望包含在书中的材料,文后附录的第[2]项收录了室利·阿罗频多的回复。
迪利普不愿接受室利·阿罗频多的“省略所有叙述或描述”的建议。他写了另一份生平简介的草稿,室利·阿罗频多在3月25日的一封信中评论了该草稿(见文后附录的第[3]项)。最后,室利·阿罗频多同意亲自写一份生平简介。6月1日,在一封关于另一个主题的信中,他指出,“我要看看这十天能不能把这部分(生平简介)完成”,最后,他在6月27日前写完了。(见文后附录的第[5]项)
后来,纽约的出版商没有出版《伟大之中》。该书于1945年首次在印度出版(孟买:那烂陀出版社,即Nalanda Publications),“生平简介”作为本版的附录出现。书中迪利普这样注释:“为满足西方读者的兴趣,我在此附上一份来自权威来源的室利·阿罗频多的生平简介,包括主要的公众事件及外部生活。”
其实“生平简介”这篇文章在这之前已经发表了。1934年8月15日,加尔各答双周刊《前进》(Onward)转载了删节版(其他报纸随后发表了完整的文本)。1937年,雅利安出版社(Arya Publishing House)的拉达坎塔·纳格(Radhakanta Nag)提议将其作为小册子出版,这个想法于1937年2月23日提交给室利·阿罗频多,他冷淡地以一句“很好”表示同意,这本小册子于同年晚些时候出版。1948年,这篇文章再次被转载,加了一些编辑和补充,收录在一本名为《室利·阿罗频多和他的修道院》(Sri Aurobindo and His Ashram)(加尔各答:雅利安出版社)的小册子中,这本小册子的后续版本对文字做了进一步的编辑和修改。1975年,修改后的文本出现在“室利·阿罗频多诞辰百年系列丛书”第三十卷索引和词汇表中。1985年4月,原文转载于《室利·阿罗频多:档案与研究》(Sri Aurobindo: Archives and Research),这是“生平简介”第一次以作者室利·阿罗频多的名字出版。《室利·阿罗频多:档案与研究》的编辑附加了两封室利·阿罗频多与迪利普的通信,信中解释了文本构成的情况,并清楚地说明了为什么他不希望以个人名义出版。这两封信连同其他三封,收录在文后附录中。
第一部分 自传笔记
第一节 生平简介和其他自传笔记\002
室利·阿罗频多生平简介\002
附录 关于“室利·阿罗频多生平简介”的信件\013
…………
第二部分 具有历史意义的信件
第一节 私人信件、实事及政务信件(1890—1926)\146
家庭信件(1890 —1919)\146
给父亲的信(节选)\146
…………
第三部分 有关印度和国际事件的公开声明及信件(1940—1950)
第一节 有关印度和国际事件的公开声明、言论、信件及电报(1940—1950)\522
第二次世界大战(1940 —1943)\522
对盟军战争基金的捐款\522
…………
第四部分 关于室利·阿罗频多修道院和瑜伽的公开声明和通知(1927—1949)
第一节 关于修道院的公开声明和通知(1927—1937)\598
关于修道院的公开声明(1927年和1934年)\598
修道院的财务问题(1927年)\598
…………
附录1 本书主要人物分类列表\623
附录2 本书主要著作及报刊列表\631
附录3 室利·阿罗频多年谱(1872—1950)\634
本书从阐明室利·阿罗频多的早期生活开始,到解释超心思瑜伽,展示了室利·阿罗频多的生活和思想的深度和多样性。
——彼得·希斯
通过此书,我们发现自己身边有这样一个人,他能够以坚定不移的平和心态面对生活,并将目光投向未来,将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罕见地融为一体。
——理查德·哈茨
室利·阿罗频多是当代与西方对话的东方精神大师中最为深邃的一位。他的愿景超越了印度和西方的优缺点,他将古老的瑜伽带到了世界变革的行动中。
——罗伯特·A. 麦克德莫特
室利·阿罗频多,印度近世三圣之“圣哲”,韦檀多学之集大成者,甚为世界思想人士所敬重。目前我国学术界介绍阿氏生平的详细材料不多,此一译本,可谓正逢其时,由此我们可以登堂入室,更加亲切地体会阿氏一生的心路历程。
——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