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山东》:
在大明万历年间,五龙河畔有个叫赵格庄的村庄,也盛产莱阳梨。这一日,村中宋姓百姓的族长宋太公站在门外,听着从母亲房内传来的一阵又一阵的咳嗽声,愁眉不展,唉声叹气。老夫人自一月前染上风寒后,咳嗽不止,宋太公四处求医,但效果甚微。老夫人已年过八旬,受病痛折磨,卧床不起,茶饭不思。身为孝子的宋太公眼见老母日渐消瘦,自然是忧心如焚,恨不能代母受罪。
天近晌午,宋太公来到老夫人病榻之前,请安之后,询问母亲中午想吃点什么。老夫人摇头表示什么都不想吃。宋太公焦急,说不吃饭怎么能行,一定要母亲吃点东西。老夫人想了想说,那就给我煮一个慈梨,喝点梨汤吧。老夫人年过八旬,自牙齿脱落后,因不能咀嚼鲜梨,喜欢将鲜梨放在锅内蒸煮之后食用,熟梨和梨汤人口绵软、酸甜,别有一种味道。
宋太公见母亲松口肯吃东西,松了一口气,立刻吩咐小儿子宋策跑去梨园摘来鲜梨,将鲜梨放在锅内,添上水,亲自架火烧煮。煮好之后,他将熟梨、梨汤端到母亲病榻前,用汤匙盛了梨汤,送到母亲口边。
老夫人咳声连连,喉间似有火在灼烧,她本无胃口,但一口梨汤入口,自喉间滑下后,喉咙灼烧之处顿时感觉到一阵清凉,热痒感瞬间大减,便将一碗梨汤慢慢喝下。
下午,宋太公见母亲精神渐好,大喜,当晚便又煮梨给母亲食用。老夫人竟然胃口大开,不但梨汤喝得点滴不剩,一个熟梨也吃下肚去。
自此,宋太公便每天都煮梨给母亲吃,几日之后,不知不觉,老夫人的咳嗽症状居然减轻了一些。眼见母亲身体见好,宋太公心中高兴,觉着这慈梨或许能够治疗咳嗽。
这一日,宋太公正在灶前看着灶火为母亲煮梨,有一个村民快步跑来,告诉他莱阳县令要来梨园为皇上挑选贡梨,已到村口,让他赶快前去迎接。宋太公不敢怠慢,因怕灶火熄灭,他先往灶下多加了几块梨树根,这才起身赶往村口迎接县令。
宋太公这一去就是一个多时辰,等他返回,灶下柴火已熄。他开锅一看,不由苦笑:锅中水已烧干,梨已经没了踪影,锅底只留下一滩浓稠的黑褐色液体,形似药膏。他只得清理出梨膏,准备重新为母亲煮梨。在清理梨膏的时候,宋太公感觉梨膏散发的气味怡人,就顺手将沾了梨膏的手指放到嘴里一尝,顿时愣了:此膏竟然甜中带酸,回味醇厚,感觉更胜过煮的熟梨。他兴冲冲地将梨膏送给母亲一尝,没想到老夫人尝完之后,也是满口生津,胸、肺、喉间均感觉为之一畅,咳嗽之意立消。
宋太公是有心之人,感觉梨膏似有润肺止咳的神奇功效,此后在煮梨的时候,他就有意加大火候,熬出浓厚的梨膏让母亲服用。没想到,还真有了奇效,不出七日,老妇人的咳嗽尽消,精神甚至比以前都要健旺。
难道莱阳梨膏竟是止咳圣药?此后,宋太公又将梨膏送给村中其他咳嗽之人服用,竟也疗效显著,甚是灵验。
这时候,恰好有一位姓王的宫廷太医回老家莱阳省亲。宋太公听说后,就带上梨膏,让小儿子宋策赶着马车送自己前去登门请教。王太医见多识广,他在试用之后,对莱阳梨膏也是赞不绝口,认为莱阳梨膏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只不过宋太公所带的梨膏因熬制方法过于原始,火候较大,尚达不到最佳效果,如果能采用宫廷专用的梨膏熬制秘方,熬出的梨膏定将更加灵验。
宋太公大喜,当即恳请王太医传授宫廷秘方,熬制出梨膏造福百姓。王太医闻听却面有难色,说既然是宫廷专用秘方,那么不经允许是不许外传的。宋太公大是失望,正欲告辞离开,王太医却又将他叫住,然后看了旁边的宋策一眼,说如果我将秘方传授给自己的徒弟,那也就不算外传了。
宋策极是聪明机灵,闻言大喜,立马跪下磕头拜师,恳请王太医收自己为徒,教授医术和熬制梨膏的秘方。
王太医哈哈大笑,当下就收宋策为徒,将宋策留在自己家中,悉心教导。
王太医在莱阳住了三个月,这期间,他经过悉心研究,利用宫廷秘方,通过反复琢磨、多次试验,用最正宗的莱阳梨作原料,熬制出了火候、浓度、疗效均达到最佳效果的莱阳梨膏,经试用,清咽利喉、降火生津、和胃化痰,对治疗肺病或伤风咳嗽具有神奇的疗效。
而宋策在这三个月间一直待在王太医身边,两人朝夕相处,一个刻苦学习,一个倾囊相授,短短三个月,宋策不但完全掌握了梨膏的熬制秘方,在医术方面也进步神速,颇有心得。直到恋恋不舍地送师傅王太医回京后,他这才回到家中。
宋太公见宋策学成归来,为了造福家乡百姓,他便开设了一个药铺,专事生产莱阳梨膏。
不过,因为地处偏僻的乡下,加上莱阳梨膏并不为人所知,开业初期,生意并不是很好,所幸宋氏父子开办梨润堂的初衷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为了造福乡亲,为病患解除伤痛,所以生意不好,两人均并不着急。但是到了第二年,也就是万历十九年的春天,似乎是一夜之间,前来求购莱阳梨膏的人突然多了起来,几乎挤破了门庭,其中大多数是外地人。
宋太公感到奇怪,这天,他将一位外地口音的顾客请到家中,摆上茶水、瓜果,细细询问。对方说自己是京城人士,自己此次不远千里前来莱阳求购梨膏,乃是慕名而来。
宋太公一怔,“慕名?难道莱阳梨膏名声都传到了京城?”
“一点不错!”对方一拍大腿,“原来你还不知道?你们的莱阳梨膏治好了万岁爷的病呀!”宋太公吃惊不已,原来,此事跟王太医有关:
万历十八年冬,也就是王太医回莱阳省亲的这段时间,京城天寒地冻,患风寒感冒者不计其数。万历皇帝也未能幸免,卧床不起,连朝都不能上了。这可忙坏了宫中太医及文武百官,大家搜罗天下灵药,给皇帝又是驱寒,又是补气,又是补血,又是壮阳,历经半月,好歹是见了效,皇帝渐渐起得了身、下得了床,不过,因寒气入肺,难以去根,万历皇帝落下了咳嗽的毛病,咳嗽起来是惊天动地,而且心热气喘,手脚颤抖。太医们绞尽脑汁,试了上百种药方,却仍难以见效,大家是束手无策。皇帝因为咳嗽寝食难安,太医们救治不力,也是寝食难安,深怕圣上怪罪下来,扣上个庸医的帽子事小,脑袋搬家事大啊!
王太医返京进宫这日,众太医正聚在太医院商量医治之策,其实哪还有什么办法,大家是在商量皇上或者皇后怪罪下来怎么办。见王太医推门进来,众人就像见了救星,七嘴八舌把皇帝染上咳嗽顽疾的事情说了。还有人劝王太医暂时回家,过几天再进宫,以免受到牵连。王太医听完,立刻想起了带回的莱阳梨膏,说太巧了,我这次回老家,刚好带回一种梨膏,倒是生津止渴的妙药,我这就过去给皇上试一试,如果试好了救大伙于危难,那自然是好,如果试不好,那也怨我医术不精,理应跟大家一起受罚。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