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华文化特质(精)
0.00     定价 ¥ 99.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24152012
  • 作      者:
    作者:王柯平|责编:王倩//武晓雨
  • 出 版 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2
收藏
作者简介
  王柯平,曾用名王冀秦,籍贯西安(长安),1955年生于秦皇岛市,文学博士。先后就读和研修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堪培拉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洛桑大学,多伦多大学,牛津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相关院系的英语、法语、古典学、哲学和文艺学专业。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特聘顾问,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专家委员等;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美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资深学科带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兼跨文化研究院院长,牛津大学圣安妮学院访问研究员,悉尼大学历史与哲学院、波尔多政治学院与雅典大学哲学院访问与讲座教授,国际美学协会(IAA)跨国执委,国际普适对话学会(ISUD)与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等。迄今为止在国内外发表中英文论文百余篇,出版中英文学术著作十余部,包括《(理想国)的诗学研究》,《(法礼篇)的道德诗学》,《跨文化美学初探》,《旅游美学论要》,Reading the Dao:A Thematic
  Inquiry,A Rediscovery of Sino-Hellenic Ideas,Harmonism as an Alternative,Beauty and Human Existence in Chinese Philosophy等。另翻译出版《鉴赏力批判》,《美学理论》,《艺术的真谛》,《艺术哲学新论》,《牛津西方哲学史》首卷《古代哲学》与《剑桥文学批评史》首卷《古典批评》等著作十部。
展开
内容介绍
  2000年以降,在改革开放的有力推动下,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大踏步前进,这不仅提升了国人的生活质量,而且影响到国外日常生活。比较突出的影响,一方面来自物化形态的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另一方面涉及思想形态的中国文化(Chinese culture)。由此助推的中外跨文化视野与交流,伴随着全球化流布的正负效应,以不同程度和方式遍及世界各地。
  笔者由于工作原因,每年应邀参加的国际学术会议日渐增多。为了确保每次与会讲演的交流沟通效果,笔者至少需要尽力去做四件事:一是根据会议要求确定合适的论题;二是就此论题展开相关研究;三是阅读中文原典与外译文献;四是转换运思方式并直接使用英语表述。如此一来,考虑到时间与精力有限,笔者每年只选择两次出国参会。在少数年份,笔者因受国家相关部门的委派,就多加一次出国参会演讲的任务。
  这一切实则事出有因。记得在2000年的一次聚餐论学中,李泽厚先生特意对笔者建议说:国内对外国思想了解较多,而国外对中国思想知之甚少。为了逐步改变这种不平衡现象,就有必要多参加国际会议,多讲讲中国的东西。这一建议对笔者来讲,既是期望,也是鼓励。对此,笔者勤而行之,不顾长途车马劳顿,在过去20年里,时常出国参会或讲学,直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才戛然而止。
  迄今,21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但回头来看,既感意外亦觉欣喜。在此期间,笔者虽在研习柏拉图道德诗学方面用功甚勤,但也择机撰写中国传统思想的英语论文。现在汇总起来,撰述计36篇,其中18篇专论中国思想文化,18篇专论中华诗学美学,大多发表于国外学刊或专题论集。另外,还应约为国家英文月刊China Today(《今日中国》)撰写了12篇专栏文章,专论中国人的生活情趣与实用智慧。这组文章后来汇集成册,取名为Chinese Philosophy on Life(《中国人生哲学》),由外文出版社付梓发行全球,并作为英文读物推荐给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当然,以上所列,并不包括同时期笔者用中英文撰写的其他论文与著作。
  时至2007年,为了满足国外读者的需要,笔者曾将当时发表过的8篇专题论中华思想文化的论文(外加2篇专论美学的论文)整理成集,冠名为Ethos of Chinese Culture,呈交外文出版社付梓发行海内外。其后,笔者陆续收到外国读者寻购此书的电子邮件数封,随之将其转发给外文出版社相关编辑,不久发现该书再版一次,距今已十余载。2021年早春,受陕西人民出版社邀约,笔者将英文原版与新近撰写的相关英语论文一并译成汉语,首次结集由陕西人民出版社付梓发行。
  此书英文原版的中文译名是《中国文化精神》,这次中文版易名为《中华文化特质》,其缘由有四:一是避免与2015年国内出版的一部专著重名;二是中华文化传布广远,其涵盖范围超过国别所辖;三是原英文书名中所用ethos一词,主要意指“精神特质”,而“精神”通常代表“主要风貌与基本特质”:四是本书所论,基于具体而重要的思想专题,连缀起来可以窥知中华文化的要旨与特质。总体而言,此番经过取舍扩增,旨在借助现代国际语境与社会问题意识,重估和阐释中华古今思想文化中的一些核心概念与理论学说,借此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化特质及其思维传统的替代性与建设性参照系统。在本书英译汉过程中,笔者仅就些许论说稍加整理和补充外,仍保留原文的基本架构与旧貌,甚至没有删除少数例证重复之处。
展开
目录
提要

第一部分 思想与视域
一 “天人合一”说重估
1.三重意指:天地、天道与天下
2.二维导向:自然人化与人自然化
3.一种实用选择
二 “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策略
1.东西方交会的假设
2.“和而不同”的特质
3.探求新的爱智创艺意识
三 社会哲学视野中的仁德观
1.仁德作为互惠性仁爱的原因
2.仁德作为社会性仁慈的来源
3.仁德作为崇高型仁人的律令
4.仁德作为创造性转换的参照
四 天下主义背后的驱动力
1.“天下”观及其历史性践行
2.天下主义作为替代选择
3.和谐论作为关键驱动力
五 趋向智慧人生之道
1.参照框架:人道、天道与圣人之道
2.追求圣德:实用智慧与圣人智慧
3.通向自由:对待生死的态度
六 庄子的寓言思维方式
1.鲲鹏与无限逍遥
2.化蝶与自我解放
七 柏拉图与庄子如是说
1.登梯观美的理路
2.游心闻道的进程
3.两种修为模式之比较
八 儒道释的福乐观
1.祸福相依
2.知足常乐
3.大小之辩
4.至乐境界
5.人生三乐
6.乐于仁
7.至福与顿悟
……

第二部分 战争与和平
第三部分 传统与转化

主要参考文献
主题词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