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缘起与泛化
从人文主义的构词可大致梳理其含义与发展脉络。 *初的“人文主义”一词与“人性”的拉丁语写法相同,都为“humanitas”。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在意大利语中译为“umanista”,原意为专门研究、讲授人文学说的学者和学习人文学说的受教育者。*早出现“umanista”写法的时间可追溯到 1490年,而后约在16世纪传入英语世界。19世纪早期,英语“humanismus”传入德语世界,在德语语境中解释为倡导古典文学和非宗教性的生活哲学,后又传回英语世界,写作“humanism”。
20世纪初,朱光潜等将“humanism”翻译为“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一词以中文形式出现。
罗马共和国学者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与人文主义思想的缘起关联密切。 自西塞罗起,人们开始了对人性的哲学思考,人文主义的车轮由此转动。 西塞罗出生于意大利南部小城阿尔皮诺(图1-1),在罗马接受了系统的教育,精通法律、修辞学和哲学(图 1-2)。 他天资聪颖,善于雄辩,致力于捍卫宪政自由和公共利益,第一次提出了“人文性”概念,将其描述为与自由、艺术、文学等有关的价值观。
在罗马共和国晚期的政治危机中,西塞罗忠诚地拥护自由理想,人文性贯穿其政治和哲学研究始终。 西塞罗的成就使他受到人民的爱戴,但也遭受到骑士统领马克?安东尼的嫉妒。 公元前43年,西塞罗被安东尼雇佣的奴隶杀害,其头颅和双手被钉在了罗马城市广场的讲坛上。 西塞罗对后世人文主义思想的确立和发展影响深远,欧洲启蒙时期,洛克、孟德斯鸠、亚当斯等人常在作品中引用西塞罗的学说。 一定程度上,文艺复兴的本质是对西塞罗思想的复兴。
“人文主义”一词*早的应用者,学界主流推断为巴伐利亚神学家尼特哈莫尔(Niethanner)。1808 年,尼特哈莫尔在“关于古代经典在中等教育中的地位”的辩论中提及人文主义的价值,并在德国中学的课程中尝试加入古典学课程。他坚信民众意识和文明开化对于中等教育至关重要,将慈善精神与人道主义相结合 德国历史学家乔治?福格特(Georg Voigt)等在研究中广泛使用“人文主义”这一说法。1859年,福格特在《古代经典的复活》(另译《人文主义的第一个世纪》)中把人文主义用于文艺复兴研究,开启了用人文主义解释文艺复兴思想的先河。
文艺复兴发生在14世纪后半叶至16世纪,由意大利各城邦兴起,席卷至西欧各国。当时的新兴资产阶级认为,古希腊、古罗马文化高度繁荣,而中世纪的黑暗使文明没落,曾经的文化需要再度兴盛,遂称这股思潮为“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的意大利文写为“rinascimento”,观其构词法,“ri”有重新之意,“nascimento”与“nascere”同源,意指出生。文学与艺术重新出生,中古时代自此远去,漫长的中世纪结束,西方世界迎来了近代的开端。文艺复兴带来科学与艺术的革命,是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引领下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
多种原因共同促成了文艺复兴的兴起。百年来,中世纪的宗教统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成为神与宗教的附属。基督教教会建立了森严的等级制,树立上帝绝对的权威,人们的生活需要严格遵照《*》的教义,宗教法庭有权代表神对人处以刑罚。教会的管制使文学、艺术、道德等文化模式陷入僵化,虚浮的信仰无法满足人们对世俗生活的追求。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