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人性城市设计(人文主义与空间社会学的双重视角)/中国城乡可持续建设文库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77215778
  • 作      者:
    作者:张颖异|责编:叶向荣|总主编:孟建民//李保峰
  • 出 版 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2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对我国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社会学等专业师生及研究人员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
作者简介
张颖异,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博士,北京建筑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海外人才项目青年学者,北京建筑大学双塔计划优秀主讲教师项目入选者。长期从事数字化城乡规划设计研究,发表 SSCI/SCI 检索论文20余篇。兼任新西兰数字建筑研究实验中心专家,《Buildings》特刊主编、专题顾问,《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期刊编委,多个SCI期刊审稿人,美国规划协会会员,新西兰女建筑师学会会员。研究成果被美国计算机协会、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美国国家图书馆,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建筑科学协会等转载。
展开
内容介绍
人性城市不仅是学术概念,也是一种城市设计价值观。 本书以人文主义与空间社会学的双重视角,阐述人性城市设计的理论基础、哲学思辨和当代内涵,探讨人文导向的城市空间形态营造方式和实践路径,展望数字时代人性城市的未来发展趋势,助力人民城市建设。 本书可供广大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城市设计师、城市管理人员、城市设计爱好者等阅读参
考。
展开
精彩书摘
1.1缘起与泛化
从人文主义的构词可大致梳理其含义与发展脉络。 *初的“人文主义”一词与“人性”的拉丁语写法相同,都为“humanitas”。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在意大利语中译为“umanista”,原意为专门研究、讲授人文学说的学者和学习人文学说的受教育者。*早出现“umanista”写法的时间可追溯到 1490年,而后约在16世纪传入英语世界。19世纪早期,英语“humanismus”传入德语世界,在德语语境中解释为倡导古典文学和非宗教性的生活哲学,后又传回英语世界,写作“humanism”。
20世纪初,朱光潜等将“humanism”翻译为“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一词以中文形式出现。
罗马共和国学者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与人文主义思想的缘起关联密切。 自西塞罗起,人们开始了对人性的哲学思考,人文主义的车轮由此转动。 西塞罗出生于意大利南部小城阿尔皮诺(图1-1),在罗马接受了系统的教育,精通法律、修辞学和哲学(图 1-2)。 他天资聪颖,善于雄辩,致力于捍卫宪政自由和公共利益,第一次提出了“人文性”概念,将其描述为与自由、艺术、文学等有关的价值观。
在罗马共和国晚期的政治危机中,西塞罗忠诚地拥护自由理想,人文性贯穿其政治和哲学研究始终。 西塞罗的成就使他受到人民的爱戴,但也遭受到骑士统领马克?安东尼的嫉妒。 公元前43年,西塞罗被安东尼雇佣的奴隶杀害,其头颅和双手被钉在了罗马城市广场的讲坛上。 西塞罗对后世人文主义思想的确立和发展影响深远,欧洲启蒙时期,洛克、孟德斯鸠、亚当斯等人常在作品中引用西塞罗的学说。 一定程度上,文艺复兴的本质是对西塞罗思想的复兴。
“人文主义”一词*早的应用者,学界主流推断为巴伐利亚神学家尼特哈莫尔(Niethanner)。1808 年,尼特哈莫尔在“关于古代经典在中等教育中的地位”的辩论中提及人文主义的价值,并在德国中学的课程中尝试加入古典学课程。他坚信民众意识和文明开化对于中等教育至关重要,将慈善精神与人道主义相结合 德国历史学家乔治?福格特(Georg Voigt)等在研究中广泛使用“人文主义”这一说法。1859年,福格特在《古代经典的复活》(另译《人文主义的第一个世纪》)中把人文主义用于文艺复兴研究,开启了用人文主义解释文艺复兴思想的先河。
文艺复兴发生在14世纪后半叶至16世纪,由意大利各城邦兴起,席卷至西欧各国。当时的新兴资产阶级认为,古希腊、古罗马文化高度繁荣,而中世纪的黑暗使文明没落,曾经的文化需要再度兴盛,遂称这股思潮为“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的意大利文写为“rinascimento”,观其构词法,“ri”有重新之意,“nascimento”与“nascere”同源,意指出生。文学与艺术重新出生,中古时代自此远去,漫长的中世纪结束,西方世界迎来了近代的开端。文艺复兴带来科学与艺术的革命,是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引领下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
多种原因共同促成了文艺复兴的兴起。百年来,中世纪的宗教统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成为神与宗教的附属。基督教教会建立了森严的等级制,树立上帝绝对的权威,人们的生活需要严格遵照《*》的教义,宗教法庭有权代表神对人处以刑罚。教会的管制使文学、艺术、道德等文化模式陷入僵化,虚浮的信仰无法满足人们对世俗生活的追求。
展开
目录
目录
1回归本原:溯源人文主义思想
1.1缘起与泛化
1.2 思想脉络演进
1.3东、西方人文主义
2世俗理想:人文主义城市生发
2.1 人性城市基石
2.2黄金时代
2.3历史车轮的轰响
2.4现代城市人文性探索
3哲学之思:从主体性到空间社会学
3.1人文性与主体性
3.2从认识论到实践论
3.3主体性的多元发展
3.4 空间社会学
4形态范式:当代城市的人文性思辨
4.4新城市主义
4.2人性城市空间形态
4.3形态理论工具
4.4形态与社会梯度
5设计转译:需求导向的人性城市营造
5.1城市空间的人文需求
5.4健康的生态环境
5.3富足的精神空间
5.4美感的城乡形态
5.5友好的人群社会
5.6建构方法逻辑
6路径求索:人文性构筑城乡社会空间
6.1空间形态研究及其在地化
6.2人性城市更新
6.3适老化城乡社会
6.4数字化城市社区
6.5生态友好的城市形态
6.6乡村公共空间的重塑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