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超单元实战为主线,以理论基础为核心,引导读者渐进式地学习各种常用工具的超单元使用方法和技巧。超单元的基本原理是相通的,但由于每种工具使用场景的不同,导致其相应的超单元使用方法有所区别。掌握超单元的使用技巧,能够让我们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提升效率,缩短优化时间。
本书共10章,主要分为基础理论和实战应用两部分。基础部分(第1~3章)详细讲述超单元的基本理论和原理方面的知识点,为后续的超单元实战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实战应用部分(第4~10章)从零起步,STEP BY STEP保姆级系统深入的剖析常用工具超单元的实战核心知识点及实际应用技巧和难点。本书示例代码丰富,实际性和系统性较强,保姆级的讲解,助力读者透彻理解书中的重点、难点。
本书既适合初学者入门,精心设计的案例对于工作多年的仿真从业人员也有参考价值,可作为从事机械、汽车、航空航天、船舶、电子等行业工程技术人员的自学或参考用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第1章绪论
1.1整车性能开发背景
1.1.1整车性能开发流程
1.1.2CAE仿真分析
1.1.3汽车仿真内容
1.2超单元简介
1.2.1超单元产生的背景
1.2.2超单元的意义
1.2.3超单元的定义
第2章超单元的理论基础
2.1超单元相关理论
2.1.1超单元基本概念
2.1.2超单元基本术语
2.2超单元创建
2.2.1超单元创建方法1简述
2.2.2超单元创建方法2简述
2.2.3超单元创建方法3简述
2.3小结
第3章OS超单元法的关键字应用
3.1界面关键字
3.1.1关键字ASET/ASET1
3.1.2关键字BNDFIX/BNDFIX1
3.1.3关键字BNDFREE/BNDFRE1
3.2求解关键字
3.2.1关键字CMSMETH
3.2.2关键字CDSMETH
3.3超单元的复制及定位
3.3.1DMIGMOD关键字的含义
3.3.2DMIGMOD关键字的应用
3.4控制关键字
3.4.1MODEL关键字
3.4.2AMSE4CMS关键字
3.5小结
第4章OS超单元法在动力电池包中的应用
4.1实战一:超单元拓扑优化应用
4.1.1应用背景
4.1.2采用DMIG方法进行拓扑优化
4.2实战二:超单元副车架安装点静刚度应用
4.2.1应用背景
4.2.2采用DMIG方法进行超单元缩聚
4.3实战三:超单元在动力电池模态分析中
4.3.1分析背景
4.3.2超单元缩聚方法:GM
4.3.3超单元其余缩聚方法
4.3.4超单元不同界面自由度定义差异
4.4实战四:超单元在动力电池随机振动分析中
4.4.1分析背景
4.4.2随机振动相关理论
4.4.3OS随机振动分析设置
4.4.4OS与Abaqus随机振动对比
4.4.5模态识别方法
4.5实战五:超单元在动力电池静力学分析中
4.5.1缩聚方法1:CBN法
4.5.2缩聚方法2:GUYAN法
4.5.3缩聚方法3:其他方法
4.6小结
第5章Abaqus超单元法在汽车悬臂及支架中的应用
5.1Abaqus超单元相关基础
5.1.1Abaqus超单元的背景
5.1.2Abaqus子模型相关理论
5.1.3Abaqus子结构相关理论
5.2基于子模型方法的悬臂支架分析
5.2.1Abaqus子模型特点
5.2.2建立某悬臂支架完整模型
5.2.3建立悬臂支架子模型
5.3基于子结构方法的某支架分析
5.3.1Abaqus子结构特点
5.3.2基于子结构的静力分析
5.3.3基于子结构的模态分析
5.4小结
第6章LSDYNA子模型超单元法在电池支架中的应用
6.1子模型介绍
6.1.1LSDYNA子模型关键字调用方法
6.1.2LSDYNA子模型关键字说明
6.2基于LSDYNA子模型的悬臂支架分析
6.2.1基于SEGMENT方法分析子模型
6.2.2基于NODESET方法分析子模型
6.2.3基于NODESET方法分析子模型细化
6.3LSDYNA隐式计算
6.3.1隐式相关基础
6.3.2各种隐式计算类型关键字
6.3.3隐式模态计算实例
6.3.4隐式静力计算实例
6.4小结
第7章LSDYNA子结构超单元法在电池侧柱碰中的应用
7.1LSDYNA超单元背景
7.2动力电池侧柱碰分析
7.2.1整车侧柱碰工况
7.2.2动力电池侧柱碰建模
7.2.3接触相关问题实战
7.3动力电池侧柱碰子结构分析
7.3.1创建动力电池子结构
7.3.2动力电池子结构分析
7.4动力电池子结构挤压分析
7.4.1创建子结构挤压模型
7.4.2子结构挤压模型分析
7.5悬臂支架子结构静力分析
7.5.1创建子结构驱动界面
7.5.2基于子结构模型的研究
7.6小结
第8章Nastran超单元法在汽车开发中的应用
8.1Nastran超单元相关基础
8.1.1超单元的技术特点
8.1.2超单元的关键字
8.1.3超单元的主要分析步骤
8.2Nastran超单元在整车中应用方法一
8.2.1Nastran关键字说明1
8.2.2创建超单元
8.2.3组装超单元及模态计算
8.2.4基于超单元的动刚度计算
8.3Nastran超单元在整车中应用方法二
8.3.1Nastran关键字说明
8.3.2创建超单元
8.3.3组装超单元及模态计算
8.4Nastran超单元在整车中应用方法三
8.4.1Nastran关键字说明2
8.4.2创建超单元
8.4.3组装超单元及模态计算
8.5小结
第9章超单元法在动力学及动刚度中的应用
9.1动力学背景
9.2超单元动力学实战一
9.2.1超单元动力学应用方法一
9.2.2超单元动力学应用方法二
9.2.3超单元动力学应用方法三
9.3超单元动力学实战二
9.3.1启动Motionview软件
9.3.2柔性体h3d计算
9.3.3柔性体mnf计算
9.4超单元动刚度实战
9.4.1动刚度背景
9.4.2超单元应用流程
9.5小结
第10章OS超单元法在汽车传递路径中的应用
10.1传递路径分析相关基础
10.1.1传递路径基础
10.1.2OS超单元传递路径分析
10.2OS超单元在整车传递路径中实战一
10.2.1传统方法计算传递路径流程
10.2.2超单元法计算传递路径流程
10.3OS超单元在整车传递路径中实战二
10.3.1传统方法计算传递路径方法一
10.3.2传统方法计算传递路径方法二
10.3.3超单元方法计算传递路径方法一
10.3.4超单元方法计算传递路径方法二
10.4传递路径在子系统中实战三
10.4.1背景说明
10.4.2传递路径分析设置
10.4.3传递路径分析结果处理
10.5汽车NVH传递函数实战四
10.5.1背景说明
10.5.2分析工况设定
10.5.3分析结果处理
10.5.4NTF优化
10.6小结
附录A中英文对照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