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贫寒的家境与早年经历
(一)父亲曾经为刘志丹带过路
(二)从乡村到县城:我变成了“城里人”
(三)“三年困难”时期的县城印象
(四)50年后再相聚,情真意切
特殊年代的经历
(一)人生的第一个跟头
(二)身边的“人和事”,使我陷入沉思
(三)70年代初期的震撼
(四)历史转折关头的觉醒
追求真知之路
(一)沐浴新时代的春风
(二)重新踏入校园,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三)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些问题的思考
(四)中共中央党校深造,让我大开眼界
从中共党史到政治学
(一)出席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届全国政治学理论研讨会
(二)协助赵宝煦教授,组织开展“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重大课题研究
(三)为省委党校研究生班开设政治学原理课程,主编出版《现代政治学》和《现代行政与管理》两本教材
(四)筹备建立陕西省政治学会,出任首任秘书长,积极参与中国政治学会组织的学术活动
(五)把政治学的研究,融于思想解放的大潮中
(六)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七)进入陕西行政学院
担任陕西省政协七届委员会委员,为陕西经济发展建言,受到省委领导重视
在省政协大会发言,建言陕西经济,引起较大反响
进入国家行政学院
(一)国家行政学院落成典礼与国际行政科学大会
(二)开辟新的领域
(三)参与青干班的教学与MPA学员的培养
(四)为官员讲学,有更多机会了解官场,参与社会实践
(五)在中南海为国务院机关党组中心学习组作政府转型专题讲座
围绕行政管理的学术研究,为我的教学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有关强化对公权力的监督和反腐败研究
(二)行政体制改革研究
(三)政府治理研究
(四)专项研究与咨询
见证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一)一次偶然的专家座谈会让我进入电子政务研究领域
(二)主编出版国内第一本电子政务培训教材
(三)为地方政府制定电子政务发展规划,提出了“低成本、集约化、见实效”的电子政务建设思路
(四)进入国务院办公厅组织实施的“电子政务示范工程”总体专家组
(五)进入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
(六)两次主持“国家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研究”课题,提出由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担任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的建议
(七)提出“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力主推进行政审批局改革
(八)建议加快操作系统的国产替代
(九)参与信息化的各种论坛,为数字化提供咨询服务
难忘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一)中美公务员制度比较合作项目
(二)中葡学术交流
(三)主持“中韩行政体制改革比较研究”合作项目
(四)主持“中德公共政策对话”项目
(五)赴台湾进行学术交流
(六)参与中欧公共管理合作项目
(七)主持中新合作项目
(八)出席突尼斯国际电子政务大会
(九)赴越南参加中越国际论坛
我与北京大学
(一)被北京大学聘为兼职教授
(二)在北大招收11名博士研究生
(三)参与北大的各种学术活动
我与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
(一)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的筹备与成立
(二)组织撰写行政改革蓝皮书
(三)协助魏礼群院长主持国家重大委托项目“现代行政管理体系研究”
(四)在行政改革论坛倡导行政改革
我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
(一)《中国改革》杂志社为我参与改革的实践搭建了平台
(二)《改革内参》:研究成果转变为政策的重要通道
我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一)为改革建言,不遗余力
(二)高尚全、迟福林:中改院的两位灵魂人物
(三)这个平台给了我跨学科参与的机会
我与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
(一)颇具影响力的大梅沙论坛
(二)被聘任为资深研究员,潜心研究中国治理结构转型
我与媒体
(一)入选《新一代思想家自白》一书
(二)在《光明日报》开设《国是漫议》专栏
(三)在人民网设立个人主页,参与人民网的多项工作
(四)在央视的多个频道,解读政策,发表评论
(五)长期接受新华社采访,多篇专访被新华社作为通稿发布
(六)通过《深圳特区报》和深圳卫视,建言深圳改革
(七)通过各种传媒,宣传改革开放,倡导公共治理变革
(八)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
附录
(一)作者简介
(二)作者已出版的著作和代表性论文目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