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绪论
第1章 为什么要研究“人工意识”
1.1 人工智能与“人工意识”:历史脉络与现状概览
1.2 意识研究在哲学与科学中的地位
1.3 “意识”与“人工意识”的定义之争
1.4 研究“人工意识”的多重动机
1.5 历史典范:图灵测试及其局限
1.6 小结:通往后续章节的“问题清单”
第2章 人类意识的多维度透视
2.1 神经科学视角:大脑结构与神经网络
2.2 认知科学视角:感知、记忆、注意与思维
2.3 心理学与精神分析:情感、潜意识与人格
2.4 哲学视角:心物关系与存在论思辨
第二篇 理论基础:意识的数学化与科学化
第3章 信息论与计算复杂性:意识的数学化路径
3.1 意识的数学化初步:从功能到信息
3.2 信息论:用熵与信息量度量意识
3.3 计算复杂性理论:大脑或人工系统处理意识的极限
3.4 动力系统与网络科学:理解意识的自组织与全局涌现
3.5 算法模型与近似推断:大脑如何应对高复杂度
3.6 综合视角:数学化与意识的边界
第4章 整合信息理论(IIT)与全局工作空间理论(GWT):两大意识模型的核心
4.1 理论背景:从“神经关联”到“意识本质”的多种尝试
4.2 整合信息理论(IIT):从Φ值到主观体验
4.3 全局工作空间理论(GWT):从“可及性”到认知控制
4.4 IIT与GWT的异同
4.5 实验与哲学争议:如何检验或证伪
第5章 DIKWP模型与人工意识的综合框架:从数据到智慧、从意图到创造
5.1 DIKWP模型的缘起与主要思路
5.2 D(data):“原料”与感知层的构建
5.3 I(information):“差异性”与模式识别
5.4 K(knowledge):“完整性”与体系化
5.5 W(wisdom):“选择性”与反思/洞见
5.6 P(purpose):“目的性”与系统意志/价值
5.7 DIKWP的整体运作:从自动机到有机体的跃迁
第三篇 人工意识的构建:框架、算法与实践
第6章 人工意识的构建:框架、算法与应用场景
6.1 “人工意识”框架的多角度考量
6.2 人工意识的系统架构:整体方案
6.3 关键算法与技术要素
6.4 应用场景案例一:自主机器人
6.5 应用场景案例二:智能对话系统(虚拟伙伴)
6.6 应用场景案例三:多Agent协同与群体意识
6.7 当前局限、难点与未来方向
第7章 人机共生与未来伦理:走向超越人类的时代?
7.1 人机共生的内涵:从工具到伙伴再到主体
7.2 伦理与价值对齐:如何防止“AI失控”或“人机冲突”
7.3 社会冲击与经济变革:从劳动力到政治结构
7.4 自我边界与人机融合:从脑机接口到数字永生
7.5 后人类主义与新文明图景:机器信仰、宇宙观与共同体
7.6 社会伦理实践:规制、共生与公共对话
第8章 整合与远眺:人工意识的新时代与文明未来
8.1 回顾:从多学科对话到综合框架
8.2 关键议题的贯通与未解之谜
8.3 人工意识研究的前沿课题与学科交叉
8.4 世界秩序与人类命运:警醒与希望
8.5 对未来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几点建议
8.6 本书的局限与后续可能
第四篇 哲学与伦理:主体性、价值与社会影响
第9章 工程实践与应用场景
9.1 医疗与康复:人工意识在辅助决策与陪护中的前景
9.2 教育与创造力:自适应学习系统与内容生成
9.3 工业与服务:自主机器人、智能工厂与协作系统
9.4 未来城市:智慧城市的人工意识节点与群体优化
9.5 工程落地难点与策略:从示范项目到普及化
第10章 人工意识的“硬问题”与哲学争辩
10.1 “硬问题”再探:质感(qualia)能否被算法模拟
10.2 自我与自由意志:从康德到当代心智哲学的争论
10.3 身体性与在场:虚拟化的人工意识是否需要“身体”
10.4 意识、多重现实与后人类主义
第11章 道德与法律:如何规范人工意识
11.1 人工意识的责任与权利:民事主体还是“工具”
11.2 道德价值函数的设置:好意志、恶意志与合规AI
11.3 风险评估与监管框架:透明度、可解释性与安全
11.4 人类应对策略:伦理委员会、全球协作与立法
第五篇 展望:未来图景与研究方向
第12章 社会文化的冲击与融合
12.1 人机关系的再定义:伙伴、对手,还是延伸自我
12.2 媒介与公众想象:科幻、电影、游戏对“人工意识”的塑造
12.3 经济与劳动格局的转变:自动化、就业与社会福利
12.4 人类的进化:自我改变与精神层面的挑战
第13章 人工意识的实验与前沿研究
13.1 当前学术热点:多模态大模型、神经符号一体化
13.2 数据与计算资源:算力需求与去中心化架构
13.3 合作与竞争:科技巨头与开源社区的力量
13.4 小结与案例分析:若干代表性研究项目
第14章 面向未来的挑战与愿景
14.1 重构“人”的概念:心灵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