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徐江
出版寄语 早田幸
致谢
图片、表格与专栏索引
第一部分 构建韧性规划与城市生活的框架
第一章 为什么城市韧性如此重要?
1.1 对城市韧性的新要求
1.2 开展城市韧性研究的方法
1.3 本书的结构
第二章 韧性的起源、演化与批判
2.1 社会—生态平衡模型的主导地位
2.2 迈向演进的方法
2.3 谁的韧性?谁来构建韧性?对当代韧性的批判
2.4 向演进韧性转变
第二部分 城市韧性的进程
第三章 规划政策与实践中的韧性转向
3.1 城市政策中的韧性转向
3.2 新兴的城市韧性风格
3.3 迈向整体城市韧性
第四章 城市韧性是适应的还是不适应的?
4.1 从断裂临界的过去吸取教训
4.2 不适应规划
4.3 从规划与设计的缺陷中学习
4.4 韧性规划中的关键经验
第五章 评估城市韧性
5.1 评估城市的灾害准备情况
5.2 评估城市及都市的韧性
5.3 理解城市韧性评估:对方法与技术的反思
5.4 我们如何更好地评估城市韧性?
第三部分 实践中的城市韧性
第六章 适应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事件的韧性
6.1 构建气候变化适应的框架
6.2 从气候变化中恢复并减缓其影响
6.3 规划长期的气候变化适应
6.4 气候韧性与变革性规划
6.5 迈向气候变化下的变革性城市韧性议程
第七章 安全驱动型城市韧性
7.1 反恐规划与设计:历史背景
7.2 安全要素融入规划流程的主流化路径
7.3 规划安全驱动型城市韧性措施:从规避到收编?
第八章 应对大规模灾害
8.1 预测冲击:日本的规划与韧性背景
8.2 2011年3月的三重灾害
8.3 灾后重建与韧性规划
8.4 向东北地区学习:恢复、冗余与重建社区
第九章 应对“慢燃”冲击事件的准备
9.1 慢燃事件与自我恢复平衡动态
9.2 扰沌与区域住房市场
9.3 慢燃事件中的演进韧性及其代理人的作用
9.4 理解慢燃事件及其对发展城市与地区韧性的影响
第十章 预见未来:规划韧性的明日之城
10.1 为风险、危机和不确定性作出规划
10.2 城市韧性作为一种新的规划范式
10.3 城市韧性的未来
10.4 后2015年的对话及其对规划实践的影响
译后记
参考文献
词汇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