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土遗址数量众多,历史及文化价值极高,但由于其直接暴露在自然环境,十分容易产生掏蚀、坍塌及裂隙等病害,且目前相关研究较少,病害作用机理不明,给中原地区土遗址保护造成巨大困难。本书通过试验,系统研究了制样条件、干湿循环次数、干湿循环幅度对遗址粉土剪切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然后结合压汞、扫描电镜及核磁共振等微观试验手段探究其内在机制;最后建立考虑非线性强度准则和干湿循环次数的遗址粉土邓肯-张模型,并通过Fortran语言编程对其进行数值化,进而对土遗址根部掏蚀等病害形成机制进行探讨。相关研究成果对中原地区粉土遗址保护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本书响应“全面提升遗产保护能力”的实践探索,本专著聚焦土遗址本体的环境应力响应机制,旨在为遗址结构稳定性评估及预防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助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的深度融合。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