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不被爱的孩子相信这个世界值得信任?对待特殊处境(父母患有精神疾病或很脆弱)中的孩子,治疗师该如何关注父母的病理对孩子的影响?到底多少剂量的治疗才是最合适的?
从弗洛伊德的梦理论到比昂的“涵容器”,从自闭症青少年的“气象地图”到难民儿童的游戏治疗,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构建了心理治疗的整合性理论框架,并融合精神分析与发展心理学视角,提出了“发展适配性治疗”理念,强调根据儿童认知与情感发展阶段来动态调整干预策略:
聚焦治疗设置与基础技术,包括安全治疗空间的营造、儿童游戏与表达性媒介的运用,以及防御机制解析等;
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发展特点,细分亲子治疗、学步期、学龄期儿童及青少年的差异化干预策略;
深入探讨短程治疗、团队工作伦理、危机干预等实践难题,并辅以父母精神疾病、离异家庭等特殊情境案例;
拓展至医院、学校、收养家庭等跨场景应用,强调多学科协作模式。
与此同时,作者还将临床工作升华为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凝视。书中既有对“短程治疗有效性”的实证探讨,也有对“治疗师如何面对自身局限”的灵魂拷问。
相信无论是正在接受培训的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还是已经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工作的从业者,抑或游戏治疗室、学校咨询师和支持人员,以及儿童护理专业人员,本书都将成为他们的得力助手和行动指南。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