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形式与能量(环境调控的建筑学模型)/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自主性理论与设计方法
0.00     定价 ¥ 1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76606409
  • 作      者:
    作者:仲文洲//张彤|责编:戴丽//姜晓乐|总主编:张彤
  • 出 版 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12-01
收藏
畅销推荐
内容介绍
环境调控是建筑最原初而本质的动机。应对不同气候条件的各种建筑形式,即平衡对风、光、热等能量要素获取、积蓄、释放的稳定结构。从这个意义而言,建筑形式的本质是一种气候环境影响下能量流动的物质呈现,即建筑形式是能量的构形。 对建筑形式与能量的研究,能够厘清当代建筑学在环境调控领域的诸多问题。在认识论上,强调环境调控是建筑形式生成的核心驱动,使建筑设计的本体与核心回归于空间与建造;在方法论上,能量成为技术介入与知识拓展的接口,集成跨学科交流下的知识、方法与工具,形成系统化的环境调控理论与方法体系。 本书从能量的角度审视建筑形式,重构环境调控视野下建筑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流变;将建筑放置在更大的环境系统中,讨论在“人、建筑、气候”关系中进行的能量过程与形式生成;搭建起建筑学与生物气候学、建筑热力学的联系,直接指向形式与能量的数学及物理关系;应用数值模拟量化验证典型气候区民居中的能量过程,提取反映建筑形式特征、环境调控策略与能量运行机制的能量建构模型,构建环境调控视野下,形式与能量的理论模型、系统模型、数理模型与分析模型。
展开
目录
总序
前言
1 绪论
1.1 背景、视角、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视角
1.1.3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的辨析
1.2.1 形式能量法则/形式重力法则
1.2.2 建筑环境调控
1.2.3 建筑气候适应性
1.3 相关研究的综述
1.3.1 有关环境调控的理论研究
1.3.2 有关热力学建筑理论的研究
1.3.3 有关民居气候适应性的研究
1.3.4 小结
1.4 研究问题、内容与结构
1.4.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2 本书的研究内容
1.4.3 本书的框架结构
2 建筑形式与能量法则的理论模型构建
2.1 建筑形式与能量的理论基础
2.1.1 气候与生物——建筑生物气候学
2.1.2 适应与进化——生物进化论思想
2.1.3 耗散与协同——热力学建筑理论
2.2 建筑的形式能量法则
2.2.1 形式、物质与能量
2.2.2 重力法则与能量法则:从静力学 到热力学
2.2.3 能量视角下的建筑特征
2.3 建筑形式与能量的历史演进与理论共构
2.3.1 形式适应气候——建筑环境调控的原始起源与乡土发展
2.3.2 形式追随设备——建筑环境调控的机械介人与价值异化
2.3.3 形式响应能量——建筑环境调控的自然回归与整体共构
2.4 建筑形式与能量的发展机制与价值取向
2.4.1 建筑进化——建筑形式与能量的发展机制
2.4.2 能量响应——建筑形式与能量的价值取向
2.5 本章小结
3 建筑形式与能量关系的系统模型构建
3.1 建筑环境调控的系统模型
3.1.1 复杂性科学视角
3.1.2 建筑环境调控系统
3.1.3 建筑环境调控系统的历史维度
3.1.4 建筑环境调控的系统模型
3.2 气候——外部能量系统
3.2.1 气候的释义
3.2.2 气候与能量
3.2.3 气候的层级
3.2.4 全球性气候
3.2.5 微气候
3.3 舒适——人体反应系统
3.3.1 人体热舒适与能量平衡
3.3.2 物理参数
3.3.3 人体热舒适的综合评价
3.3.4 热舒适指标的选取
3.4 建筑——建筑调控系统
3.4.1 能量转换方式
3.4.2 建筑传热过程
3.5 环境调控系统的形式呈现
3.5.1 被动式环境调控系统的形式呈现
3.5.2 主动式环境调控系统的形式呈现
3.5.3 案例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建筑形式与能量机制的数理模型构建
4.1 建筑调控系统的能量机制
4.1.1 能量捕获——促进
4.1.2 能量隔离——抑制
4.1.3 能量阻尼——延迟
4.2 建筑形式因子与环境物理参数的聚类分析与完备性研究
4.2.1 界面
4.2.2 体形
4.3 基于数理模型的数值模拟方法
4.3.1 建筑性能数值模拟概论
4.3.2 传导、对流、辐射耦合的数值模拟分析方法
4.4 本章小结
5 建筑形式与能量原型的分析模型构建
5.1 建筑能量建构模型的定义
5.1.1 类型·原型与范型·模型
5.1.2 建筑环境调控的类型研究
5.1.3 建筑能量建构模型——分析模型
5.2 酷寒区环境调控原型——东北汉族民居
5.2.1 概述
5.2.2 形式的类型解析
5.2.3 能量的量化解析
5.3 寒冷区环境调控原型——晋西半地坑窑民居
5.3.1 概述
5.3.2 形式的类型解析
5.3.3 能量的量化解析
5.4 干寒区环境调控原型——青甘庄窠民居
5.4.1 概述
5.4.2 形式的类型解析
5.4.3 能量的量化解析
5.5 温暖区环境调控原型——云南汉式合院民居
5.5.1 概述
5.5.2 形式的类型解析
5.5.3 能量的量化解析
5.6 湿晦区环境调控原型——徽州厅井民居
5.6.1 概述
5.6.2 形式的类型解析
5.6.3 能量的量化解析
5.7 湿热区环境调控原型——岭南广府民居
5.7.1 概述
5.7.2 形式的类型解析
5.7.3 能量的量化解析
5.8 建筑形式因子气候适应性综合分析
5.8.1 建筑形式因子与气候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5.8.2 各气候区环境调控原型的对比分析
5.9 能量建构模型
5.9.1 酷寒区能量建构模型
5.9.2 寒冷区能量建构模型
5.9.3 干寒区能量建构模型
5.9.4 温暖区能量建构模型
5.9.5 湿晦区能量建构模型
5.9.6 湿热区能量建构模型
5.10 能量建构模型图示工具
5.10.1 环境调控的建筑设计
5.10.2 设计流程与工具
5.10.3 能量建构模型图示工具的应用原理与优点
5.11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性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