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在我国新疆跨境河流伊犁河流域展开长时段、深入的民族志研究,系统呈现了伊犁河谷多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历史进程与当代实践。
本书聚焦核心概念“互嵌”与“多元共生”,通过阐释空间共居、生计互补、文化互鉴、历史记忆等层面形成的动态互嵌模式,生动展现了各民族如何在差异中共存、在互动中共生的地方性实践智慧。
本书表明,“互嵌”不仅是一种族群间的生存策略,更是通过各自的文化调适与国家制度保障,构建起超越单一民族认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部尝试突破“他者化”局限的家乡人类学民族志,作者立足本土视角,论证了伊犁河谷的鲜活实践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微观映照。本书不仅为理解边疆多民族社会的和谐共处提供了新视角,更从学理层面为我国新时代民族工作凝聚共识、深化互信贡献了宝贵的学术智慧与实践参照。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