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文摘
文艺学(栏目主持:何明霞 刘睿)
主持人语
关于阐释论的提纲 张江
美是物的直观显现
——美的本质问题新论 苏宏斌
“经义”的生成
——关于经学阐释学的目标与方法问题 李春青
中国文学批评史著编写的百年回望 黄霖
触感:书写与阅读中意义生成的重要中介
——让-吕克·南希书写思想新论 王琦
生存困境与文学空间理论的突围
——兼论塔利的文学制图理论 妥建清 张媛
丹托之后的阿多诺
——显像混同的本质之思 常培杰
工艺学、自由时间: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文艺思想体系的重构 刘方喜
人工智能艺术的阐释学问题 谷鹏飞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文学知识系统的创新 王峰
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学(栏目主持:王松涛 邵颖涛)
主持人语
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 吴承学
新出土早期儒典与屈原辞 常森
由时风众势重新解读《兰亭集序》 汪春泓
贬迁视域下的元、白唱和与时段特点 尚永亮
新见柳宗元七世祖柳庆夫妇合祔志初探 李浩
“风”中的啼鸣声:近古禽言诗及其文化意涵 叶晔
词体本色论中的绘画语言与词学阐释 习婷
六经筑我:《朱子语类》论《诗》的转向与回归 于雪棠
《耕渔轩诗卷》的文本形态、话题指向与诗学意义 左东岭
李梦阳广信狱及相关事实考论 杨遇青
性灵诗与性灵画论
——袁枚显灵通神的文艺思想 张毅
稿本日记与情境文学史建构
——以中国近现代稿本日记为例 张剑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考原 张海明
预流的学术与中国小说史学的知识体系建构 宋莉华
小说研究系统的新构建 陈大康
中国现当代文学(栏目主持:赵林 安斌)
主持人语
触摸历史的心情、技艺及媒介 陈平原
一个文学批评概念的沉浮与消失
——关于“写中间人物”论的再认识 孟繁华
《野草》“四典”综论 郜元宝
新发现抗战期间郭沫若未刊信函一百〇二封释读 沈卫威
左翼革命文学传统及其在当代的回响 吴晓东
“小日子”的政治、经济和美学想象
——重读《芙蓉镇》 蔡翔
“由文明论述到文化论述”时代主题演进中的周氏兄弟
——简论1920年代鲁迅与周作人的思想、文学分殊 赵京华
《沉沦》阅读史与制造“文学青年” 金理
“刺激-反应”人性论:新时期科学主义的兴起 黄平
世界青年联欢节:文化冷战与当代中国文艺发生的“世界时刻” 王秀涛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栏目主持:雷武锋 李岳)
主持人语
正向同构与反向悖立
——白银时代俄国戏剧转型中的经济逻辑 王树福
光荣革命与笛福的中国 陈西军
“被打断的神话”:卡夫卡《中国长城建造时》中的共同体起源叙事悖论 徐爽
在地全球性:古尔纳《最后的礼物》中的文学绘图与身份政治 孙鲁瑶
抒情与伦理的限度
——论王国维的拜伦形象建构及其诗学价值 陈睿琦
格莱特的《中国故事集》与18世纪欧亚文化交流 金雯
反体系运动与新世纪美国世界文学思潮中的文化共同体构建 邹理
12—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动物叙事谱系 郑永旺 王威
蒸汽朋克小说的恶托邦与乌托邦:《帕迪多街车站》对十九世纪英国历史的想象性重塑 王一平
虚构叙事中的集体声音——论“第一人称复数”叙事的形式与意义 李亚飞
卡夫卡与西藏——以赫定旅行记为中心的考察 赵山奎
构建经典:哈罗德·布鲁姆的美国亚裔文学批评观 郭英剑 刘向辉
从悲剧到胜利:英语“新冠诗歌”中的“疫情叙事” 张剑
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共同体书写 蒲若茜
论《桤木王》中的“食人魔”形象 高旭东 斯日古娜
语言学(栏目主持:叶祖贵 刘永华)
主持人语
区域语言规划与区域发展 李宇明
汉语方言词典的定位与编写问题
——以《浙江方言词典》为例 曹志耘
语法研究的理论创新与特色追求
——邢福义先生的汉语语法研究 汪国胜
与语法化相关的形式变化 洪波 郑亚秋
从引入事件到引入评价:汉语中承接性副词或连词的主观化 董秀芳
上海话E/EI变异与上海普通话ei的双向动态影响 陈忠敏 马良 温睿
山西方言遇摄舌齿音字元音多种裂化形式的共时历时考察 乔全生
元朝蒙古语影响元明契约文书一例分析
——契约文书“立此为照者”之“者”的来源 黑维强 杨青青
语义异常的汉藏比较
——从比较词义看俞敏先生的《汉藏同源字谱稿》 黄树先 付妮
国际中文教育的十二个重点研究领域 崔希亮
发掘材料研求新知
——读周赛华教授《明清等韵图新探》 黄仁瑄
论点摘编
文艺学
阐释的公共性及其原初性 李红岩
算法阐释:人工智能时代的文论问题 曾军
文艺美学:中国与世界互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