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金融部门为何关注气候变化
科学认识气候问题的三层因果关系
应对气候变化失败需要付出巨额金融成本
要成功应对气候变化也需要金融部门付出巨大代价
气候和环境对金融体系冲击的三个特点
中央银行的气候争论具有重大价值
金融机构绿色资本风险管理是可行的切入点吗
设置绿色价格目标管理可行吗
金融机构气候风险敏感性压力测试
环境污染问题仍不可掉以轻心
第二章 气候问题的国际治理框架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国际合作的核心机制
美欧对气候变化及其全球治理的态度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气候治理
积极拓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空间
气候会成为贸易壁垒的理由吗
更加关注国际公正转型问题
气候冲击可能加剧全球贫困问题
落实“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第三章 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模式与成功经验
中国绿色金融的高水平起步
中国绿色金融体系框架的形成
气候投融资的独特政策含义
对绿色金融的激励遵循市场机制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绿色资金投入
中国绿色金融进入持续深化新阶段
第四章 绿色金融标准的中国贡献
绿色金融标准中的“过程导向”与“结果导向”
中国绿色金融标准建设的进展
中国标准充分发挥了绿色分类法的优势
需要修补绿色分类法的缺陷
分级评估和主体评估是更高水平的绿色评估
ESG能否衡量金融投资的社会责任
第五章 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蓬勃生命力
全球绿色债券市场的持续创新
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后来居上
推进绿色债券市场建设的建议
绿色贷款市场的持续快速发展
加速形成的绿色保险政策与产品体系
绿色保险是拓展绿色市场边界的“生力军”
投资基金的可持续主题
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
发挥法律的强制底线作用
第六章 碳核算与可持续信息披露
金融机构气候环境信息的复杂语义
各国积极推动环境气候信息的披露
国际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趋向统一
碳足迹体系建设是推动碳核算的另一路径
中国特色的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正在形成
中国碳足迹体系也在加速形成
金融机构气候环境信息披露面临的三个技术障碍
金融机构碳核算刚刚起步
现有披露框架仍无法真实刻画金融机构面临的气候环境风险
小步快走推动金融机构开展环境信息披露
第七章 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的融合发展
实践中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出现“交集”
引导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融合发展的政策逻辑
绿色票据是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独特融合
在发展中融合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的识别机制
评估小微企业融资的环境气候效应面临现实制约
以特定供应链场景为突破的绿色识别方法
为中小企业融资的环境气候贡献提供额外奖励
第八章 生物多样性金融的中国方案
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与治理框架加速完善
中国加速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
生物多样性金融的概念与政策取向基本成型
生物多样性金融的“捷径”
生物多样性金融的两大关键创新
发展生物多样性金融需要优先解决信息获取并识别风险
生物多样性抵消的加入可加强生物多样性金融
第九章 蓝色金融成为新“蓝海”
期待“回归”蓝色的海洋
略显尴尬的“蓝色”经济
“自上而下”明确蓝色金融内涵
拓展蓝色金融的中国实践
海洋活动外部性的刻画
提升金融机构蓝色金融能力建设
第十章 碳排放的价格与边际价格
难以测算的理论碳价
两种尚不成熟的替代碳价方案
碳排放权配额价格的信号作用
中国碳市场的艰难探索
碳排放权市场定价机制仍存在缺陷
核证自愿减排的价格信号更为微弱
碳市场机制的额外性:额外的负担
加强碳排放权市场的金融属性
碳金融市场需要“守门人”和“看得见的手”
第十一章 推动绿色产业领跑的经验与挑战
中国新能源相关产业实现全球领先发展
美国新型碳移除产业领先发展
绿色产业发展依靠技术领跑
中国绿色产业的市场驱动特征明显
气候风险减量优化绿色建筑市场
气候“硬约束”推动形成市场新边界
第十二章 转型金融——再塑金融新体系
建立有约束力的转型金融框架
能源转型复杂性更多来自非经济因素
中国制造业转型需要机制创新
全球的转型金融实践
中国的转型金融实践
转型金融的中国共识和中国贡献
转型金融的未来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