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辽西蒙古族特色村寨文化建设及发展研究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2928197
  • 作      者:
    作者:孙心乙|责编:张艺伟
  • 出 版 社 :
    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25-06-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以辽西蒙古族营屯和“海青格热”民居为对象,依托田野调查及文献梳理,运用现代生态学“生态位”理论、建筑学“场所”理论等,对蒙古族营屯的建筑特质、变迁演化、运行机制、更新策略等展开系统研究,扩充了蒙古族民居的研究范畴。选取四个形制不同的营屯,分别对其差异性演化、运行机制调适及更新实践进行了解析,揭示了营屯演化和更新的规律与逻辑,揭示了蒙古族营屯更新面临的问题,开掘了营屯内隐的“场所”意义。
展开
目录
第1章 辽西蒙古族特色村寨研究概述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范畴
1.2.1 研究内容
1.2.2 基本概念
1.2.3 研究范畴
第2章 辽西蒙古族营屯相关研究概述
2.1 辽西蒙古族相关研究
2.1.1 辽西地区农耕蒙古族文化变迁研究
2.1.2 辽西蒙古族聚落与民居相关研究成果与现状
2.2 村落及其民居内涵研究
2.2.1 场所理论
2.2.2 建筑叙事研究
2.3 生态位理论与村落生态化更新研究
2.3.1 生态位理论及其拓展研究
2.3.2 村落生态化更新理念及其旨向
2.3.3 建筑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2.4 现代视域下村落运行系统的相关研究
2.4.1 村落运行的自组织研究
2.4.2 村落更新的他组织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蒙古族营屯的属性建构与机制转化
3.1 营屯的防御属性建构与运行机制
3.1.1 喀喇沁左翼“扎萨克”衙门的护卫机制
3.1.2 营屯的他组织运行特点
3.1.3 营屯运行中的自组织和他组织机制比较
3.1.4 营屯运行研究视角的构建
3.2 营屯形制与防御型特质
3.2.1 以旗王府为中心的防御型营屯设置
3.2.2 “五营环卫”的营屯布局
3.2.3 “兵民一体”的屯戍特质
3.3 营屯的空间图式与防御功能表达
3.3.1 营屯的空间图式
3.3.2 作为营屯界域的“马蔺道”
3.3.3 防御功能在民居建筑中的落点与表达
3.4 防御使命的终结与防御型营屯的衰落
3.4.1 旗王府的焚毁与营屯防御使命的终结
3.4.2 他组织运行机制的抽空与防御型营屯的衰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营屯的建筑特点与“场所”意义
4.1 营屯演化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子
4.1.1 营屯演化的形制差异
4.1.2 由“军屯”到“民屯”的运行机制调适
4.1.3 海青格热民居的自主营造
4.1.4 营屯的俗常生活
4.2 营屯民居建筑的形制特点及其建筑的叙事性
4.2.1 海青格热与满族民居比较
4.2.2 海青格热与汉族囤顶民居比较
4.2.3 海青格热与汉族平顶式民居比较
4.2.4 营屯的建筑叙事
第5章 营屯更新的路向探索与典型案例分析
5.1 营屯更新的生态位基础及其制约性
5.1.1 营屯更新的生态位基础评估
5.1.2 营屯文化结构质素辨析
5.1.3 营屯物质要素更新的途径
5.1.4 生态位法则对营屯更新的制约性
5.2 形制差异的营屯更新案例分析
5.2.1 生态文化村——白音爱里村
5.2.2 宗教旅游村——官大海农场
5.2.3 原生态改造村——东哨镇十家子村
5.2.4 整体移民村——南山村
5.2.5 营屯更新中的经验与问题
5.3 营屯更新中的矛盾与调适
5.3.1 建筑质量与居住品质
5.3.2 传统建筑技艺与现代建筑材料
5.3.3 消费观念与居住品位
5.3.4 整体更新与个性需求
5.4 营屯更新的适应性路径
5.4.1 建筑适应性的社会边界
5.4.2 建筑适应性的空间尺度
5.4.3 营屯更新的适应性镜像
5.4.4 营屯更新的适应性路径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复杂系统运行下营屯更新的模式建构与实施策略
6.1 复杂系统运行下的营屯更新动力与路向
6.1.1 营屯更新的复杂系统运行特点
6.1.2 基于自组织的内源演替与内生性需求
6.1.3 基于他组织的能量注入与伴生性“人为”结合
6.1.4 “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营屯更新的路向选择
6.2 营屯更新中的系统运行张力与多向度动力
6.2.1 文化政治场域中的建筑:权力操作与资源分配
6.2.2 营屯更新的“多声部”语境辨析
6.2.3 多向度驱动力与“生态宜居”理念磨合
6.2.4 纠偏与调控:营屯更新的幅度与限度
6.3 新语境下营屯更新的“多主体建模”构想
6.3.1 多元主体的功能定位
6.3.2 建筑学的“进场补位”及其作为
6.3.3 营屯更新中的“多主体”互动与协同
6.3.4 营屯更新的“多主体建模”构想
6.4 营屯更新的策略实施与目标旨向
6.4.1 基于生态位法则的“借势发展”与“错位竞争”
6.4.2 “双遗产”特质开掘与更新潜能激活
6.4.3 文化意义再生与多元价值创化
6.4.4 场所重建:营屯更新的目标旨向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启示与思考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