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第一章 青少年生活
第一节 落难王孙之家
异人入质于赵/异人被立嫡子/异人之婚配/赵姬妊娠之谜/赢政随父归秦
第二节 十三岁即位
战火熏陶/博览群书/首见客卿/秦王政的相貌
第三节 尊吕不韦为相国
《吕氏春秋》之编纂目的/一统之说/君道之学/耕战之道
第四节 任甘罗为上卿
甘罗自荐/秦王召见/甘罗十二为上卿/有关甘罗之美丽传说
第二章 平定吕缪集团之乱
第一节 秦王政亲理朝政
历史重任/范雎警告/姚贾之策
第二节 与吕不韦的分歧
世袭与禅让/纵欲与适欲/有神与无神
第三章 撤销“逐客令”
第一节 李斯入秦
重用客卿之传统/拜李斯为客卿/下逐客令/撤销“逐客令”/对客卿之任用
第二节 韩非入秦
喜读韩非之著/通索韩非/韩非之死/秦王之悔
第三节 尉缭入秦
听从尉缭之策/尉缭之军事思想/任命尉缭为国尉
第四节 顿弱入秦
不以大礼参拜/顿弱献策/听顿弱离间之谋
第四章 秦扫六合
第一节 灭韩
破韩国“疲秦之计”/虏灭韩王安
第二节 灭赵
强攻屡败/离间君臣之计/赵国之灭亡
第三节 灭燕
燕代合兵难抵强秦/鞠武计谋未遂/荆轲行刺失败/燕国之灭亡
第四节 灭魏
“首尾相救”局面之失/魏连失“辅政之良相”/魏国之灭亡
第五节 灭楚
春申君的离间书/李园的美人计/王翦出兵伐楚/楚国之灭亡
第六节 灭齐
断绝“齐赵之交”/收买佞臣后胜/齐国之灭亡
第五章 秦统一中国之主客观条件
第一节 为什么当时中国能够统一起来
统一的迫切需要/经济交流的频繁/政治往来的密切/思想文化的交流
第二节 为什么由秦王政来统一
战国七雄秦占优势/商鞅变法奠定的基础/关中巴蜀的地理优势/任人唯贤的政策/因功授爵与赏罚必当的措施/远交近攻和反间的谋略/“续六世之余烈”
第六章 自称“始皇帝”
第一节 自称“始皇帝”
议帝号令/自称为始皇帝/废除谥法/颁避讳制
第二节 推行“五德终始说”
邹衍之“五德终始说”/始皇推行“五德终始说”/尚黑崇六
第三节 实行三公九卿制
文官之长-丞相/武官之长-太尉/监察长官-御史大夫/三公之下设九卿/评三公九卿制
第七章 设郡县制
第一节 废分封制
王绾主分封/李斯反分封/秦始皇之裁决
第二节 行郡县制
县制/郡制/推行郡县制之意义
第三节 置“乡、亭、里”
乡/亭/里
第八章 明法定律
第一节 编纂法典
编纂法典的时间/法典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立法原则
法之统一性/法之适时性/法之稳定性/法之严肃性
第三节 宣明法制
明白易知/公开颁行/设置法官/亲自讲法
第四节 “事皆决于法”
法网严密/行赏告奸/以吏为师
第五节 专任刑罚
轻罪重罚/扩大株连/施行酷刑
第九章 征伐岭南
第一节 平定百越
五路进军/置“尉”设“候”/开通新道/用兵目的
第二节 开凿灵渠
监禄奉命/加速开凿/渠通军捷
第三节 怀柔巴蜀
减免赋税/减轻刑罚/奖励工商
第十章 用兵北方
第一节 北伐匈奴
任用戎人隗状为丞相/命蒙恬率军北击匈奴/北伐匈奴的原因/重建九原郡
第二节 “亡秦者胡也”解
北伐匈奴是与人心背离吗?/秦朝步卒难敌匈奴骑旅吗?/北伐加速了匈奴的崛起吗?
第十一章 安抚民众
第一节 “更名民曰黔首”
“黔首”本义/更名缘由/李斯之说
第二节 推行民爵制
有爵者之特权/推行民爵制
第三节 颁布“自实田”法令
自实田法令的颁发/自实田法令的内容/自实田法令的意义
第十二章 三大统一
第一节 统一货币
废除旧币/行半两钱/统一铸造
第二节 统一度量衡
统一度量衡的必要/统一度量衡的内容/统一度量衡的保障
第三节 统一文字
国家统一呼唤文字统一/统一文字的措施/统一文字的功臣/回答若干问题
第十三章 修建长城和开辟大道
第一节 修建万里长城
下令蒙恬率军建筑长城/长城的构造和用途
第二节 修建长城之意义
贯通东西成万里长城/防御匈奴贵族进犯/修建长城必然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
第三节 开辟大道
修驰道/九原直道/西南栈道/杨越新道
第四节 修筑直道的作用
巡视乎?防御乎?/“车同轨”含义/没有发展水上交通是失策吗?
第十四章 迁徙居民
第一节 大规模移民
四次大迁徙/取法于先辈/迁徙的政策/迁徙的目的
第二节 徙天下豪富于咸阳
徙天下豪富令/迁徙的用意
第十五章 收天下之兵器
第一节 下令收天下兵器
颂收天下兵器令/销毁兼并六国时所缴获的武器/收缴民间私藏的武器/销毁不合格的武器
第二节 铸为金人之目的
象征“祥瑞”说/“向铁器时代转折”说/粉饰太平的装饰品/防止武器流入反抗者之手
第十六章 修筑阿房宫
第一节 阿房宫的修筑
蜀山兀,阿房出/宫中设备/诗人笔下的阿房宫/骸骨堆成的宫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