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部丹纳赫模式专著:全球首/次系统解析“并购之/王”的成功密码,全面覆盖其管理模式DBS、并购逻辑、全球化战略及历史沿革,尤其填补了精益管理赋能式并购领域的文献空白。
丹纳赫中国区前高管专家视角深度拆解:作者团队曾在丹纳赫担任高管,涵盖业务管理、并购整合、人才发展等核心职能,提供了传统第三方研究无法企及的深度解析。
美的、复星、药明生物都在学的战略并购与DBS系统:中国众多知名企业亲身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验证了DBS的跨行业性和本土落地性。
知名企业家、投资人、学者、媒体人联袂推荐:方洪波、陈智胜、林利军、李勍、卫 哲、李斌、吴晓波等10余位各界大咖作序和赞誉,认为本书是中国企业提升效率、构建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宝贵借鉴。
《丹纳赫模式》首/次深入剖析了全球并购巨头丹纳赫集团独特的成功之道。本书聚焦于丹纳赫赖以成名的两大核心能力:被誉为“西方世界精益运营第/一”的丹纳赫商业系统(DBS)和卓/越的战略并购与整合能力。
本书基于大量文件和数据,详细拆解了DBS的理念、工具、执行方式及其文化基因,还通过大量案例展现了丹纳赫模式的实际运作。此外,基于对管理能力、股权投资模式转型、全球化路径的判断,本书提出了丹纳赫模式在中国的适配场景,并结合丹纳赫近年布局,分析技术驱动的管理升级趋势,为读者预判行业变革提供参照。可以说,本书为中国企业提供一套“穿越周期的行动纲领。
多位中国知名企业家、投资人、学者、媒体人(如方洪波、陈智胜、林利军、李勍、卫哲、李斌、吴晓波、程国慧等)在推荐序和赞誉中强调了丹纳赫模式对中国企业在管理升级、并购整合、全球化运营及穿越经济周期方面的重大启示意义,认为它是中国企业提升效率、构建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宝贵借鉴。
[金句]
·创新是一个可重复、可复制的流程,能驱动竞争优势。
·变得更大不是丹纳赫的目的,变得更好才是。
·丹纳赫的DBS不仅是一种管理工具,更是一种文化和哲学。
·丹纳赫并购的是好市场,而不是好公司。
·人才培养不仅是一句口号或一项任务,而是一种深入人心的信仰。
·以确定性的强大管理优势,来应对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
·丹纳赫很少犯真正的错误,因为他尝试从每一个错误中吸取教训。
·只有超越丹纳赫,方能成为下一个丹纳赫。
前言
破解丹纳赫的成功之谜
“有专门讲丹纳赫的书吗?”我在正心谷资本的前同事、科技消费领域合伙人叶春燕在2022年的7月1日给我发来了这样一条消息。我在脑子里快速地搜寻了一圈,也没有找到任何一本专门介绍丹纳赫集团体系的图书。
“丹纳赫集团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它的投资并购为何如此成功?”这两个问题在过去几年我常常被人问到,提问者中不乏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一线基金投资人和媒体从业者。作为一个为丹纳赫集团在中美两地服务超过 10 年,并在业务管理和投资并购职能均担任过高级管理岗位的前员工兼终身“粉丝”,我深切地感受到丹纳赫模式越来越受到当下中国企业与资本市场的关注和肯定。自从2018 年丹纳赫集团前CEO拉里·卡尔普以董事长兼 CEO 身份承担起拯救通用电气使命的那一刻起,丹纳赫集团这个低调而成功的企业开始进入大众视野。但令人吃惊的是,目前为止,全球范围内居然没有一本专门介绍和研究丹纳赫集团的图书。
我和丹纳赫集团的缘分开始于2011年3月,彼时我正以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一年级 MBA 学生的身份参加位于上海闵行区的福禄克(Fluke)世禄工厂的改善周活动。两个月后,我以丹纳赫总经理发展项目实习生的身份加入位于科罗拉多州的哈希(Hach),正式开始为丹纳赫集团工作。 2012 年,我加入位于马萨诸塞州的生命科学运营公司爱博才思;2015 年,从总部被调到中国。归国后,我在丹纳赫(中国)历任多个商业管理岗位,后来还担任了爱博才思(中国)总经理。2018 年开始,我又转入生命科学平台的全球并购团队,主要负责主导中国区的并购,同时也参与和支持一些大型的全球生命科学交易。
作为丹纳赫集团在中国乃至全球少有的既有业务管理经验,又有战略并购经历的资深前员工,我自信对丹纳赫集团在管理赋能和战略投资两端的商业逻辑和最佳实践具有独到且全面的理解。因此,2022 年的夏天,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我心中萌发——主导撰写全球第一本关于丹纳赫模式的商业图书!
为了全面地剖析丹纳赫集团的成功经验,我特意邀请我的前同事陈朝巍也加入了本书的写作计划,与我共同写作。陈朝巍专注于人才招聘和管理超过20年,曾任丹纳赫(中国)商学院院长,全面负责人才的招聘和管理工作。同时,为了弥补我们自身经验的不足,我们还采访了多位丹纳赫集团的前同事,获取更多第一手信息。本书不仅是创作团队对自己近20年丹纳赫职业生涯的一个总结,也是对一家伟大的企业的致敬,更是对当下中国的企业和投资机构的一份献礼。
宏观背景:管理、并购和全球化的范式变革
本书立项于2022年8月,全书草稿成型于2024年年中,创作时间持续了近23个月30年来最具挑战性的时期。对内,过去几年公共卫生事件的冲击和房地产行业的下行导致内需承压,增长放缓。对外,国际地缘政治形势充满了不确定性,为产品出口和企业出海造成困难。在投资端,一级市场的美元机构收紧对中国的投资,国资和产业资本则趁势崛起,募、投、管、退皆出现范式变化;二级市场IPO阶段性收紧,股市整体在低位震荡。
以上冲击彻底改变了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轨迹。基于此,我对未来中国企业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有如下三个判断。
第一个判断,中国企业将开始高度重视管理能力和效率。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之后,企业对于提升管理质量的需求将空前扩大。当风口来临时,粗放式增长可以快速实现规模扩张;可当两位数的增长成为历史,提升管理的效率和运营的质量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正如美的集团总裁方洪波在2024年的全员信中所说:“效率是工业革命以来所有企业永恒的主题。”
第二个判断,股权投资市场游戏模式将根本转换。当中国经济整体从高速度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当 IPO 阶段性收紧、二级市场估值低迷,原本主要依靠增长红利和一二级市场估值差套利的少数股权投资模式将被颠覆。单纯依靠行业β进行投资,而无法判断及参与企业α提升的投资机构将面临重大生存挑战。科技和资本的结合是风险投资的沃土,而管理和资本的结合则将是未来私募股权投资胜出的法宝。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将主动利用投资并购为自己寻找第二增长曲线。并购能力将成为和创新能力、商业化能力同等重要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
第三个判断,优秀的中国企业终将成长为跨国企业。不少中国企业利用国内劳动力与工程师红利、统一大市场的规模优势和供应链优势,完成了从本地业务向以中国为基础的全球化贸易模式转型。新的国际形势要求中国企业进一步走出去,成为能在海外本地化运营的全球性企业。未来中国的全球性企业不仅要把中国制造的产品卖出去,还要充分利用海外市场的人才和资源支持业务的整体发展,甚至输出自己的管理模式和理念。
回望过去 40 多年的商业史,丹纳赫集团可以说是管理赋能、投资并购和全球化三者相结合的典范。DBS 可能是目前全球最负盛名的科学管理体系之一。希望本书揭示的丹纳赫模式能在中国经济从粗放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特殊时刻发挥出很好的启示作用。
写作原则:全面深入、关注理念、独立思考
在正式开始写作前,我们花了很多的时间来思考最重要的问题:我们要写一本什么样的书?以下是我们最终达成一致的原则。
第一,这是一本全面介绍丹纳赫模式的书。它既涵盖了丹纳赫集团的管理系统,也包括了丹纳赫的资本运作;它既介绍了丹纳赫集团的发展历史,也刻画了丹纳赫集团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它既有对过往历史和数据的总结分析,也有基于作者们多年经验的深入剖析和探讨。考虑到市场上缺少与丹纳赫模式相关的书籍,因而希望本书能全面深入覆盖到丹纳赫集团各个方面,为不同层次的读者了解丹纳赫集团提供一个切入视角。
第二,这本书主要介绍理念,而非工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期望读者能在阅读本书后自行实践丹纳赫集团的管理和并购法则。事实上,我们强烈反对大家不加消化、不做吸收,简单粗暴地套用丹纳赫集团的流程和工具。市场上已经有大量的书籍和公开资料详细介绍改善活动、标准作业、价值流图、策略部署和营销漏斗管理等工具,读者并不需要第n 1本工具书。丹纳赫集团的成功,是将这些常见工具融会贯通地、系统地、简单地长期坚持使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希望分析丹纳赫集团内在的“核”,而非描述其外在的“壳”。
第三,本书不代表丹纳赫集团的官方观点。这本书是作者们结合公开资料自身独立思考的产物。因为充分认识到优秀管理能力的力量,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分享本书来帮助有需要的企业和机构。为了出版本书,我们收集整理了约900份、存储容量超过10G的公开文件资料。这其中不仅包括丹纳赫集团历年的年报、财务数据、投资者材料,还有全球范围内各大媒体针对丹纳赫集团及其员工的公开访谈和报道,以及咨询公司和投资机构对丹纳赫集团的研究分析等。我们花费了数百个小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头脑风暴。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多年在丹纳赫集团的工作经验,将丹纳赫模式与当下中国的经济环境联系起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独特的观点。
正确打开方式:给谁读?怎么读?读后做什么?
首先,回答本书“给谁读”的问题。本书首要的目标读者群体是创业者、企业高管和投资人。丹纳赫集团在40多年的时间里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展到全球市值前 100 强企业,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创业者可以从丹纳赫集团创始人史蒂文·拉尔斯(Steven Rales)和米切尔·拉尔斯(Mitchell Rales)那里学习创业之路、资本运作、企业治理和人才任用等;企业高管可以学习以 DBS 为核心的科学管理方式和战略驱动的企业并购整合的最佳实践;而对于投资人,尤其是希望从事控股并购的投资人来说,丹纳赫集团的赋能式并购必然是全球最佳并购实践之一。
其次,谈谈“怎么读”。我建议大家带着开放的心态来读。即便您所在的企业所处的地域、行业和阶段可能都与丹纳赫集团不同,但好的业务模式和管理理念往往具有普适性。此外,希望大家带着辩证的眼光来读。丹纳赫集团的业务组合和 DBS 都是不断进化的“活”系统,切勿过于机械地理解丹纳赫集团某一时刻的策略和行为。
为方便大家快速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我们将全书分为四个部分:不了解丹纳赫集团的读者,请从第一部分“一家经营公司的公司”读起;想了解丹纳赫并购历史和方法论的读者,可以重点关注第二部分“把并购作为战略扩张的核心引擎”;想深入了解 DBS 的读者,则可以从第三部分“把DBS 作为赋能企业的操作系统”获取到有用的信息;想从文化层面了解丹纳赫集团,并对丹纳赫模式在中国的实践案例感到好奇的读者,可以重点看第四部分“学习丹纳赫,超越丹纳赫”。
最后,再来谈谈“读后做什么”。假如这本书让你产生了共鸣,甚至让你激动地想要立刻开始学习丹纳赫模式,你该怎么做?简单来说就是要“深入思考、果断行动”。本书将丹纳赫模式的精髓和原理做了很好的剖析和呈现,但与企业能实际应用仍有相当长的距离。因此,更希望你愿意拿出更多的时间进行一些一手调研,并与具有丰富实操经验的专家进行一番深入的探讨,将书中的精华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无论如何,你一旦决定学习丹纳赫模式,就要坚决果断地实施自上而下的改革。
1986年,丹纳赫集团在日本新技术研究所的指导下开始学习丰田生产系统,而后发展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DBS。希望本书也能在某种程度上起到当年新技术研究所的作用,或许这本书的某位读者在未来也有可能成为世界级的企业家和投资人。
重磅赞誉
推荐序一 以丹纳赫为镜,锻造企业韧性
方洪波
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推荐序二 常识、系统与文化的永恒之力
林利军
正心谷资本创始人,汇添富基金前总经理
推荐序三 在变革中寻找永恒:丹纳赫之道的启示
吴晓波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管理学院教授
推荐序四 并购为形,管理为道
李 勍
晶瑞电材董事长,华安基金前总裁
作 者 序 破解丹纳赫的成功之谜
第一部分 一家经营企业的企业
第 1 章 丹纳赫是什么企业
股价表现超过伯克希尔-哈撒韦
并购业绩比肩黑石与 KKR
DBS 的管理输出和投后赋能不输麦肯锡
CEO 培养能力看齐宝洁与IBM
丹纳赫集团的本质:长青并购基金 管理咨询机构
丹纳赫如何创造价值
第 2 章 持续进化的商业智慧
100万美元贷款和无法证实的父爱
杠杆并购的企业掠夺者
国际化、平台化和 DBS
持续高频并购,业务模式升级
All in 医疗健康
自我革新和基业长青
第二部分 把并购作为战略扩张的核心引擎
第 3 章 不断优化的成长逻辑
丹纳赫集团并购风格的演变
以并购建立战略平台
第 4 章 并购是科学,也是艺术
市场、标的和估值,成功并购的三重奏
构建并购梦之队
DBS 主导的投后整合与赋能
第 5 章 分拆剥离的最佳实践
丹纳赫的去工业化之路
两个特殊的分拆:齿科和部分生命科学资产
分拆的艺术:策略驱动、零存整取、架构灵活
进退自如的“并购之王”
第三部分 把 DBS 作为赋能企业的操作系统
第 6 章 DBS 是一种信仰
丹纳赫集团的核心价值观
DBS 的执行方式
DBS 的优先事项
DBS 的历史演化
8 大核心价值驱动力
第 7 章 DBS 基础工具
价值流图,让一切流动起来
DBS 执行法则,改善活动基础
可视化及日常管理,巩固改善效果
第 8 章 DBS 精益工具
精益转化,运营改造的起点
物料管理系统,让存货流动起来
VA/VE :以客户价值为导向的设计与工程
从 DPS 进化到 DBS
第 9 章 DBS 增长工具
创新工具:化随机为确定
商业化工具:化无形为有形
第 1 0 章 DBS 领导力工具
外部高管招聘:有节奏有计划的长期培育过程
丹纳赫沉浸计划:从认知到热爱
总经理发展项目:源源不断输送 DBS 领导者
不断吸引、培养和保留人才
第 1 1 章 DBS 实施
部署主线:年度业绩管理流程
组织保障:DBS 办公室与 DBS 专家
实施形式:改善活动和业务讨论
打开方式:融会贯通,上行下效
价值创造:简单、极致和闭环
第四部分
学习丹纳赫,超越丹纳赫
第 1 2 章 丹纳赫的文化基因
四大核心组织品格
六大组织行为准则
第 1 3 章 丹纳赫的价值创造
跨入高利润、高成长、适合并购的优质市场
一次跨一步,十年行千里
留足安全垫的第一步,甚至第二步
走一步,算三步,判十步
DBS 整合,对症下药,刚柔并济
第 1 4 章 丹纳赫的中国实践
中国企业的机会和挑战在哪里
丹纳赫模式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学习丹纳赫如何做到形神兼具
第 1 5 章 模仿必败,创新超越
以长期主义发挥复利的力量
平衡紧迫感和耐心
领导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主动对标世界最佳
内化和创新
照亮商业航程
附 录 丹纳赫极简学习入门手册
致 谢
参考文献
《丹纳赫模式》绝非一本轻松易读的商业故事书,而是一部信息密度极/高的管理工具书。它将为企业家、投资人、学者解答三大困惑:如何通 过并购实现“能力嫁接、产业升级”而非“规模堆砌”?如何让精益管理从 “工具”进化为“基因”?如何在全球化的深水区中,平衡“本土化”与“一 体化”?
对于包括美的在内的众多中国企业而言,丹纳赫集团既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差距,更是一把尺子,丈量出追赶的路径。
方洪波
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丹纳赫模式》可以让更多的中国企业了解和学习丹纳赫集团的成功经验,同时帮助它们锻造出强大的竞争力。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企业成长史,更是一部触及商业本质的书。它告诉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企业若想基业长青,须坚守常识,构建有效的系统,并培育生生不息的文化。
我深信丹纳赫集团的经验具有巨大的价值。无论是初创企业还是行业巨头,都可以从中汲取养分:用常识抵御浮躁,用系统对抗混乱,用文化点燃希望。愿每一位读者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自己的答案,以更从容和美好的内心, 迈向光明的彼岸。
林利军
正心谷资本创始人、汇添富基金前总经理
《丹纳赫模式》的价值不仅在于对丹纳赫模式的深入解读, 更在于它为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借鉴路径。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方法和工具体系, 既有理论的高度, 又有实践的深度和可行性, 是值得每一位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细读和参考的好书。
在变革中寻找永/恒, 在创新中实现超越。 这是丹纳赫集团给我们的启示, 也是中国企业的必由之路。
吴晓波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管理学院教授
对于当下处于转型关键期的中国企业而言, 如何突破传统发展模式的局限, 实现从成本领先到技术领先的蜕变, 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丹纳赫集团, 这家在全球并购版图中熠熠生辉的企业, 其发展历程宛如一部教科书, 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
丹纳赫集团不仅通过四百多次并购扩大了商业规模, 还通过管理赋能显著地提升了企业毛利率, 再通过产业重组zui终聚焦在高毛利率的新兴技术领域, 从成本领先模式升级到了同时具备成本领先和技术领先优势的Zui佳模式。并购扩大业务规模, 管理提升经营绩效, 重组聚焦新兴技术, 这种"做大、 做强、 做优"的三部曲, 正是现阶段中国企业需要学习借鉴的。
李勍
晶瑞电材董事长, 华安基金前总裁
丹纳赫模式作为全球并购整合的标杆方法/论, 重新定义了金融资本与实体产业的共生逻辑——它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 而是以耐心资本为纽带、 以管理赋能为抓手的价值再造工程。 当前, 产业并购在我国正加速推进, 并成为企业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不断跨越周期、领跑行业的关键。《丹纳赫模式》通过对翔实案例的深入分析, 对资本市场参与各方均具有很好的启迪和借 鉴作用。
程国慧
《证券时报》社长、总编辑
《丹纳赫模式》揭示了企业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 通过精益管理和战略并购, 实现持续的增长与创新。作为媒体人, 我们在报道企业故事时, 常常寻找那些能够穿越周期、不断自我革新的典范。丹纳赫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启示, 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企业成功的内在逻辑。
杨宇东
《第/一财经》 总编辑
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CRDMO (合同研究、开发和生产组织)企业, 药明生物深刻理解系统化运营对业务成长的重要性。 我们借鉴了丹纳赫DBS的理念, 打造出适合自身的WBS, 这一体系帮助我们在全球化扩张的同时实现了效率提升和成本优化。 《丹纳赫模式》 深刻阐释了这一思想的力量, 值得一读。
陈智胜博士
药明生物 CEO
在全球经济版图剧烈震荡和重构之时, 并购作为资源整合、市场整合、技术整合、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和工具, 不断出现在企业决策者的视野范围内, 也许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 这都会是中国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常态。特别是在大出海背景下, 无论是同业并购还是跨行并购,无数海外拓荒的中国企业真正按预期完成实质整合的案例仍是凤毛麟角, 并购的战略出发点不可谓不高, 并购的关注程度也不可谓不强, 为何还有如此低的并购整合成功率? 丹纳赫这家传奇企业在此方面却保持很高的成功率。"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丹纳赫模式》这本书恰好系统性揭秘了丹纳赫的并购工具论、方法/论, 书中很多来自实操经历的文化融合案例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期望这本书可以让我们的读者对并购充满敬畏之心的同时也多一分信心, 点亮并购之路上迷津之光。
李 斌
立讯精密首席运营官
作为丹纳赫DBS本土化落地的积极学习者和坚定践行者, 自2023年10月至今, 集团开始进入了高质量运营改善的新阶段。其间, 集团旗下梅见品牌成为中国青梅酒品类的冠军产品, 阶段性实现了产品高质量改善、用户价值高质量改善、品牌价值与销售达成协同高质量增长。特别感谢推荐我们引入DBS的正心谷资本,感谢辅导老师张红安先生,感谢我的合伙人白云及全体员工在学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
陶石泉
瓶子星球创始人
虽然被冠以"全球并购大王"的称号, 但低调务实的丹纳赫从不发文炫耀自己的发展历程和制胜法宝DBS。这使得外界只能看到关于丹纳赫的各种小作文, 而它们大多是碎片化的、东拼西凑的、老旧的, 甚至是错误的信息。杨益先生的这本书则是全方位介绍了丹纳赫投资与整合双轮驱动的发展历程, 时间上贯穿初期起步到当下zui新变化, 内容上覆盖了投资并购和DBS整合两大板块, 形式上引用大量可考证的事实并生动地表现出来, 总结精炼简洁, 直击成功的本质。 这得益于杨益先生在丹纳赫的独特工作经历: 从丹纳赫美国到丹纳赫中国、从基层操作(DBS改善)到高层管理(总经理)、 从运营管理到投资并购都有实际的经验, 也得益于杨益先生严谨治学的态度, 严格把关使用的资讯的真实性。基于我本人20多年丹纳赫的工作经验, 特别是在DBS方面的多年实践, 我认为这是一本值得创始人、投资人和企业高管参考学习的好书!
张红安
丹纳赫集团亚洲区前DBS副总裁兼中国区研发总经理
在鼓励上市企业同业甚至异业并购的形势下, 深入研究丹纳赫并购的成功经验尤为可贵。 不过, 并购的成功率历来在中外都很低, 特别是中国还缺乏职业经理人体系的配套。 创始人对并购还需要亲自下场完成整合, 可以先通过书本学习, 有备而来。 期待中国的并购重组能有西方常识 东方智慧。
卫 哲
嘉御资本创始人
在当代市场竞争中, 特别是随着AI时代的到来, 时间成为企业价值的核心要素。并购与投资将根本改变时间成本, 成为企业成长和产业生态的真正驱动力。解剖一个成熟市场上并购集团的运作模式, 远比高头讲章的教科书或道听途说的传媒渲染更有力量。本土操作者的解读, 尤为珍贵。期待这本书为中国的并购市场助力加油。
王 巍
全联并购公会创始会长
提升企业投入资本回报率, 是提升A股估值的根本路径。《丹纳赫模式》所揭示的长期并购与运营系统协同进化的能力, 值得中国企业深入学习。 在当前A股市场缺乏 "赢家效应" 的背景下,这种系统性价值创造机制, 正是我们通往高质量估值体系的指南针。
张峥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
中国经济发展不仅需要战略新兴产业等增量, 也需要从存量里找到增量, 产业整合势在必行。因此, 并购得到了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企业可以从本书得到至少两个方面的启示。 一, 企业如何通过并购实现产业 转型和升级。 二, 在企业并购活动中, 比交易本身更重要的是并购前的战略确定和并购后的整合, 本书为这两者都提供了宝贵的方法/论。
黄 生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