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朱自清大传(精)
0.00     定价 ¥ 13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9959727
  • 作      者:
    作者:陈武|责编:范炜
  • 出 版 社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出版日期:
    2025.05
收藏
作者简介
  陈武,中国当代作家,朱自清研究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江苏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著有“朱自清的踪迹(六卷本)、《诗书人生俞平伯》 《写在鲁迅的边上》主编有“回望朱自清“朱自清自编文集’ “朱自清别集”等丛书,发表朱自清相关文章二十余篇,多次获得紫金山文学奖。
展开
内容介绍
  古城海州(今连云港),是著名教授、文学家朱自清的诞生地,更是其祖辈父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他从这里走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朱自清在海州留下了怎样的童年“背影”?文学作品中蕴含着哪些海州情结?家世变迁与海州关系如何?又是如何离开海州,来到扬州,然后考人北京大学,并参加了五四运动?《朱自清大传》从这里开始,以编年的方式,为读者展现了朱自清一生追求真理、潜心创作、一心向学的光辉历程。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从海州到北大(1898-1920)
  朱自清生于江苏海州,幼年随家迁居扬州,私塾教育与扬州古城的生活奠定了他的古典文学基础。1916年,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接触新文化运动,参与“五四”学生游行。求学期间开始白话诗创作,逐渐转向文学道路。
  我就生在海州
  “我家是从先祖才到江苏东海做小官。东海就是海州,现在是陇海路的终点。我就生在海州。四岁的时候先父又到邵伯镇做小官,将我们接到那里。海州的情形我全不记得了,只对海州话还有亲热感,因为父亲的扬州话里夹着不少海州口音。”
  这是朱自清《我是扬州人》里开头过后紧接着的一段话。
  朱自清写《我是扬州人》,是在1946年9月25日,当时的民国东海县政府确实设在海州。朱自清说他的先祖到“江苏东海做小官”,在语言表述上不够准确。因为他的祖父朱则余做官时是在清朝光绪年间,而且做的是州官,不是在“东海做小官”。那时的海州是直隶州,除州治外,管辖赣榆县和沭阳县(1912年海州州治才分出灌云和东海两县,灌云县城设于板浦,东海县城设于海州;1958年,灌云一部分乡镇划出去和涟水一部分乡镇又成立灌南县)。所以,在“东海做小官”是不准确的。这是第一点。表述不准确的第二点,是朱自清说“东海就是海州”。我们知道,朱自清所说的“东海”,就是指民国时期的东海县,不是指他祖父做官时的海州。而事实是,他祖父做官时还没有东海县。他写这篇文章时,东海也不是海州,只是东海的县治设在海州,当时的海州和新浦等,都是东海县所设的镇。所以,也不能说“东海就是海州”。正确的表述方式,应该是这样的:“我家是从先祖才到江苏海州做小官的。海州就是现在的东海县政府所在地。”但接下来,朱自清又着重强调一下:“我就生在海州”,这个强调是非常精准的。还有第三点疑问是,朱自清说他的祖父朱则余做的是“小官”。以朱自清写此文时(1946)的理解,也许朱则余做的就是小官,但事实上,这个官也不是太小,特别是说他父亲在“邵伯镇做小官”。两个“小官”相比较,朱则余的官属于州官序列。清朝光绪年间海州直隶州的承审官,主管的是全州的民刑案件,相当于现在的法院院长了。而当时不像现在这样,公检法司分工明确,整个公检法司这一大块都由朱则余一个人负责。如果一定要拿现行机制往上靠,朱则余的“小官”,相当于现在的政法委一把手了。
  朱自清把地名次序弄反了,可能是因为在朱自清的学问当中,“东海”确实比“海州”更为古老,历史上的“东海郡”出现在秦代。到了东魏武定七年(549)才称海州。唐代以后,除元代一度称海宁州外,其余各朝基本上延称海州。清雍正二年(1724)升为直隶州。民国元年(1912),把海州一部分改称东海县。虽然有些绕,但是,朱自清所说的关于他“先祖”的事和他离开海州的时间,基本大意明确。
  朱自清在《我是扬州人》里,还有一个表述不够精准的地方,就是“父亲的扬州话里夹着不少海州口音”。朱自清是在1901年跟随其父亲朱鸿钧和母亲一起到达高邮邵伯镇(今属于江都区)定居的,住在邵伯镇万寿宫,这是一个道观,也是江西人的会所。由于朱鸿钧从出生到离开海州,一直都生活在海州,那他一定是操一口地道的海州方言了。到了邵伯,及至后来定居在扬州城里,为了便于交流,会学一些扬州话,特别是扬州的一些市井方言。当家里人在一起交流时,肯定都是以海州话为主的,偶尔会掺插一两句扬州的市井方言。而朱自清,就是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长大的。所以,朱自清这段话准确的表达应该是“父亲的海州话里夹杂着不少扬州方言”才精准。江苏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有一个“方志江苏”的公众号,在连云港方志办的提供下,推送了我的随笔《朱自清的完美人格》中的一段节选,在这篇节选里,我也提到这个问题,一个读者读后留言,对我的疑问表达不同的意见,他说:“在《我是扬州人》一文中,朱自清说他父亲朱鸿钧扬州话里夹杂着海州话,此说也妥。我的理解是,朱自清说他父亲到扬州后,慢慢学会了扬州话,平时讲扬州话,但不怎么地道,才夹着海州话。”我觉得这个读者说得也有道理。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从海州到北大(1898-1920)
我就生在海州 002
邵伯湖畔万寿宫 017
我是扬州人 021
扬州的故居 035
择偶记 040
考入北大 047
求学之路 054
参加“五四运动” 065
第一波创作高峰 071
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084
毕业那一年 089

第二章 奔波在江南(1920-1925)
初到“一师” 102
灵峰寺探梅 110
任职扬州省立八中及其“风波” 115
和叶圣陶订交于中国公学 121
“一师”的诗情画意 129
台州一年 140
由《毁灭》而开展的“人生”问题的讨论 149
温州的踪迹 157
秦淮桨声寻灯影 166
春晖映照白马湖 174
第一次写日记 182
白马湖畔 194
为丰子恺漫画集作序写跋 200
余韵在江南 207

第三章 初到清华园(1925-1931)
初到清华园 214
《背影》的背影 220
在“同胞的枪弹”中 226
游圆明园 231
从一首诗,看朱自清思想的变革 235
拟古诗词和国学研究 241
感受荷塘的月色 250
路在哪里? 257
《清华园日记》里的朱自清 262
关于《中国歌谣》 270
新文学研究和“革命文学” 277
妙峰山调研 282
夫人武钟谦病逝 286
难忘的南行 292
欢送吴雨僧赴欧 299
和陈竹隐的爱情 302
一次有意味的“驴行” 309

第四章 游学欧罗巴(1931-1932)

第五章 清华园里尽朝晖(1932-1937)

第六章 西南联大日月长(1937-1946)

第七章 重返清华华园(1946-1948)

后记 780

参考书目 784

编后记 78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