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家意志权威媒体与中医话语--人民日报中医报道研究(1949-1979)
0.00     定价 ¥ 8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7148239
  • 作      者:
    作者:章林//梁尚华|责编:刘强
  • 出 版 社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5
收藏
作者简介
  章林,历史学博士,上海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段逸山名师工作室成员,华东师范大学访问学者。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青年委员、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中医药健康科普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健康教育与文化传播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医药智库分会理事、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委员等。主要从事近现代中医药发展史、中医药政策法规研究。出版著作《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典型范例研究》。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

  梁尚华,医学博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文献与流派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医史文化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常务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第一届医史文献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癌症防治发展专项基金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副主编,《中医药文化》《中医文献杂志》常务编委,上海市中医文献馆特诊专家。出身于四代中医世家,2005年师从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近30年。主编:《近代中医未刊本精选》16册、“海上医事:近代上海中医文化”10部、《中医流派传承丛书.海派中医》和《道德经沉思录》。副主编:《上海浦东名方集萃》《上海浦东名医集萃》。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国家意志、权威媒体与中医话语:《人民日报》中医报道研究:1949-1979》《国家意志、权威媒体与中医话语:《人民日报》中医报道研究(1949-1979)》通过分析《人民日报》在1949年至1979年期间的中医报道,探讨了中医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全书分为五章,内容涵盖中医药科学化、现代化、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国际化等方面的关键问题。书中通过分析全国两会代表呼吁、中医药科普宣传、科研进展、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中医药形象等,展现了中医药在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此外,还探讨了中医药在重大疫情防治中的贡献、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路径以及中医药国际化的历史进程。全书旨在揭示中医药在国家意志和媒体话语下的发展轨迹及其社会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关于中医药发展重大问题的思考和解读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中医药,推动中西医结合工作,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中医药的论述,以及党中央关于中医药的政策指示可见一斑。很多中西医界知名人士,以及文化、历史和哲学等领域的专家也有关于传承发展中医药的真知灼见。这些文章绝大多数都涉及中医药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或为学术性的长篇论述,或为全国两会上的建言献策。对广大读者而言,这些内容成为认识、了解中医药的重要途径,甚至有读者来信告知《人民日报》编辑部,希望看到更多的中医药类学术文章。例如“江苏省中医院常俊来信说,他在报纸上很少看到有关中医、中药方面的学术文章,报纸对中医工作情况的报道也不够。他希望编辑部注意到这一问题,让祖国的医学遗产在报纸上发出它的光芒”。
  一、中医科学化、现代化
  关于中医是否科学的辩论由来已久。中医在医学、文化等领域均受到挑战。近代以来,随着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中医被戴上“不科学”“落后”的帽子。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党中央反复强调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但有关中医是否科学的辩论并未戛然而止。在党和国家高层会议和报纸杂志上,在人们日常生活的闲谈以及具体的医疗实践中,辩论一直延续。
  有些人认为,中医的确有许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地方,还可能有不少错误的认识,也有许多不及西医的地方,甚至有迷信的成分。但是不能因此认为中医学术就不是一门科学。西医同样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地方,有不明了和错误的东西,并且有不少比不上中医的地方,当然同样不能因此而说西医不科学。许多人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也各有缺点,正像其他一切自然科学一样,不能说对于自然界一切秘密和规律已经完全正确地认识;对一切自然现象都能解释清楚,每门自然科学都是在不断发展着的。因此中西医需要并举,需要结合,需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西医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的,这是中医所缺乏的,因此总结和提高中医学术经验,必须有西医参加,所以今天特别需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西医来学习中医。
  这在当时是一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公众在讨论中医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西医,论述的关键问题是:中医是否与西医一样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如何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认识中医?尽管今天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已达成共识,但从当时实际情况来看,的确客观存在中医是伪科学甚至不科学的论调。为了从根本上溯本清源,以正视听,《人民日报》专门聚焦如何科学地认识中医,如何整理、研究祖国医学遗产,促进中医现代化和科学化等主题进行报道。
  (一)秉承理性态度,客观认识中医
  如何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中医,以及探讨科学框架下的中西医之间的关系,很多专家给予了专业解读。时任北京市中医学会副主席潘兆鹏以自身学医行医的经历,呼吁中医应当科学化。
  我学中医,虽然曾按一定的程序来读书,来佐诊,但弄不清所以然的地方很多。举过去一个研究的例子来说明“脉学”是中医诊断上不可少的部分。但如果追求脉的发源在中医有关脉学的书籍中告诉我们的是:“十二经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人的生死顺逆。”“血脉者,如环之无端。”在一般概念上讲是有一些道理。但是脉为什么跳呢?在李濒湖四言举要上讲:“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关于中医药发展重大问题的思考和解读 1
一、中医科学化、现代化 1
(一)秉承理性态度,客观认识中医 2
(二)革新整理中医,走向科学化 4
(三)监管研究中药,实现现代化 5
(四)重视中医文献和经验,传承医学瑰宝 8
(五)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实现创新发展 9
(六)强调中医药学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 11
二、学习、整理和研究中医药学遗产 15
(一)继承传统医药学的必要性 16
(二)如何继承发扬中医药学精华 17
三、中西医结合路线的必然趋势 26
(一)初衷相同,前景光明 27
(二)中医理论是中西医结合的根本 28
(三)医学科学现代化必然之路 29
四、中医人才培养重要途径——“师带徒” 31
(一)师带徒对于提高和发扬中医药学具有重要意义 33
(二)师带徒是培养社会主义卫生人才的重要措施 33
(三)师带徒的原则和方法 34
(四)师带徒具备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35
五、全国两会代表关于发展中医药工作的呼吁 36
(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36
(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39
(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42
(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43
(五)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48
(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49
(七)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54
(八)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55
(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58
(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60

第二章 社会发展变迁过程中的中医 62
一、积极融入国家政治生活 62
(一)迅速发展的中医队伍 62
(二)中医知识分子地位的演变 64
二、党领导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经验教训 80
(一)歧视和取消中医是唯心主义思想的体现 81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后的大胆批评 85
(三)革命卫生思想下的中西医结合路线 91
(四)澄清是非问题、路线问题,坚持中西医结合 96
三、中医药领域的群众卫生运动:“访贤采风”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98
(一)具有深远意义的中医药群众性卫生运动 99
(二)中医药领域的“访贤采风” 103
(三)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115
四、中医药在重大社会疫情血吸虫病防治中的贡献 117
(一)防控形势严峻的血吸虫病 118
(二)传统中医药的独特优势 120
五、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中医药 131
(一)诗与歌 131
(二)话剧 133
(三)报告文学 135
(四)电影 145

第三章 中医药瑰宝的媒体意义构建及其临床疗效宣扬 147
一、中医药独具美誉——遗产·宝库·宝藏·珍宝 147
(一)中医药的媒体社会意义构建 148
(二)中医药学何以成为伟大宝库 152
二、中医临床经验与独特疗效宣传 155
(一)各有所长的临床疗法介绍 156
(二)典型临床疗法的媒体意义赋予 以针灸为代表 163

第四章 中医药科普宣传、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国际化历程 172
一、中医药科普宣传 172
(一)解读中草药功效 173
(二)阐释经典中医诊断方法 174
(三)介绍常见病病因病种症状中医药典籍记载及中医干预方法 175
(四)诠释中医学理论体系 176
(五)宣扬中医健康养生疗法 176
二、中医药科学研究 177
(一)蓬勃发展的中医药科研和学术组织 177
(二)服务国家和人民的中医药科学研究战略 180
三、中医药人才培养 186
(一)步履维艰的中医学高等教育 188
(二)支撑高等教育的进修班、进修学校、研究班学习班 189
(三)继承中医药学遗产的重要举措 师带徒 192
四、中医药国际化 195
(一)外国政要与卫生主管部门的认可 196
(二)见证国际友情的中国医疗队 200
(三)国际学习班热潮 207
(四)国际友人中医治疗 210
(五)学术与临床研究国际化 211

第五章 砥砺前行的中西医结合之路 216
一、中西医团结合作宗旨——为人民服务 217
(一)全国卫生行政会议:将中国人民保健事业担负起来 217
(二)卫生部首次中医座谈会:团结改造中医为人民服务 217
(三)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明确三大原则首先解决立场问题 218
(四)《关于医药界的团结互助学习的决定》:加强团结从实际需求出发 220
(五)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三大原则发展为四大原则人民导向更突出 222
(六)第三届全国卫生行政会议:纠正偏差坚决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22
(七)以中医问题为中心的批判:坚持党中央初衷和人民利益 229
二、中西医结合关键——西学中 230
(一)有组织地开展西医全面系统学习中医 230
(二)追求中医药工作又快又好发展 239
(三)“六·二六”指示后的新高潮 251
(四)中西医结合迈向科学化现代化 253

结语 26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