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从阿尔泰山到横断山--地质工作者手记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9879622
  • 作      者:
    作者:李忠东|责编:邹湘侨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5
收藏
编辑推荐

1、 身临其境,感受地球以绝佳的耐心

用时光雕刻出中国西部独特的地理风貌

我国的四大盆地、四大高原、三大水系发源地均位于西部,高原、山原宽谷、沼泽、湖泊等多种地貌组合于此,这里海拔之高、地形之崎岖、峡谷之密集,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格局,几乎成为了中国美丽风景的代名词。

 

2、 资深地质工作者的动情讲述

是对真实地理的非虚构文学描述

这本书以专业的地质工作者视角为读者勾画了中国西部广袤迷人的图像,作者努力寻找科研与科普的衔接点,集科普性、可读性于一体,同时,这本书还是一本优秀的非虚构文学读本,字里行间流露着对自然的热爱与赞叹。

 

3、 40余位专业摄影师,跨越24个维度

拍摄下200多幅精彩照片

全书收录了大量专业摄影师拍摄的200余幅高清照片,对应书中所讲述的每一处地理地标,让读者可以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壮丽景致的震撼。同时,书中还专门绘制了50余张关于地理地貌的成因图,让地理科普更为直观和形象。

 

4、 不仅是对中国西部地理的全方位展示

更是一次对生命、自然与人文的深刻反思与升华

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有来龙去脉,都有前世今生,我们眼见的每一处景观,也都不是“从来如此”,人们结草而居,因地制宜筑城造廓,聚人成邑,人类文化的形成又紧紧附着在地理山川、土地风物之上,所有形成的一切文明与思想最终都和地理相关。


展开
作者简介

李忠东,男,1971年生于四川雅安,现居成都,就职于四川省地球物理调查研究所,旅游地学专家,科普作家,长期从事旅游地质研究,常年行走于野外,主持完成上百个地质公园等景观地的调查,曾经担任四川省、西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技术总监。一直试图用键盘和相机记录地球故事,一直努力用科学和人文精神解读自然。出版有《香巴拉之魂——秘境稻城》《大河奇峡》等作品,《中国国家地理》资深撰稿人,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2023年全国十大科普人物获得者。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华全国总工会“典赞·科普中国”2023年度科普人物。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中国国家地理》资深作者、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2023年全国十大科普人物获得者李忠东多年地理考察的成果之作,力图从西北以北、帕米尔之上、青藏苍茫、横断东西、天造大盆等五个板块建个人主观的西部地理“形象”。作者以专业的地质工作者视角为读者勾画了中国西部的广袤与迷人,拍案叫绝的精彩叙述、与天地对话的想象,字里行间能感受到西部大野的苍茫辽远和雄奇峻秀。书中没有堆砌生涩的专业术语和冰冷的数据,没有权威的居高临下,保持着纪录片式的理性克制,又充满理工科的浪漫,是对真实地理的文学描述,更是一部非常全面、深入浅出的科普中国西部地理的难得佳作。


展开
精彩书摘

这本书的内容,大体熟悉,一部分是我在《中国国家地理》作编辑时策划编辑的稿子,另一部分是从作者的公众号“侠客地理”上精选的。相较于书稿的阅读,以前的阅读显得支离破碎,全然不如展卷阅读来得立体和系统。这是一本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书,把中国西部苍茫、雄浑、秀丽与神奇的地理景观,做了多维度的解读。

我们了解自然,除了亲临其中,另外就是学习,而学习的渠道,一部分是纪录片,一部分是历史典籍,一部分是游记。这些游记更多的是个人的主观感受,但像《从阿尔泰山到横断山》这样一本从地理科学角度来描写中国西部的书并不太多。书的内容北起中国最北界的阿尔泰山山脉,南达横断山,其跨越的纬度之大,地域之阔,是为本书的广度。

为什么说它是一本有深度的书呢?这得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本书作者是一位资深的地质工作者,参加工作之始,便从事一件很辛苦的工作——区域地质调查。所谓区域地质调查,那就是在指定的区域,勘查这里的地质构造、岩性和矿产,所有的工作都必须实地测量、考察和记录,做不得一点假,数据与认知,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再后来,他又从事旅游地质工作,经年累月地行走,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也让作者觉得地理是如此有趣。那些坚硬的石头,色彩各异,年龄不同,有的缘何又“长”在一起?那些古老的地层,又如何“骑”在了年轻的地层之上?这些,无不是地球演化的历史。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利用自然的馈赠制作陶器、青铜器、金银器,这些自然元素是从哪里来的呢?中国传统的地理学,涉及过一些,但并不系统,直到18 世纪,法国博物学家布封(1707~1788)对矿物中的金属元素、半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作了详细描述,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上帝创造世界是件不太可能的事。后人对布封评价颇高,如达尔文就曾说布封是“现代以科学眼光对待特种起源问题的第一人”。

之所以提到布封,是因为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两个对自然科学作出巨大贡献的重要人物,一位是达尔文,一位是洪堡。洪堡被称为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奠基人,他与达尔文一前一后前往美洲大陆探险和考察,在大尺度的旅行中,逐渐形成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思想和洪堡的地理学概念。

自此以后,才开始了全球的地理大发现。其中有一位博物学家来到了四川和横断山区一带采集植物,很多年以来,我们都把他称为植物学家,直到21 世纪,最新的译本才改称其为博物学家,他就是《中国——世界园林之母》的作者威尔逊。在这本书中,他结合地质和地貌,描写了他从湖北宜昌入川的各种见闻,直到今天,这些对于自然的描述也称得上准确与精妙,在阅读文字时,那些场景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如同身临其境。

由于种种原因,这些重要的非虚构文学读本,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普及,特别是在我和忠东上学时那个书荒年代。直到今天,很多人一提到地理,就会觉得枯燥乏味,这个问题与我们所受的教育或教育环境有极大的关系。我们想想,如果当年的地理课老师能把地理讲得生动有趣,那么,地理会是一个极其有趣的天地。因为地理学,其核心是研究人地关系,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的关联,比如说季风,如果单纯在课堂里讲授它的形成以及计算,会让人摸不着头脑,再计算一下洋流,其结果就是让学生越来越失去兴趣。但是,换一种方法,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以在地为核心,开展一些野外实践,那又将是另外的结果,正如一个地理学家的观点:“地理学,是用考察来验证知识。”

地理学习为什么要从在地开始?其一,这是学生的家乡,他们非常有必要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其二,就在身边,成本极低,而且可以反复实践。地理老师如果结合地理课本的知识,带着学生多在野外实践,善莫大焉!而这本书,会与很多人的家乡有关,阅读相关文章之后,你会对家乡有完全不一样的认知。对于旅行者来说,这无疑是你去到这些地方的知识指南。

这本书,除了涉及地貌景观、地质成因等科学知识,还是一本优秀的非虚构文学读本,是对真实地理的文学描述,拍案叫绝的精彩叙述、与天地对话的想象,给读者带来了愉悦的阅读体验,《从阿尔泰山到横断山——地质工作者手记》正是这样一本传神之作。

我最早阅读的书稿,还是没有排版的纯文字稿,字里行间能感受到西部大野的苍茫辽远和雄奇峻秀,不逊于视频的表达。缘何?考察、阅读、思考和笔耕不辍等多种原因,缺一不可。

在中国,这样的地质工作者成千上万,但是,能把这些经历、认知用文学形式来表达和传播的人却并不多,因为写作又是另一个领域的高峰。我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做了十几年编辑,深知优秀的科普作家非常难得,李忠东就是其中难得的一位。他能写出这样优秀的作品,与他喜欢文学、喜欢阅读有必然的联系。用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来评价李忠东,一点也不为过。

在短视频、快体验的时代,写作和出版,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从个体的角度,其付出与回报不太能达到一个平衡。即便如此,这也是一本值得人们静下心来阅读的书。我借此机会,倡导大家多读书,阅读,能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世界,认识自我,同时,希望更多的人阅读此书,这本书是了解中国西部的重要开端!

 

《中国国家地理》资深编辑

中国国家地理·美食地理 总经理

刘乾坤


展开
目录

01

西北之北

可可托海:牧羊人的“金山银海”

喀纳斯,中国“雄鸡”最美的尾羽  

如此“浑蛋”:准噶尔盆地边缘的石蛋地貌   

天山北麓, 一条斑斓的彩色走廊

帕米尔高原:多少美丽,多少遗憾?      

塔什库尔干谷地:冰川下的景观大道  

 

02

青藏苍茫

阿什库勒火山群:世界屋脊上的高海拔火山景观

天上的阿里:四条重量级山脉汇聚下的斑斓大地

喜马拉雅山脉:看地球最高的山

念青唐古拉山脉大陆性冰川:        

易贡藏布 :神奇的“突刺”与“雨舌”

澜沧江古盐田:阳光与风的传奇

 

03

横断东西

横断山:为什么不是东西,而是南北

一见倾心,爱上雪山

海子山:冰帽冰川侵袭后的“异域奇迹”

巴塘茶洛:横断山的气热泉群景观

鲜水河断裂带:优美而危险的诗意栖居

玉石之峰与黄河曲流    

横断山脉的“红”与“黑”

 

04

天造大盆

四川盆地:曾经沧海的天府之地

环崖丹霞:中国丹霞的另类

大渡河峡谷:雄阔与幽深之美

1700岁,两株桢楠的故事  

 

05

云贵高原

阶梯边缘:大小凉山的“宽窄”“凉热”

螺髻山,“冰”与“火”的世界

大湖如链:云南高原的断陷湖群

湘西,云贵高原边缘的台地峡谷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