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不仅困扰孩子,也是很多成年人的噩梦。
如何才能摆脱当下“刷题”“背公式”的教学桎梏,让孩子真正爱上数学?又如何让成年人意识到数学并不是只代表恐惧,而是神奇而美妙的艺术?
作者认为,就像绘画、音乐和诗歌一样,数学是一门艺术,我们的灵感需要被激发;数学又与游戏一样,要基于好奇心去探索。在本书中,作者既替孩子所接受的数学教育感到愤懑,也替数学本身感到惋惜,因此而呼吁教育者反思和尝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带领孩子能够真正走进数学的世界,领略数学之美。
推荐序一 数学教育的地标 齐斯·德福林 1
推荐序二 大破大立——难得一见的数学教育好书/ 洪万生 5
推荐序三 数学差,不是你的错——别让学校扼杀了创意/ 郑国威 14
上篇·悲歌 21
唯一了解问题所在的是那些最常被责备,但是又最被忽略的人——学生。他们说“数学课愚蠢又无趣”,他们说对了。
数学与文化 30
数学和其他类型的艺术(如音乐和绘画)的差别只在于,我们的文化不认同数学是一门艺术。
学校里的数学 46
教学跟信息无关,而是要和学生建立起真诚的智性关系。教学不需要方法、工具、训练。你只需要真诚。
数学课程 66
考学生一些没有意义的名词定义,远比激励他们创造美妙的事物及发现事物的意义,要来得容易太多了。
中学几何:邪恶的工具 78
数学不是在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直觉之间竖起屏障,也不是要让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数学是移除通往直觉的障碍,让简单的事情维持简单。
“标准”数学课程 95
这门远古的艺术形式,蕴藏着让人屏息的内涵及让人心碎的美丽。人们将数学当作是创造力的反面事物而远离它,这是多么讽刺的事啊!
下篇·鼓舞 101
与模式游戏,注意观察事物,做出猜测,寻找正反例,被激发去发明和探索,做出论证并分析论证,然后提出新的问题。这就是做数学。
本书对于每一位要从事数学教育的人、每一位学龄孩子的家长、每一位负责数学教学的学校老师或政府官员,都应该是必读之作。
——齐斯·德福林(Keith Devlin)
斯坦福大学教授、《数学的语言》作者
作者写出了很重要、很平易近人的悲叹和狂喜。他哀叹的是今天数学教育的现状;而他也热切盼望老师们能得到鼓舞,带领学生们体验数学里头十分刺激的“概念的诗意”,而且真的是如此。
——贝利·马祖尔(Barry Mazur)
哈佛大学校聘数学教授
数学是一门艺术。要把数学文化融入教材和课堂教学,通过好的问题展现数学的美,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保罗·洛克哈特的《一个数学家的叹息》对于如何教授中小学数学很有创见,值得数学老师学习和借鉴。
——严加安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正是蕴藏在解题过程中那不期而至的灵光一现,使得数学充满了艺术般的魅力。因此,我非常同意作者把数学比作艺术,而非科学。数学中蕴含的美妙的逻辑固然是所有科学的灵魂,但数学自身所展示的那种非逻辑的、触及心灵的美才是她的真谛。
——刘超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本书思考的是我最关注的K12 数学教育问题,作者从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视角,以人才成长的数学知识与能力体系建构的视域,以“叹息”这一独具一格的表达方式,诉说着数学之美。上篇“悲歌”的各章观点犀利,是对当下大多数数学家、数学教育家的基本理论观点的颠覆性批判。而下篇“鼓舞”的体例则是一气呵成,虽然其建设性的观点不太明确,但依然可以引发我们对当下数学教育模式的反思与遐想。
——王本中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这本书会颠覆你对数学的刻板印象。它将带你进入一个你从来没有在数学教材和习题册里发现过的,真正的数学世界。这个世界有独特的美丽,像游戏一样有趣,并且简单到任何人都能理解。我不敢保证你会就此爱上数学,但是对于数学的讨厌和恐惧肯定会消解一二。
——池晓
钥匙玩校、好奇学校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