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云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发展研究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2046977
  • 作      者:
    编者:张维//余东波//甘祖兵//姜大昌|责编:王勤
  • 出 版 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5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植根于云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相关研究人员的长期思考和积累,通过案例分析、数据对比等多种视角和方法剖析了云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发展路径,兼具一定学术性和实务性,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创新驱动相关研究、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
作者简介

张维:男,1978年生,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研究员,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研究领域为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经济等。

余东波:男,1979年生,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为科技情报、科技战略和科技文献等。

甘祖兵:男,1985年生,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国际关系、国际科技合作和科技战略等。

姜大昌:男,1978年生,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工程师,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会员,研究领域为竞争情报、技术转移和科技服务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基于区域创新和技术转移理论,总结了国际典型区域创新经验和国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实践情况,聚焦云南现状,研究了云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的模式、路径、试点等相关问题,既是对现阶段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的全面总结,也是对西部地区区域创新发展的思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示范区建设对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提升
从国家要求看,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正是要支持高校院所强化需求导向的科技研发,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高质量成果供给;鼓励高校院所建立面向企业的技术服务网络,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作价投资等多种形式,实现科技成果市场价值;鼓励高校院所与机构、企业等构建协同研究网络,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推广;引导高校院所完善个人奖励分配、横向课题经费管理、兼职或离岗创业等制度。结合云南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具体工作主要涉及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1.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落地
进一步细化现有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制度,明确各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职能职责,确定科技成果转化各方主体的权责,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制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的紧密衔接和协调落实。促进财政、科技、工信、教育、人社、国资等行业主管部门在国有资产管理、收益分配、人事制度改革等领域的协同推进,确保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相关政策真正落实落地。


2.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模式
支持高校院所结合实际,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从业人员(技术经纪人、技术经理人)职称评审改革,有效落实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政策,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勤勉尽责机制,促进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成果转化模式。加大对公益类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经费保障,采取政府采购、研发后补助、发放推广经费、奖励等多种方式,支持职务科技成果或非职务科技成果用于公益事业。加快建立财政引导、社会参与的科技成果转投入机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构与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基金以及商业银行合作,通过知识产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供应链融资等方式促进技术转移转化,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供多元化科技金融服务。


3.推进分类改革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
加快科研院所分类改革,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院所在学科布局、科研选题、选人用人、成果处置、编制使用、职称评审、薪酬分配、设备采购等方面的自主权。充分激发科技人员创造性的科研管理方式,完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赋予创新人才团队更大项目立项建议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建立符合科研规律的财政经费预算支出分类管理制度;加快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和科技人才兼职兼薪规定,强化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激励,切实落实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绩效支出激励政策,实行工资总额浮动管理。


展开
目录

云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发展研究
编著说明/1
前言/I
理论经验篇
第一章 相关理论概述/002
一、区域经济/002
(一)区域和经济区域/002
(二)区位理论/005
(三)区域经济/008
二、区域创新/013
(一)创新理论/013
(二)区域创新/016
(三)区域创新系统/019
三、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021
(一)非均衡理论基础/021
(二)技术转移/025
(三)科技成果转化/029


第二章 国际区域创新的典型经验/033
一、市场主导的区域创新/033
(一)创新郊区代表/033
(二)创新城区代表/036
二、外力推动的区域创新/039
(一)奥斯汀发展简史/039
(二)奥斯汀发展经验/042
三、新加坡的区域创新/044
(一)多层次区域规划/045
(二)纬壹科技城与产城融合/048
(三)榜鹅数码园与产教融合/050
政策分析篇


第三章 相关政策分析/054
一、政策研究文献分析/054
(一)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政策/054
(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政策/060
二、政策研究回顾/061
(一)国家层面/062
(二)地方层面/064
(三)高校院所和企业层面/067
(四)示范区层面/069


第四章 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政策分析/071
一、政策总体概况/071
(一)战略规划/072
(二)工作部署/073
(三)建设推进/074
二、政策内容分析/075
(一)战略规划视角/076
(二)工作部署视角/077
(三)建设推进视角/079
三、政策效果分析/082
(一)科技创新政策/082
(二)科技成果转化政策/084
(三)示范区政策/086
第五章 云南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相关政策/090
一、云南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现有政策概况/090
(一)地方法规和综合性政策/090
(二)专项措施和财政支持/092
二、区域政策集成的设想和探索/094
(一)区域政策集成的设想/094
(二)区域政策集成的探索/097
实践启示篇
第六章 国家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现状/102
一、国家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概况/102
(一)总体建设背景和概况/103
(二)东部地区示范区/106
(三)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示范区/121
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成效/132
(一)以行政区域为主体的示范区/132
(二)跨行政区域示范区/135


第七章 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现状/139
一、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概况/139
(一)总体建设背景和概况/140
(二)代表性省区情况/140
二、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成效/144
(一)四川省省级示范区建设成效/145
(二)甘肃省省级示范区建设成效/146
第八章 示范区建设经验及对云南的启示/148
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模式/149
(一)市场导向模式/149
(二)区位拉动模式/152
(三)供给推动模式/155
二、对云南的启示/156
(一)有关规划设计的启示/156
(二)有关环境保障的启示/157
区域基础篇


第九章 云南省科技成果情况分析及影响/160
一、2020-2022年云南省科技成果登记概况/160
(一)基本情况/160
(二)评价、来源、知识产权和完成人/163
二、2020-2022年云南省应用技术类成果情况/168
(一)属性和水平评价统计/168
(二)所处阶段和所属领域统计/170
三、2020-2022年云南省科技成果应用情况分析/172
(一)研发投入和推广应用行业情况/172
(二)推广应用的效果/173
四、科技成果登记的影响及建议/177
(一)科技成果登记对技术转移的影响/177
(二)科技成果登记折射出的关注重点/178


第十章 云南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影响/181
一、2020-2022年云南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现状/181
(一)科技成果转化概况/181
(二)科技成果转化方式分析/184
(三)资金、平台和人员情况分析/200
(四)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及奖酬情况/204
二、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做法/211
(一)特色做法/211
(二)云南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案例/218
三、云南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区建设/221
(一)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对示范区建设的影响/221
(二)示范区建设对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提升/222


第十一章 云南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情况/225
一、云南企业基本情况/225
(一)企业总体情况/225
(二)与其他省区比较/227
二、云南企业科技成果转化/228
(一)科技成果转化情况/228
(二)特征分析/231
三、助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做法和案例/233
(一)发布需求助力企业创新/233
(二)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案例/235
思考探索篇


第十二章 云南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的模式和路径/240
一、需求分析和战略导向/240
(一)现状分析/241
(二)需求分析/243
(三)战略导向/244
二、建设模式和路径/246 
(一)模式选择/247
(二)实现路径/251
三、实施步骤和方向/252
(一)实施步骤/253
(二)实施方向/256


第十三章 关于相关政策的建议与思考/258
一、创新政策机制/258
(一)政策创新/258
(二)机制创新/259
二、主体融通发展/260
(一)夯实创新基础/260
(二)创新主体共生/261
(三)强化专业服务/262
三、技术资金联动/263
(一)科技金融结合/264
(二)单列财政预算/265


第十四章 楚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思考/267
一、提出的背景和基础条件/267
(一)提出的背景/268
(二)条件分析/269
二、建设定位与发展方向/275
(一)建设定位/275
(二)建设方向/277
三、实施建议/283
(一)强化组织领导/283
(二)探索转化模式/284
(三)深化开放协同/284
(四)加强监督评价/285
(五)做好宣传引导/286
参考文献/28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