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教授与资深程序员的跨学科写作,为人机写作的未来提供独到思考
· 从中世纪哲学图表到现代大模型算法,由写作技术的演化折射人类思维方式变迁
·《自然》《福布斯》《纽约时报书评》《出版人周刊》等多家媒体好评推荐
在AI写作工具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已逐渐习惯将文本交由机器生成。但“机器写作”真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技术奇袭吗?
在这部幽默且洞见迭出的著作中,作者引领我们回望一段被遗忘的历史:从中世纪阿拉伯人用轮盘式图表生成神秘预言,到19世纪埃达·洛夫莱斯设想让机器“操作符号”;从好莱坞剧作家借助生成器批量预制情节,到依赖概率算法运作的拼写检查器……我们发现,与其说人工智能会写作,不如说正是人类的不断写作培育了人工智能。
因此,本书并非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关乎过去与现在的思想史,它提醒我们:在机器被赋予“智能”之前,人类早已将语言、逻辑与表达封装进工具。唯有理解这段历史,才能真正认识AI写作的本质,以及我们应如何与之共处。
第一章 智能作为隐喻(一个引言)
第二章 文字魔法
第三章 聪明柜子
第四章 花叶样式
第五章 模板文化
第六章 飞机故事
第七章 概率宇宙
第八章 九个重要观念,让我们得到有效结论
索引
译后记
以令人愉悦的全新视角审视人工智能……伊·特南回顾了一千多年的文学史,报告了各种令人惊叹的算法策略,包括诗歌、戏剧、小说、寓言等,通过结合文学知识和微软软件工程师的背景,他为读者提供了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技术欣赏方式……最后一章为如何思考人工智能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本·施奈德曼(Ben Shneiderman),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马里兰大学计算机科学荣休教授
阅读这本书就像在文学森林中散步。你会近距离看到那些你从未知道名字的树木,发现引导你思维前往新方向的小径。通过介绍机器如何从贪婪的读者成长为创造性作家的历史背景,易·特南带领我们一路前行。
——周以真(Jeannette M. Wing),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哥伦比亚大学常务副校长、计算机科学教授
《机器如何学会写作》取代了资助AI革命的科技精英们令人窒息的乌托邦或末日的幻觉,转而从历史、文学和人类经验出发,呈现出一个高度贴近生活的思考视角。作者表明,要真正理解我们数字增强的未来,关键不在于更多的理工科,而在于更多的人文学科。
——道格拉斯·拉什科夫(Douglas Rushkoff),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媒体理论和数字经济学教授,麦克卢汉奖得主
《机器人如何学会写作》帮助我们认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看似非凡的事物会逐渐变得平凡,成为我们与他人交流、思考和写作的又一工具。
——《华盛顿邮报》
一本巧妙而清新的书,揭示了技术发展的真相:作为人类集体历史的产物。
——《福布斯》
一本机智但具有挑战性的读物。
——《自然》
引人入胜……伊·特南在故事中加入了一些机智和轶事,以非技术性的方式呈现材料,使其成为一本娱乐性强、信息丰富的读物。一本讲述如何将充满幻想的愿景转变为智能互动工具的博学之作。
——《柯克斯评论》
及时且原创,这是关于文本生成AI历史及其未来的重要资源。
——《出版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