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极心理学的入门之作
本书从45个我们切身感受到困扰的问题出发,普及和串联心理学知识,不卖弄专业词汇,全面且富有体系,让每一个没接触过心理学的用户读懂掌握。
二、作者师承“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
用积极心理学的科学方法,开发出一套适合中国人的幸福方案。
三、帮助读者实现真正心理升级
让读者首先认识自我、建立关系,提供科学的行动方法,涵盖自我、关系、改变到实现四方面,真正实现心理升级,重获新生。
四、提供清晰、切实、有效的行动
让读者日都会肉眼可见地发生变化,感觉自己变好。完成从“知道很多道理”到“过好这一生”的连接。
五、通过这本书,我相信,昱鲲有能力把很多将大把时间花在游戏、直播等易于获得简单满足、得到所谓 “苍白的幸福” 的人拉回 “知行合一”的真实的幸福之路上。——彭凯平
《小行动,大改变》是一部积极心理学的入门之作,帮助读者以微小行动撬动人生巨大改变,焕发新的生机,自主创造幸福。
在这个需要心理升级的时代,很多人都渴望改变现状,在不快乐、没意思的生活中重新感受到积极、正面的情绪。但他们不是没有能力,而是没有能力感;不是不懂心理学,而是缺少实际行动。
本书从45个我们切身感受到困扰的问题出发,普及和串联心理学知识,不卖弄专业词汇,全面且富有体系,让每一个没接触过心理学的用户读懂掌握。
它让用户首先认识自我、建立关系,提供科学的行动方法,涵盖自我、关系、改变到实现四方面,真正实现心理升级,重获新生。此外,本书还会针对每个问题提供清晰、切实、有效的行动,每日都会肉眼可见地发生变化,感觉自己变好。
本书不仅是心理学的入门读物,更是有效的行动指南,完成从“知道很多道理”到“过好这一生”的连接。人生只有在行动中真实存在,幸福隐藏在每一次行动中,以微小的行动撬动巨大转变,45天后让心理成功升级。
积极心理学是行动的科学
首先,恭喜昱鲲的新书终于顺利出版了!
《小行动,大改变》,这书名一看就有一种想阅读下去的冲动。因为这本书是讲积极心理学的,而积极心理学正是一门行动的科学。“行动成就积极”,这正是今天在全球蓬勃发展的积极心理学的一项核心价值观。
那为什么“行动成就积极”呢?
首先,现代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人类的知识和行为从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最熟悉的一个关于一致性的描述,就是明代王阳明所提出的“知行合一”。在心理科学里,我们将王阳明的哲学思想称为“具身认知”,即身体的行为、感觉和生理反应与我们的认知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认知是被身体及其活动方式塑造出来的。从进化的角度来讲,人类对外界知识的理解也是从行动最先开始。初生的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一时刻起,这个小生命就开始有了各种最简单的行动,比如啼哭、扭动、做表情等。
其次,人类的很多与积极向上有关的情绪、感受、判断等,都是从行动中产生的。比如人们最为头疼的抑郁情绪的一个症状就是“心理反刍(rumination)”。举个具体的例子,有一个人极度害怕在公众面前讲话。害怕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在公司年会上抽奖,抽到的人要被邀请到台上说两句获奖感言,这件事对这个人来说就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为了避免这种“极度可怕”的事情发生,这个人会在其他人都使劲研究抽奖概率的时候默默在心里祈祷:千万别让我抽到,千万别让我抽到,千万别让我抽到(事实上,科学研究表明,人们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在别人面前讲话”,这比“害怕死亡”的比例都要高得多)。因此,心理反刍就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以过去为主导、集中于负面内容,而且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的心理与情绪状态:这些负面的心理导致了太多负面情绪的产生,然后这些负面情绪又会让人失去基本的行动能力与客观正确的判断力,陷入到更多的心理反刍中,从而造成了恶性循环。而行动是克服心理反刍特别有效的一种方法,无论是体育运动,还是工作,或者做义工、帮助别人,都能有效缓解抑郁症状。就像耐克的广告语一样:“just do it.”
最后,行动是一种典型的亲社会特质。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一个健全的人格也离不开在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中所形成的积极惯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行动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跟别人有关的。人类的本质并不只是罗丹在《思想者》雕塑所展现的那样,是整天坐在那里思考的独立生物;相反,人恰恰是一直跟万事万物发生诸多联系的高级生物体。个体的价值很大程度上表现于其在群体中的活动效应是怎样的。正是从这些人际互动中,进化出了人类的很多重要心理效能,比如利他、感恩、合作、竞争,乃至更复杂的道德、意义、价值观等一批人类所特有的高层次品格。
所以,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n James)才说:“思考是为了行动。”现代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也说:“积极心理学,有一半是在脖子以下。”强调了积极心理学绝对不是一门只在学术圈里做研究、在象牙塔里传播的学问,而应该是知行合一、渗透进人们日常行为的科学准则。积极心理学的另一位奠基人克里斯托弗·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教授则在学界第一本积极心理学教材《积极心理学入门》里明确写道:“积极心理学不是一项观赏运动。”彼得森认为,观赏运动时,人们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里的运动员挥汗拼搏,虽然情绪良好,但其实还只是一个“看客”而已,那不是积极心理学的最终目的。积极心理学的实践更加要求人们在习得科学的积极态度与情绪之外,还要把它们转化成能改变自己人生的一项项具体的行动。
积极心理学重视行为的观点,也和中国文化不谋而合。如果你喜欢读小说,大概就会发现中西方小说的一个巨大差异,就是西方小说,无论是简·奥斯汀(Jane Austen)还是托尔斯泰,都喜欢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但是中国小说,无论是《红楼梦》还是《水浒传》,都是靠对动作的描述,来展示人的心理变化。也有研究发现,和英文相比,中文名词更少,但动词更多。正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行胜于言”,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特别看重行动的特质。我们在生活中也很自然地推崇“做了再说”甚至“做了也不说”,鄙视“光说不练”的人。对此,二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早就说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这就是提倡做事、行动,否定那些“光说不练”“巧言令色”“夸夸其谈”的人。
总的来说,昱鲲的这本《小行动,大改变》超越了传统的幸福书或偏重理论、或偏重感受的风格。它首先是一本积极心理学的专业书籍,同时也是一部积极心理学的科普读物,还是一本以积极心理学为背景,倡导“行动出改变”的行动指导手册。
这本书符合“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时代价值观,也适合去警醒大量现代中国人在享受了巨大的时代红利之后,反而由于生活变得太便利,而又减少了行动力的不良状态。通过这本书,我相信,昱鲲能够有能力把很多大把时间花在了网络、游戏、直播等易于获得简单满足的所谓“苍白的幸福”的人拉回到“知行合一”的真实的幸福之路上来。
昱鲲是理工科出身,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美国求学期间,他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跟随现代积极心理学运动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教授读研究生,对积极心理学前沿有着最直接的了解。后来又在清华大学跟随我完成了博士学业,展示了良好的科研能力。他还协助我创办了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是中国积极心理学应用的重要推动者。因此,他的这本书既充盈着积极心理学的蓬勃向上的精神内核,又坚守科学的严谨、系统性,还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写得非常实用、接地气,让读者可以立即按照积极心理学的科学体系行动起来,获得更多、更广、更深层次的幸福。
最后,希望随着本书的出版,这种“小行动,大改变”的理念,能够在中国得到更大范围的普及和练习。
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 彭凯平
第一章 认识真实的自己
自我的真相
我们如何变得更好
儿时经历真的会影响人一生吗
为什么会有越需要越远离的心理
在关系中总是患得患失怎么办
无法做出决定,是因为缺少情感
为什么你总是在意别人的想法
怎么变得更自主
你不缺少能力,只是缺少能力感
如何获得更多能力感的满足
你是真自尊,还是假自尊
迈向稳定的高自尊
怎样走出完美主义
放下自我是认识自我的最后一步
Q&A
第二章 建立你的关系
自主孤立,还是被动连接
“天下父母皆祸害”吗
处理关系的原则
从权利争夺到权利共享
掌握表达爱的能力
被爱也需要学习
如何做到真正地放下
打造积极的职场关系
他人也很重要
Q&A
第三章 掌握科学的行动方法
价值观驱动你改变
发挥优势比弥补劣势更重要
劣势场景下发挥优势
制定更好的目标
用科学方法提升意志力
微习惯,改变自己的MVP
如何真正地改变自己
乐观从哪里来
用积极情绪创造美满生活
消极情绪不见得是你的敌人
如何应对过多的压力
运动解千愁
Q&A
第四章 自我实现
怎样度过一生
感恩不是因为亏欠,而是因为感动
好人会武术,神仙挡不住
钱真的能买来幸福吗
让人生不留遗憾
提升你的审美体验
如何变得更有创造力
心流是最美妙的巅峰体验
人生意义不是一样东西,而是一个过程
幸福是一个动词
Q&A
结语 苦难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