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人与党争》是宋代文史学者沈松勤研究宋代党争的文史著作。全书内容由其著作《北宋文人与党争》和《南宋文人与党争》修订合刊而成,分为“北宋篇”和“南宋篇”。全书以两宋士大夫文人派系斗争为主题,通过全面阐释宋代文人群体派别对于“正统之学”和朝政权力争夺的历史,展示了宋代政治制度中无法逃脱的“党同伐异”历史魔咒,并从特定角度分析了宋朝社会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和宋代士大夫朝堂之争的根源,揭示宋朝盛衰的内在历史规律。该书被誉为国内研究宋代党争和士大夫关系的开山之作,为国内宋史研究界、宋代文学研究界的重要研究著作。
有时诗文创作径直成了党争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也正因为如此,诗文成了执政党监督的对象,苏轼的乌台之勘,就是一个明证。“乌台诗案”的出现,使创作主体在积极参与政争中,加速了畏祸及身的心理活动。至“元祐更化”,围绕新法是与非的政见之争蜕变成了意气之争。元祐党人不仅全面废弃了熙丰新法,还罗织罪名,蓄意炮制文字狱,借以倾覆熙丰新党,而且其内部也攻讦不已,倾轧不断,致使身自不安,参与和畏祸的矛盾心理随之日渐突出,以诗托讽,“庶几有补于国”的诗人之义,大为削弱,辐辏于以生命为本质的个体的情感、自由和价值,成了元祐时期文学创作的主题取向。
……
由于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其“富国强兵”之说在实施中造成了严重的失误,南宋道学人士就从理论上彻底予以否定,甚至认为富强之说是“绝灭”国家的祸根所在,这固然是为了发明和建构“人欲尽而天理纯”的先圣“道体”,但难免因噎绝食之嫌;确切地说,这一先圣“道体”是他们在排斥王安石理财学说的基础上发明和建构起来的,是在倒“新学”过程中形成的片面性所致,从中典型地昭示了政治与学术互动的党争环境怎样具体地孕育了学术主体中的排他性文化性格,以及该性格又怎样给学术本身的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北宋篇)
导论
第一章 积弊与救弊:北宋党争的历史背景与主体精神
第二章 君子小人之辨:北宋党争的理论依据与主体性格
第三章 台谏制度与台谏势力:北宋党争的催化剂
第四章 北宋党争的特点与文人和文化的命运
第五章 北宋党争与文人的分野
第六章 北宋党争与文学创作的互动
附录 “崇宁党禁”下的文学创作趋向
本书主要引用书目
(南宋篇)
引 论
上编:南宋党争的背景与历程
第一章:从“靖康之乱”到“绍兴更化”
第二章:从“赵张之争”到“绍兴和议”
第三章:从“隆兴和议”到“庆元党禁”
第四章:从“开禧北伐”到“端平更化”
中编:南宋党争的动力与文化性格
第五章:国是之争
第六章:学术之争
第七章:用人之争
下编:南宋党争与文学命运
第八章:文学群体的重组与文学命运的再造
第九章:高压政治与谄谀之风:文学命运的走向之一
第十章:畏祸心理与以理遣情:文学命运的走向之二
附录:南宋党争与“元学术”“元叙事”
本书主要引用书目
后 记
合刊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