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包拯和他的时代
0.00     定价 ¥ 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3416600
  • 作      者:
    作者:马丽春|责编:时晓莉
  • 出 版 社 :
    团结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6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不仅是一部包拯的个人传记,更是北宋仁宗时期的一个历史缩影;

全书考据有出处,通过大量史料、奏折等,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形象;

语言平实生动,情节引人入胜,兼备学术性与可读性,是了解包拯及北宋历史的通俗读本;

以刚正清廉著称的包拯,今天读来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当代人学习的楷模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以全新视角深度解读北宋历史名臣包拯,通过宏大的历史背景、细腻的北宋制度剖析,结合包拯丰富的仕宦经历与成长历程,以及他与同僚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全方位、多维度地重构了包拯的真实人生轨迹。

本书以翔实史料为基,巧妙融合包拯的每一份奏折与当时朝廷重大事件,生动展现其智慧与勇气。书中不仅聚焦包拯本人,更描绘了杨亿、刘筠、文彦博、范仲淹、晏殊、欧阳修等北宋群星的璀璨风貌,以及他们与包拯之间鲜为人知的真实关系。这些历史人物在书中交相辉映,共同织就一幅北宋社会的斑斓画卷。


展开
精彩书摘

引言:为何是包拯?

999年二月二十五日(农历),一位伟大的人物呱呱坠地。此人就是本书主人公包拯。

包拯生前是位极优秀的政务官,官至枢密副使,但在历史上,却以威风凛凛的御史官、谏官著称。究其履历,他在中进士甲科后,十年不出,居家读书,侍候老父母,便以孝行名闻天下;约在39岁时,他才出来做官,从小县令开始起步,然后一步一个脚印,做过各种行政官员,官至开封知府、御 史中丞、枢密副使。最后死在枢密副使的位置上。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虽然出道迟,但履历丰富,且在每一任内,都留下闪光的政绩。这样的官员,在他那个时代,亦极为鲜见。

在生前,包公就已非常著名,尤其是在开封知府的任上,他是北宋一百八十多位开封府尹中,最为知名的一位。在他任内文件数量最为清简,老百姓打官司,可以直接上堂来,和他面对面;而他处理市政,不畏权贵,敢于执法;约束部下,纪律严明,严禁关说;而他自己,则带头守法执法。他在治理市政上的种种作为,都是开封历任府尹所没能做到的。也因此,包公获得了广泛认可。开封,又称东京,是当时全世界第一大都市,人口达一二百万,权贵多,经济活跃,消费指数高,又是北宋首都。包公能在首都市政上做出如此优秀的成绩,堪称历史第一人。

在御史官、谏官、御史中丞的位置上,从七弹王逵,弹宰相宋庠,弹劾皇亲张尧佐,再到后来的两弹三司使……包拯在弹劾时的风采,广泛出现在宋人笔记中。而他杰出的审案才能,则很快进入文学家和戏剧家的笔下,出 现在各类艺术作品中。写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水浒传》,在其开篇“引首”中,提及仁宗降生时,昼夜啼哭不止。朝廷出黄榜召人医治。感动天庭,遂差遣太白金星下界,化作一老叟,进入宫廷。当老叟抱起仁宗时,在他耳边 低低说了八个字,小仁宗便迅速止哭。这八个字是什么字呢?便是“文有文曲, 武有武曲”:

文曲星乃是南衙开封府主龙图阁大学士包拯,武曲星乃是征西 夏国大元帅狄青。这两个贤臣,出来辅佐。 这朝皇帝,庙号仁宗天子。在位四十二年,改了九个年号。…… 且说东京城里城外,军民无其太半。开封府主包待制亲将惠民 和济局方,自出俸资合药,救治万民。

《水浒传》约成书于元末明初,自明中叶起,便被大量翻刻、传播。小说在人物和结构上多有虚构,当不得真,但历史学家认为,小说也是历史,小说和史料各有各的价值,小说提供更多的生活细节,这些细节,未必全然 是虚构。就像诗歌可以证史一样,小说也可以证史。小说家之所以敢这样写,亦可见包公当时在民间的影响之大,用现在的说法,包公堪称一妥妥的流量王。故后期出现的大量公案小说,主角多是包公。

为纪念包公,包公祠后来亦在海内外广泛出现。在晚清末年,就连偏远的广东小县四会,都建有包公祠。每年元旦,县令会率领文武官员,诣包公祠行礼。而威风凛凛一身正气的“黑脸包公”,后来成了京剧中的一个著名脸谱。到了晚近,包公又进入了电视剧、电影、各种短剧中……当然这些艺 术形象,和真实的包公,还是有相当距离的。但北宋一位官员,能以这样的 方式,被人怀念,亦令人对真实的包公产生好奇: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 为什么在他死后不久,就进入了各类艺术作品中?为何是包拯,而不是别人?

包公死于1062年,时为北宋仁宗(赵祯)期间。仁宗12岁就当皇帝了, 一直当了42年,是北宋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包公死后一年,他亦死。 包公一生就在他手下做官,而他本人的故事则比电视剧更好看更精彩。包公死的时候,仁宗上门来悼念,为他“辍朝一天”。以这样的方式为大臣志哀,慰问家属,并且息工一天,也是一种极暖心的方式。

包公生前是三品官,死后追赠为二品官,谥号“孝肃”。这个谥号,还真很配包公。包公生前以孝著称,他的脸虽不黑,却也不无严肃。有意思的是,包公父亲包令仪,他的字为“肃之”。可见,包公的性格是有遗传的。有人天生不喜言笑,包氏父子,大约就是这一种。

包拯为自己取的字是“希仁”。古代同道之间都不称名,而称字,可见, 一个人为自己取的字,代表着他的追求和理想。而包拯终其一生,和“希仁”两字,是十分匹配的。他表面看起来很严肃,内里却温暖如春,对工作始终充满热情,为人正派,廉洁正直,工作能力超强,且极富创造性,这就是一个真实的包公。

1973年,包公墓及其家族墓被挖掘出来,这在当时,是极为轰动的一件事。 包公及家属墓志铭的出现,让包公从传说中,回到人间里来。当然,还有很多最新研究,也让真实的包公活了起来。

这本书里,既写到了包公,更写到了那个时代,写了他的很多同学、老 师、同僚和属官,刘筠、杨亿、范仲淹、欧阳修、晏殊、文彦博、富弼、宋祁、 宋庠、张方平、苏东坡、司马光、王安石等北宋名臣,都出现在书里。他们或跟包拯同朝为官,或曾做过包公的属官,有的人曾举荐过包拯又弹劾过包拯,而在包拯死后,又主动要求来写墓志铭,比如欧阳修便是如此;而有的人曾深刻影响了青年包拯,后来成了包拯考上进士时的主考官,而在他死后,包拯又以独特的方式回馈了他,比如恩师刘筠;而有的人则为包拯的老同学,后来一起考上进士,几十年间同朝为官亲密有加,在包拯死后多年,又把小女儿许配给包拯的小儿子,这就是三朝为相的文彦博。而包拯墓志铭的作者,是他生前最要好的朋友吴奎。两人一起弹劾,共事多次,结下深厚的友谊。

包拯一生履历丰富,他的思想处处闪耀着光芒。他是个言行如一的真君子, 守身如玉的真伟人,对自我有着极高要求的政治家,而在做事风范上,却又极具现代思想。他是行动派,不是空头理论家;重调查,也重然诺。他对民众的关心,体现在他的一百多篇奏折中。真实的包拯,远比传说中的更伟大,也更亲切。他的思想光芒,不光接地气,还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本书最后一篇,写到了包拯的儿孙和他的著名后人。合肥包公祠,为何出现在包公死后第四年?包公的清白家风为何能传承久远?本书以史上最真实的史料作支撑,讲述最生动最真实的包公。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