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科技金融(历史理论与现实)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2751627
  • 作      者:
    作者:张晓晶//李广子|责编:黄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5
收藏
作者简介
  张晓晶,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CNBS)主任;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领衔编制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开拓中国宏观金融分析新范式;参与、主持国家“十一五”至“十四五”规划的研究与评估工作;主持中央财办重大委托课题及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荣获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首届孙冶方金融创新奖,北京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重要学术奖项。

  李广子,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银行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高级研究员,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研究兴趣为银行理论与政策、科技金融,在中英文顶级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多类项目。研究成果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奖等奖励,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七届优秀青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拔尖人才等称号。
展开
内容介绍
  《科技金融:历史、理论与现实》系统探讨了科技金融的历史、理论与现实发展,涵盖了科技金融的理论基础、历史考察、政策演进、需求与供给分析、地方实践、国际经验以及发展路径等内容。其中,科技金融被定义为通过金融创新支持科技创新活动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安排,其核心在于匹配金融供给主体的风险偏好与科技创新活动的风险特征。书中分析了金融在促进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探讨了科技金融发展的生态构建和路径,并以宋代为例考察古代科技金融的发展经验。此外,还系统梳理了科技金融的政策框架、供给与需求特征、地方实践(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经验)以及国际经验(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以色列等国家的实践),并提出了优化科技金融产品、发展资本市场、促进股权投资机构发展等发展策略。全书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结合,为理解科技金融发展提供了全面视角。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科技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
  科技金融是指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模式,搭建服务平台,实现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的有机结合,为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安排。科技金融的服务对象是科技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一项科技创新的生命周期通常包括研发期、上升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科技创新活动的风险性总体上随着生命周期的延后呈现递减趋势。在科技创新活动的早期,其风险通常比较高;随着进人生命周期的后期,科技创新活动的风险会下降。
  就科技金融而言,一方面,科技创新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由此决定了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高风险特征,金融机构在支持科技创新时将面临较高的风险;另一方面,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总体风险偏好相对较低,与科技创新所具有的高风险特征不相匹配。因此,从理论上说,发展科技金融的关键在于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得金融供给主体的风险偏好与科技创新活动的风险特征更好地匹配。
  国内外大量文献从不同视角对科技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为从理论视角分析如何促进科技创新提供了丰富素材。本章将基于已有文献,从理论层而对科技创新受哪些因素影响进行深讨。具体地,本章将立足于金融供求双方风险匹配这一基本出发点,首先讨论金融在促进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同时从科技金融生态构建角度讨论影响科技创新的其他外部因素。在分析过程中,本章将沿着降低科技创新活动的风险和提高金融供给主体风险偏好的路径对现有文献进行总结梳理,为从理论层面探究科技金融的发展路径奠定基础。
  第一节 金融在促进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这一部分中,我们将讨论金融在促进科技创新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具体地,我们首先讨论一般意义上的金融发展,在此基础上,分别讨论银行、风险投资、金融科技等外部因紧如何影响科技创新。其次,从企业内部角度讨论公司治理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是引入更多具有高风险偏好的金融供给主体,或者通过有效的金融制度安排增加企业的创新激局,降低企业开展创新所面临的风险。
  一 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金融体系的结构和发展程度会影响到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相应地,也会对科技创新产生影响。增加金融供给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得到很多研究的证实。比如,Amore et aL.(2013)研究表明,美国银行业跨州经营管制的取消对创新活动的质量和数量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Chava et al.(2013)得到了类似的研究结论。从其他国家情况看,Wellalage和Fernandez(2019)基于东欧和中亚国家的研究表明,中小企业的产品和工艺创新与外部融资的发达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对于处于创业早期阶段的中小企业来说尤其如此。Ayyagari et a1.(2011)基于47个发展中国家数据研究发现,外部融资的便利性有助于是进中小企业创新。作为金融体系的主体,银行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金融发展水平。Benfratello et al.(2020)基于意大利银行业的研究表明,银行业发展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的工艺创新,但对产品创新的影响并不明显,一些研究从相反的角度证明,一旦金融发展水平下降,会对创新产生阻碍作用。比如,Nanda和Nicholas(2014)发现,在大萧条期间,一个区域的银行陷入危机的程度越严重,这个区域企业创新受变的负面冲击就越大。与之类似,Hardy和Sever(2021)的跨国研究表明,金融危机特别是银行业危机对那些外部融资依赖程度高的企业创新行为产生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国内研究总体上也证实了金融发展在促进科技创新方面的作用。邵宜航等(2015)通过区分引进模仿和自主研发的技术创新,考虑了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金融深化和金融宽化对创新的影响,并提出在经济发展程度越低、技术进步越多地选择模仿时,金融宽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显著;而随着经济发展、自主创新比重增加,金融深化对增长的促进作用开始显现。在金融发展促进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方面,很多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庄毓敏等(2020)在一般均衡模型中引人银行部门,分析发现在均衡状态下,金融发展可以提高经济中储蓄向投资特化的效率、缓解信息不对称,有效降低研发部门的外部融资成本,从而促进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并推动经济实现更高速的增长。易信和刘风良(2015)通过将经典熊彼特内生增长模型扩展为包含金融中介部门的多部门熊彼特内生增长模型,研究发观金融发展所带来的技术创新,还可以通过水平效应和结构效应加速产业结构转型与促进经济增长。毛盛志和张一林(2020)研究发现,给定一国的发展阶段,不仅存在最优技术进步方式和最优产业结构,还存在一个对于金融深化程度的“最低要求”,低于这一临界值的国家将难以实现下一阶没的产业升级。同时,产业升级对金融深化程度的要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经济发展呈现先快速上升、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缓慢递减的特征。熊灵等(2023)认为,金融发展可以为工业部门的研发投入提供融资动力,但无法引导其进行偏向性绿色技术创新。贾俊生等(2017)的分析表明,我国信贷市场可得性虽然对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资本市场融资功能的不完普将限制其作用发挥。钟腾和汪昌云(2017)也认为股票市场相比于银行业确实更有利于促进企业专利创新,特别是对创新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影响更为显著,且这种促述作用在知识产权保护程度更高的地区更显著。
  ……
展开
目录
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代序) (1)

前言 (1)

第一章 科技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 (1)
第一节 金融在促进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2)
第二节 科技金融发展生态的构建 (12)
第三节 科技金融发展的路径 (25)

第二章 科技金融发展的历史考察 (28)
第一节 古代科技金融的供需主体分析 (28)
第二节 古代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持的具体表现:以宋代为例 (31)
第三节 古代科技金融的风险防范与收益机制 (39)
第四节 古代科技金融发展的借鉴意义 (41)

第三章 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演进 (43)
第一节 宏观政策框架 (43)
第二节 科技部门 (45)
第三节 货币政策部门 (51)
第四节 金融监管部门 (52)
第五节 财税部门 (57)
第六节 小结 (58)

第四章 科技金融需求 (60)
第一节 基于不同板块的分析 (60)
第二节 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的分析 (69)

第五章 科技金融供给 (78)
第一节 资本市场 (78)
第二节 金融机构 (84)
第三节 金融产品和服务 (93)

第六章 科技金融发展的地方实践 (100)
第一节 北京 (100)
第二节 上海 (106)
第三节 深圳 (111)
第四节 杭州 (118)
第五节 苏州 (121)
第六节 青岛 (126)
第七节 合肥 (131)

第七章 科技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 (136)
第一节 美国 (136)
第二节 英国 (148)
第三节 德国 (150)
第四节 日本 (154)
第五节 以色列 (158)
第六节 启示与借鉴 (163)

第八章 发展科技金融的着力点 (165)
第一节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165)
第二节 发挥银行业基础性支撑作用 (167)
第三节 促进股权投资机构发展 (170)
第四节 优化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 (172)
第五节 以国有资本带动社会资本 (174)
第六节 总结地方经验,构建地方政府竞争新模式 (177)

主要参考文献 (18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