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结构动态视角下的长期增长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2747835
  • 作      者:
    作者:赵奕菡|责编:党旺旺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5
收藏
作者简介
  赵奕菡,1993年生,山东济南人,经济学博士。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政治经济学季刊》学术编辑。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政治经济学、经济增长、数字经济。已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财贸经济》《教学与研究》等重点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曾获2022年“当代经济学博士创新项目”(原“中国经济学优秀博士论文奖”)。
展开
内容介绍
  《结构动态视角下的长期增长》结合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线性生产模型,构建了从结构动态视角研究长期增长的理论框架,考察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特征和结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第一,将结构动态纳入分析框架后,并不存在经济的长期均衡,维持相对稳定的增长依赖于一定的生产过剩;第二,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长期高速增长,也伴随着有偏技术进步导致的潜在增长率下降;第三,后工业化时期需要通过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正确引导资本流向、发展产业核心竞争力以维持长期稳定增长。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经济增长问题的相关探讨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导下的世界经济进入了长期增长的新纪元。过去的几个世纪中,伴随着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也在不断迁移,从欧洲到北美再到东亚,直到最近的几十年,中国成为了世界经济增长新的中心。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积贫积弱的农业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制造业国,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官方数据,从1952年到1978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为5.9%。改革开放之后的40年间,这一数据到达了9.5%,同期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也到达了7.8%。按照世界银行公布的人均GNI标准,中国于1998年跻身中等收入国家,2012年正式成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2019年中国人均GNI首次突破了1万美元,与高收入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经济总量的快速、稳定增长,不仅带来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改善,也使得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获得显著提高。
  对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动因的探索,诞生了大量的文献。尽管相关探讨纷繁复杂,但是从文献和事实中我们仍能够看到与这种增长相伴的三种典型特征:一是投资驱动(卫兴华、侯为民,2007;Lo and Zhang,2011;刘世锦,2011;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等,2012),二是偏向积累的分配结构(刘世锦,2011;冯志轩,2012;Qi,2020),三是外向型经济(裴长洪、彭磊,2006;刘瑞翔、安同良,2011;Zhu and Kotz,2011)。偏向积累的分配结构提高了经济中的剩余总量,配合相应的积累体制,使得这部分经济剩余大量转化为投资。投资驱动了生产规模的扩张和技术的进步,从而表现出经济的增长。国外市场在本国劳动报酬偏低、国内消费不足的情况下提供了需求,实现了国内产品的“价值补偿”;同时国外供给在投资扩张的过程中,实现了部分技术和生产资料的“物质补偿”。这三个特点相互联系,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构成了中国经济的重要结构特征。
  但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这些基本结构特征也面临着挑战。长期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带来的是资本有机构成的上升和资本周转的减慢,也引起了经济整体利润率和潜在增长率的下降(李帮喜等,2019a;Marquetti et al.,2020)。偏向积累的分配结构限制了内需水平,也固化了投资驱动的模式。而外向型经济更是面临复杂国际环境的挑战。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矛盾,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经济恢复迟缓,“长期停滞”或已到来(Krugman,2014;Summers,2014;Kotz and Basu,2019;宋佳音等,2020),加上2020年年初以来新冠疫情的影响,国外市场面临多种不确定性(Baker et al.,2020;Bro-deur et al.,2020;Ludvigson et al.,2020)。另一方面,一些资本主义中心国家,在面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危机时,为维持本国的“中心”地位,试图破坏国际分工体系,对中国的国际供应链也造成了威胁(Long et al.,2020)。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中国经济增速自2008年之后开始放缓,2015年之后GDP增长率稳定回落到7%以下,正式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期。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中国经济增长问题的相关探讨 (1)
第二节 经济学对于长期增长中结构问题的认识 (5)
第三节 《结构动态视角下的长期增长》的逻辑框架与篇章结构 (9)

第二章 线性生产理论及其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融合 (12)
第一节 线性生产理论的古典思想渊源 (12)
第二节 经典线性生产模型 (16)
第三节 线性生产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 (24)
第四节 线性生产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融合 (35)
第五节 本章小结 (47)

第三章 线性生产理论的静态均衡分析 (49)
第一节 单一生产情况下的马克思一置盐体系 (49)
第二节 联合生产情况下的劳动价值与最优价值 (55)
第三节 联合生产情况下的生产价格与数量均衡 (68)
第四节 本章小节 (82)

第四章 线性生产理论的动态分析与拓展 (84)
第一节 参数动态化的建模思想 (84)
第二节 结构动态增长模型 (87)
第三节 数值模拟 (105)
第四节 本章小结 (119)

第五章 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与最优增长结构 (121)
第一节 三部类表的构建 (122)
第二节 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 (129)
第三节 中国经济的最优增长结构 (138)
第四节 本章小结 (149)

第六章 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化的趋势 (152)
第一节 资本循环与经济结构 (153)
第二节 工业化过程中的循环模式 (159)
第三节 中国循环模式的阶段性特征 (165)
第四节 美国与日本循环模式的比较 (174)
第五节 本章小结 (183)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85)
第一节 主要结论 (185)
第二节 政策启示 (188)
第三节 模型的适用性和研究展望 (190)

附录 (194)
附录A 矩阵幂收敛 (194)
附录B Perron-Frobenius定理的一个推广 (197)

参考文献 (201)

索引 (22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