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给教师、父母和所有关爱孤独症儿童人士的指南,它告诉我们:即使最封闭的内心世界,也存在着沟通的可能;即使最孤独的灵魂,也渴望着爱的连接。本书聚焦长三角地区孤独症儿童共情现状调查,从哲学、生物学、心理学以及中国文化与分析心理学的角度对“共情”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与讨论,探索了亲子沙盘游戏如何协助“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能力的获得,通过临床亲子案例,展现了“共情”在孤独症儿童治疗中的独特价值。在沙的国度里,我们终将读懂那些未说出口的悲欢,见证生命与生命最赤诚的共鸣!
序言
在沙的世界里,看见星星的孩子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高岚
20多年前,在一间幼儿园的音乐室里,我看见这样一个镜头:一个孩子反复地把推拉窗从右边推向左边,再从左边推到右边,并不时在音乐室里跑上一圈。妈妈蹲在一旁,轻声细语地哄着,希望孩子可以过来和其他孩子一起活动。老师和妈妈轮流劝导,可是孩子仍旧重复着推那扇窗。1943年,美国的里奥·坎纳(Leo Kanner)教授报告了第一例孤独症案例,这个被称为“精神癌症”的疾病,现今正以惊人的速度蔓延。据统计,目前全球每54名儿童中就有一名被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被困在自我世界中的灵魂,和无数个濒临崩溃的家庭。
面对这样的困境,传统的治疗方法,比如语言治疗、行为训练、药物治疗……这些方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却难以触及孤独症儿童内心最深处的世界。沙盘游戏疗法的出现,让我们可以尝试另一种链接与协助孤独症孩子的途径。本书正是在这个领域所做的专业研究与指引。
沙盘游戏疗法是一种融合了荣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精髓的心理治疗方法。在富有魔力的沙盘里,孩子们可以用双手触摸沙粒的质感,用沙具任意构建自己的世界,以非言说的方式呈现与表达内心的感受。咨询师是一个安静的协助者、抱持者、观察者和共情者,通过沙盘这个媒介,与孩子们建立心灵的联结。
共情,是沙盘游戏疗法的核心,是一种深刻的理解和接纳。共情要求咨询师放下自己固化的已有经验和期待,真正与孩子同频合弦,一起经验他们的喜怒哀乐。在沙盘游戏中,共情体现在每一个细微的互动中:当孩子小心翼翼地用手指在沙上画出第一道痕迹时,咨询师能感受到他内心的试探;当孩子反复摆放同一个玩具时,咨询师能理解这个玩具对他具有的特殊意义;当孩子突然将沙盘上的场景全部推倒时,咨询师能体会到他的焦虑和不安。这种共情不是通过语言表达的,而是通过眼神、表情、动作和氛围传递的。它让孤独症儿童感受到,在这个世界上,有人真正理解他们的感受,接纳他们的与众不同。
《心灵共情:孤独症儿童的沙盘游戏疗愈》正是这样一部独特的著作。作者在第一章中就聚焦共情的调查研究——长三角地区孤独症儿童共情现状调查,对普通儿童与孤独症谱系儿童的认知共情与情感共情进行了分析与探索,从现实样本数据切入谱系儿童社会功能缺陷的核心问题。在随后的第三至第六章,作者分别从哲学、生物学、心理学以及中国文化与分析心理学的角度对“共情”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与讨论。作者所诠释出的重要结论为:基于“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动态发展过程的假设,谱系儿童共情的发展通常阻滞在前两个阶段。第一种状态是:自我被禁锢在前自我阶段(pre-ego stage)。对于谱系儿童的母亲来说,尽管孩子身体已经出生,但由于他们一些功能的落后,母亲在心理上无法进行母子分离,使得孩子的自性仍然被包裹在母亲的自性之中,而他们的共情便被迫停滞在混沌状态,从而导致他人认为谱系儿童对外界漠不关心、情感隔离,活在自己的世界当中。第二种状态是:认知共情仍处于无意识状态。谱系儿童的刻板行为和感统失调,导致他们在缺乏干预的情况下无法将原初自性进一步分离。尽管儿童有情感共情,儿童表现出可识别出的内心体验,母亲或主要养育者也可以感受到儿童的依恋,但谱系儿童无法通过语言和行为表达,对于他人的感受也无法精确识别和命名。
第七章与第八章重点探索了亲子沙盘游戏如何协助“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能力的获得,通过临床亲子案例,展现了“共情”在孤独症儿童治疗中的独特价值。作者记录了母亲和孩子做沙盘过程中的细节:孩子如何选择玩具,母亲如何回应(包括言语与非言语的),沙盘里留下的痕迹,眼神或氛围里的无奈、错位或者失望……这些细微的变化,都是通向孩子内心世界的重要线索。在神经科学层面,通过触觉、视觉和运动觉的多感官刺激,沙盘游戏能够激活大脑中负责社交和情感的区域,促进神经通路的重塑。这为沙盘游戏的疗愈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其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妈妈和N在亲子沙盘游戏中有许多令人思考的瞬间。通过沙盘游戏,N呈现了他的混乱型依恋,咨询师也深切地体验到他和妈妈之间情感的矛盾,理解了他对外界的不安全感。随着游戏的深入,N和妈妈能够互相融合地共同游戏,妈妈也开始能够给N更多的空间。N与妈妈彼此通过沙盘里的路、桥梁,表达了他们渴望沟通与建立连接的愿望,生动地展示了沙盘游戏如何突破语言的藩篱,直达孩子的内心。共情的力量,在N的亲子案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当咨询师能够真正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并且协助妈妈去体验孩子时,谱系儿童可以获得改善与发展。这种理解不是通过理性分析得出的,而是通过心灵的共鸣实现的。在沙盘游戏中,咨询师和孩子、孩子妈妈的无意识在无声地对话,这种对话超越了语言的局限,直达心灵的最深处。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关注治疗技术,更强调“心灵共情”的重要性。作者指出,真正的治疗不是仅关注孩子的行为,而在于理解他们的世界,感受他们的感受。这种共情是一种深刻的理解和接纳。通过沙盘这个媒介,妈妈也学习到以孩子的视角看待世界,这种视角的转换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突破。
本书也展示了家庭沙盘在疗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许多孤独症儿童的父母长期处于焦虑和自责中,他们需要专业的指导和支持。本书提供了一个有框架的家庭沙盘路径,帮助父母理解孩子的行为,学习与孩子沟通的能力,成为疗愈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共情,同样适用于父母。当父母能够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时,他们就能更好地支持孩子的成长。
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即使最封闭的内心世界,也存在着沟通的可能;即使最孤独的灵魂,也渴望着爱的连接。通过沙盘游戏疗法,我们不仅能够帮助孤独症儿童走出困境,而且可以从中获得对人性更深的理解。
这本书以作者的探索,为无数与谱系儿童一起的教师、父母,提供了一种基于深度心理学的疗愈路径。它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值得被理解和关爱。在沙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孤独症儿童内心的风景,更是人性最本真的模样。
愿每一个星星的孩子,都能在沙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愿每一个孤独的灵魂,都能在理解和关爱中获得新生。这就是《心灵共情:孤独症儿童的沙盘游戏疗愈》带给我们的最宝贵的启示。
引 论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何为孤独症谱系障碍
一、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界定
二、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诊断
三、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主要理论
第二节 何为沙盘游戏疗法
一、沙盘游戏疗法概述
二、初始沙盘
三、家庭沙盘游戏疗法概述
四、沙盘游戏疗法的优势
第三节 何为共情
一、共情的界定
二、共情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从“心盲”理论到“双重共情问题”:有关孤独症共情的研究及干预进展
一、孤独症共情的理论进展
二、孤独症患者共情发展的研究
三、孤独症患者的共情干预
第五节 我国长三角地区孤独症儿童共情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工具
三、数据处理
四、调查结果
五、讨 论
六、由孤独症儿童共情调查引发的思考
第二章 沙盘游戏疗法的技术
第一节 沙盘游戏疗法的前期准备
一、沙盘游戏咨询室的布置
二、沙具的收集与陈列
三、咨询师的准备
第二节 沙盘游戏疗法的实施
一、如何开始沙盘游戏
二、咨询师在沙盘游戏过程中要做些什么
三、沙盘制作完成后要做什么
四、如何结束沙盘游戏咨询
第三节 沙盘游戏疗法中咨询师的角色
一、稳定的心理容器
二、象征性过程的催化剂
三、具有胜任力的心理工作者
第四节 儿童沙盘游戏的特点
一、儿童沙盘游戏特点概述
二、儿童在沙盘游戏中可能出现的行为
三、儿童在沙盘游戏中的不同模式
四、沙盘游戏中的特别事项
第三章 沙盘游戏疗法干预孤独症共情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儒家文化里的共情观
一、情绪共情:恻隐之心与一体之仁
二、认知共情:忠恕之道与絜矩之道
三、共情的心理学意义
第二节 孤独症共情里的具身哲学
一、具身认知的哲学观
二、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共情
三、具身认知视角下孤独症患者的社会互动
四、具身认知视角下孤独症患者的学习
第三节 沙盘游戏疗法里的中国哲学思想
一、沙盘游戏疗法与中国文化
二、沙盘游戏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三、沙盘游戏疗法与《易经》
第四章 沙盘游戏疗法干预孤独症共情的生物学基础
第一节 共情回路
一、共情的神经机制
二、与共情相关的脑区
第二节 孤独症患者的脑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成因
一、孤独症患者的脑
二、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成因
第三节 孤独症患者共情的神经机制
一、孤独症患者共情的生物学机制
二、孤独症患者共情的神经生理学机制
第四节 沙盘游戏中的神经生物学因素
一、沙盘游戏中的母子一体性阶段与大脑的发育
二、沙盘游戏中的情感关系与大脑边缘系统的早期发育
三、沙盘游戏中的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
四、沙盘游戏中的心理创伤与大脑分层结构的发展
五、沙盘游戏中的情感调节模式与自性发展
六、沙盘游戏与关系中产生的心理
七、神秘体验中大脑的“自性化”与象征性过程
第五章 沙盘游戏疗法干预孤独症共情的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 共情的心理机制
一、共情的动态模式
二、孤独症患者在复杂情境中的共情挑战
三、孤独症患者在内隐情境中的共情挑战
第二节 沙盘游戏疗法中的共情
一、心理咨询中的共情概述
二、共情在沙盘游戏疗法中的表现与应用
三、共情作为沙盘游戏疗法中的疗愈因子
第三节 沙盘游戏疗法中的儿童心理发展
一、儿童沙盘游戏疗法中的发展理论
二、儿童沙盘游戏的发展阶段
第四节 沙盘游戏疗法在孤独症干预中的应用
第五节 依恋理论下的孤独症儿童共情
第六章 孤独症儿童共情的心理分析
第一节 “孤独”“自闭”“共情”的汉字意象
一、“Autism”的汉字意象
二、“Empathy”的汉字意象
第二节 分析心理学中的孤独症与共情
一、分析心理学中的孤独症
二、分析心理学中的共情
第三节 分析心理学视角下孤独症患者的共情
第七章 孤独症儿童的初始沙盘游戏研究
第一节 孤独症儿童沙盘游戏的动作编码
一、一级编码
二、二级编码
三、三级编码
四、评价指标
第二节 孤独症儿童的初始沙盘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研究程序
三、孤独症儿童初始沙盘评价指标
四、结 果
五、孤独症儿童初始沙盘的象征分析
第三节 初始沙盘游戏中孤独症儿童的共情特点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数据处理
三、结 果
四、讨 论
五、结论与展望
第八章 亲子沙盘游戏疗法提升孤独症儿童心灵共情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亲子沙盘游戏疗法在孤独症儿童共情干预中的作用
第二节 个案招募与干预研究设计
一、个案招募
二、研究工具
三、干预程序
四、咨询设置
五、亲子沙盘游戏干预步骤
六、干预效果评估
第三节 亲子沙盘游戏疗法的干预过程与心理分析
一、个案及家庭基本情况
二、个案初始评估
三、具体进程与分析
四、干预效果评估
第四节 案例讨论与研究结论
一、亲子沙盘游戏对小N干预的历程回顾
二、亲子沙盘游戏对孤独症儿童共情干预的可行性分析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 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