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国辉从亲历者、见证者和观察者视角,解码“为什么是杭州”
以作者亲历者的独到观察,揭示杭州在中国科创版图中的独特优势和历史积淀,详细阐释了这座城市为何成为创新实践的热土。书中既有理性的案例分析,也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共鸣,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浙江科创生态的发展历程。
2. 详细解读中国科创与民营经济发展新范式
本书以杭州“六小龙”出圈现象为切入点,深入挖掘浙江科创生态背后的发展逻辑,揭示“政府阳光雨露与市场自主生长”的双螺旋密码。从顶层战略、创新主体到产业根基,多维度展示了浙江如何协调政府与市场关系,构建出类似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为读者呈现出中国科创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全新逻辑。
3. 案例丰富并辅以详实数据,充分展示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共振下的协同发展
书中案例不仅涵盖吉利的李书福、正泰的南存辉、娃哈哈的宗庆后、传化的徐冠巨等传统制造业领军人物的实践经验,还包括了阿里巴巴原董事局主席马云、海康威视的龚虹嘉、宇树科技王兴兴等新兴行业标杆。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剖析和权威数据的严密支撑,充分展现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共振下,浙江模式如何促进各产业协同发展,助推区域创新生态的形成与持续进化。
《有为与有效》讲述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共振下的发展实践,是浙江省科技厅原厅长、省政协原副主席周国辉亲历浙江科技创新的深入思考与总结。在数十年的政府工作经历中,周国辉深刻领悟到浙江如何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突破传统的创新发展困境,构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科创生态。
这本书呈现了浙江省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独特路径与实践,特别是杭州“六小龙”企业的崛起与发展。全书从浙江的历史、政策、企业及市场等多个维度出发,解读了政府与市场如何协同推进创新与转型,探索了民营经济、产业融合、科技生态的核心要素,并结合具体案例,展现了浙江范式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与潜力。
自序
在龙蛇交接的乙巳新春,“杭州六小龙”在 Deepseek 的加持下横空出世,一直持续走热,几乎成了庙堂议事和街谈巷议的必谈话题。中国两会从新闻发言人,到外交部长、教育部长,再到证监会主席都有论述,代表、委员讨论更多,线上线下信息量足够大,已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现象级”科创成果,甚至有人说是“国运级”的科技成果。我既怕“蹭热度”,又怕“炒冷饭”,但是,出于关注和探究之心,这两个月来也连续发过一些评述文章,有些肤浅的思考。
首先,“杭州六小龙”给我最大的启示有几点:
一是中国已经站到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战略要位。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同正在发生的科技革命的深度拥抱,而且取得了巨大的、至少是阶段性的成功。“杭州六小龙”现象引发世人关注,再次表明全球科技版图正在发生结构性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思想和自主创新的一系战略部署,都是完全正确的,成果正在日益显现。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东初沿海经济大省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的指示和一体推进科技强国、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的嘱托,应当进一步增强创新自信,坚定创新自觉,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当然又要保持清醒头脑,正视差距。
二是数据要素正在重构经济范式。数据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与其它要素的乘数效应正在日益显现。浙江率先通过二十多年的数字浙江建设,数字产业和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要继续保持和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提升和未来产业的培育发展。
三是杭州创新集群的涌现自有逻辑。“杭州六小龙”现象,具有突发性、爆发性、集群性和地域性的特点,本质上是长期培植创新生态的结果。杭州乃至浙江盛产竹子。竹子发达的地下竹根系统、集群生长爆发和生态自组织性的“竹根定律”,可能可以形容和解释这种现象。要进一步厚植和优化创新生态体系,打造创新创业最具活力的“黑土地”。
四是科技创新要坚持时间辩证法。“六小龙”和其他科技企业的实践都证明,深耕产业,“十年磨一剑”。在坚持正确的科技和产业方向和路径的前提下,专注和长期主义是企业成功的两大法宝。
五是人工智能具有重塑千行百业的神奇魔力。从马力时代到电力时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和形态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现在正进入算力时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和形态又将开启前所末有的模式。据说,DeepSeek在金融等领域的应用已经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何止金融,人工智能可以把千
行百业重做一遍,虽说存在某些不确定性,但只要坚持和把握科技向善,必将重塑产业和人的生活。未来已来,我们应当充满希望。
其次,“杭州六小龙”火爆出圈以后,国内外评述众多,为什么是杭州、为何杭州,大家都想一探究竟,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有人说创新是不能被计划的,就是偶然因素。我不这么看。我认为,创新可能不是被计划的,但一定是被哺育、引导和催生的。这是历史事实。作为一个亲历者、见证者和
观察者,我切身感受到习近平同志二十多年前在浙江亲自擘画的“八八战略”和科教兴省、数字浙江部署,在以后历任书记、省长任上得到坚持、践行和
发展,一任接着一任干,长期主义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政策发挥了重大的引领作用;我感受到浙江坚持“两个毫不动摆”,大力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转
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一以贯之地发挥了导向作用;我感受到十年前的那场双创,政府积极支持和鼓励年轻人创业、大学生创业和互联网创业创新,在浙
江和杭州形成了创新创业“新四军”,其中有以浙大为主体的高校系、以阿里 ipo 后出来创业的阿里系、有国千省千人才为主体的海归系,还有创二代
新生代为主体的浙商系,这是一个庞大的创新创业矩阵,“杭州六小龙”只是他们的代表。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成为浙江特色小镇的独
特风景;我感受到国有和民间的创投资本,争当创新天使,发挥了很好的陪跑员的功能;我还感受到二十年前的机关效能革命和以后持续推进的“最多
跑一次改革”,不断促进政府职能和作风的转变,甘当“店小二”,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成为浙江干部角色和办事风格。“六小龙”诞生在杭州,具有
金木水火土等齐备的创新条件、要素和土壤,有其必然性。可以负责任地讲,这样的说法一点也不是夸张。网上有许多创业者的自述。
最后,一切过往皆为序曲,关键是正确对待、科学总结、因势利导、持续发展。应当看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下,人工智能正接近技术和产业的爆发期,你追我赶、日新月异、不断超越是一种必然。一定要清醒,不能沾沾自喜;新的技术研发越来越表现为多学科、跨区域的合作和协同,“杭州六小龙”有不少来自外省科技人员的贡献和支持。一定要开放,不能单打独斗;各地在科技创新上各有强项优势,特别是如果正确处理政府有为与市场有效的关系,各自都有许多好经验好做法,浙江要虚心学习兄弟省市的经验。创新生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定要虚心,不能自我满足;还有技术
是把双刃剑,要认真研究 A l 技术带来的挑战,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一定要守住安全底线,不能丧失风险意识。浙江省委的态度十分明确,既要借势
借力,更要保持清醒,以更大的力度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要大力促进产学研合作,通过科教人一体化改革,
进一步打造“产学研用金政才介美云”的全要素创新生态,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中信出版社具有极强的科技和市场嗅觉,春节过后的第一时间,就通过人找到我,希望我担纲此书的创作。经过几天的犹豫和纠结,我决定承接这件可能是自不量力的任务。因为,作为一个亲历者,我很幸运,有责任记录伟大时代;作为一个见证者,我很感恩,应当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感;作为一个观察者,我也很理性,要尽可能客观地叙说我的所见所闻,哪怕是一孔之见。正是抱着这样的态度,我不惜把自己的十年来的现实见闻和阶段性的粗浅思考与读者分享。我知道自己的观察站位不高、视野不宽、思考不深,只能作为“杭州六小龙”现象背后密码的一种个性化解码。书中史实、观点如有差误,概由个人负责,与参与写作和提供素材的团队无关。当下正值江南三月,春雨总是绵密而温润,恰如这方土地孕育的科创浪潮,在静默中积蓄破土的力量。近一个月来,当我在构思和写作这本书时,我的心里总是拂起层层的绿意。"杭州六小龙",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既是对"八八战略"二十年深耕的这方热土的深情回应,更预示着中国科技创新生态的深层变革。我热切的期待着……
在此书出版前写上这些话,作为自序。
自序
前言
第一章 “八八战略”指引下,资源小省迈向科技强省
时代命题:中美科技博弈下的浙江机遇
千年创新基因的传承
“八八战略”在实践中迭代演进
第二章 创新主体——浙商精神与“新四军”的破局密码
老一代浙商:“四千精神”铸就民营经济丰碑
浙商进化:从风云浙商榜看浙商的传承与变迁
“新四军”挺进:参与浙江“双创”大潮的多元力量
第三章 产业根基——民营经济与数字经济:驱动产业升级的双轮
浙江产业的迭代:从轻小集加到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创新驱动的数字变革
民营经济的“蚂蚁雄兵”:创新驱动的发展引擎
产学研融合的“浙江解法”:协同创新的发展密码
第四章 政府作为——当好服务市场“店小二”
浙江政务服务的“进化论”
抓早扶小锻造“浙江定力”
引护一体打造最强人才“磁场”
第五章 生态构建——从实验室到独角兽的全链条护航
空间布局的“浙江逻辑”:“热带雨林”中的科创策源地
“金融活水”的浙江方程式:政府引导与市场博弈的平衡术
“创新磁场”的运⾏法则:从庙堂到江湖的共振场
第六章 未来战场——新质生产力与全球话语权
浙江创新生态的挑战与机遇
加快打造教科人一体的创新型载体
全球化突围:科技创新生态的重塑与进阶
结语 浙江范式的启示——没有奇迹,只有生态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