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国家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行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以及创新创业教育,这些举措是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可靠接班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以及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本书主要聚焦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将其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下展开深入探讨,具体从总体发展层面、人才培养层面、创新创业师资层面、个案专业层面,以及共青团工作层面进行实证分析。本研究将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发展,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产生积极影响。
本书适合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人员,以及相关研究人员、高校师生阅读学习。
“互联网+”、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均是现阶段国家大力倡导和实施的重大战略和举措,是新常态下发展信息科技、创新驱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本书将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双创”教育相联结,并置于“互联网+”时代和大思政视域下进行研究,选取江西省作为研究个例,以2015年初该省批准的10所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试点的本科高校为研究样本,并以这10所高校的整合数据为资料基础,探究“互联网+”时代江西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创”教育的发展绩效。本书的研究不仅对江西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创”教育绩效有直接评价,亦对我国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第一章 绪 论
一、选题背景
综观世界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双创”教育)的发展史,其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初,标志性事件为1973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筹建创新创业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双创”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飞跃发展始于两次全球教育大会,即在20世纪中后期召开的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和世界高等教育大会。自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众多学者开始聚焦和重视高等学校开展“双创”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世界范围内的“双创”教育由此开始了历史性飞跃,全球学者,尤其是教育学类学者开始了对“双创”教育的更多关注和探究。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双创”教育起步较晚,始于1997年清华大学举办的“第一届创业计划大赛”。随着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出现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双创”教育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尤其是2014年李克强同志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后,“双创”成为社会热词,之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写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受此影响,国内学者对“双创”教育进行了更加积极的研究。
高校始终是“双创”教育的重要主体和阵地。当前,高校“双创”教育正面临极好的历史机遇,“互联网+”蓬勃发展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为“双创”教育提供了更好发展的网络环境和实践沃土。在“互联网+”时代,面对衍生而至的机遇和挑战,“双创”教育需顺势而为,与“互联网+”进行深度嵌合,借助“互联网+”更好地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推动“双创”教育的优质高效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是继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设立的又一项重大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显著特点是更加注重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更加重视实践教学和实践环境的优化。“双创”教育对突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差异化竞争、错位办学有重要意义。
思政育人、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双创”教育均是现阶段国家大力倡导和实施的重要举措,是经济新常态下培养忠实接班人、创新驱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本书将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双创”教育相联结,并置于思政育人视域下进行研究。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资料,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突破1200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毕业人数将超过120万人,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却整体低迷、要求更加严格。因此,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大环境下,如何实现本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充分就业,成为各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课题。思政育人能够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让学生在面对就业选择时有更清晰的方向和更坚定的信念,而“双创”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实操能力,培养学生开拓前行、败而不馁的进取精神,所以将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两者耦合关联、共同推进,在促进毕业生就业方面协同发力,有望显著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更好地契合需求端和就业市场的新变化、新要求,进而驱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就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二、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思政育人、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双创”教育以及“双师双能型”师资建设均是当前国家层面积极倡导和推进的重要举措。高校一直是承担思政育人和“双创”教育重任的重要主体及阵地,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作为近年来国家在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旨在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层次、高水平、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意识、创业能力和胆识的创新创业人才,满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对应用型、创新型、创业型、技能型、实践型人才及从业者的持续上升的需求。考虑到当前将思政育人、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双创”教育发展三者基于人才培养的主线耦合关联的研究还不足,本书的研究聚焦思政育人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创”教育问题,将思政育人、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双创”教育三者耦合关联进行研究,有助于找到在思政育人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堵点,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认清现实困境、补齐发展短板、调配发展资源、完善培养体系,提升“双创”教育绩效和做好思政育人工作提供施策目标和靶向依据。
此外,本书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中对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理论意义更强,而现实意义体现在微观院校、中观省域和宏观国家层面。微观意义主要是有助于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输送(供给端)与社会企业需求(需求端)的精准匹配;中观意义是通过对样本院校的研究,为省域层面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思政育人视域下更好地开展“双创”教育提供了依据;宏观意义是对推动思政育人、助力创新创业、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等诸多国家层面重要举措的实施具有积极辅助作用。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三、框架内容
第二章 就业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与“双创”教育耦合发展的基本问题、必要性及策略
一、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进思政育人的重要性——以课程思政为例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和“双创”教育存在的问题
三、就业视域下思政和“双创”教育耦合发展的必要性
四、推动思政与“双创”教育耦合发展的策略探索
第三章 “互联网+”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创”教育绩效评价——以江西省为例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互联网+”时代“双创”教育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四、江西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创”教育绩效测算
五、“互联网+”时代“双创”教育优化提升策略
第四章 应用型本科院校跨境电商“双创”教育的概况、评价及对策——以广东省为例
一、引言
二、广东省应用型本科院校跨境电商“双创”教育发展概况
三、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发展评价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跨境电商“双创”教育的优化对策
第五章 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贸类专业跨境电商“双创”人才培养条件
一、引言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跨境电商“双创”人才培养影响因素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跨境电商“双创”人才培养条件分析
四、研究总结及优化培养条件的措施
第六章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双创”师资培养成效的评价设计——以南昌工程学院为例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互联网+”视域下“双创”师资培养成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四、各指标间判断矩阵构建及权重计算
五、结论与建议
第七章 “双创”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的提升路径
一、引言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的必要性
三、“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四、“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绩效评价体系的权重计算与比较
五、“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路径设计
第八章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类教师思政施教能力的评价体系构建与测评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二、构建教师思政施教能力的指标体系
三、各级指标权重的计算与对比
四、对南昌工程学院财会类专业教师思政施教能力的个案识别
五、研究总结与成效提升对策
第九章 “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创”发展的影响因素——基于对X院校贸易类专业的调查研究
一、“互联网+”时代X院校贸易类专业“双创”发展概况
二、基于四维视域的X院校“双创”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三、提升X院校贸易类专业“双创”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十章 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影响因素及路径——基于对Y高校的调研统计
一、引言
二、新时代Y高校共青团工作受影响的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