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子》一书中,有着十分丰富的军事思想,通过对《老子》中与军事相关的三十一章文字的系统分析、归纳,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论述战争之道的,它主要体现老子对待战争的态度;一类是老子专门论述用兵之术的;一类是对为将者的素质提出的具体要求。老子的上述军事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为“战争之道”,中编为“用兵之术”,下编为“将帅素质”。在每一编中,又分设若干专题。全书共有二十五个专题,对老子的军事思想作系统而详细的介绍。
上编战争之道
老子的军事思想与后世军事著作的一个十分显著的区别,就是后世的军事著作大多是就军事而论军事,故其重点多集中于如何用兵打仗上。老子的军事思想则不同,它首先对军事行为本身作了反思,明确提出了反对发动战争、反对逞强用兵的思想。虽然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老子亦赞同用兵,但同时又反复强调用兵必须适可而止,要见好就收,能不用兵,就尽量不要用兵。老子的这一对待战争的态度,与他以“道”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存在密切的关联。因为老子认为,人与万物均是由“道”创造的,故人生最重要的任务,便是学道修道,最终与“道”合一,因此,老子极其重视生命的价值。而战争则往往造成大量生命的死亡,故老子必然会反对战争。本编题为“战争之道”,主要介绍和论述老子对待战争的态度及原因,以及在迫不得已而用兵的情况下,应该如何正确地用兵。
一、老子对待战争的态度及原因
老子崇尚清静无为,提倡无思无欲。他认为人的生命(包括宇宙万物)是由“道”创造的,因此,人生最重要的任务、最值得去做的事情,便是学道修道,最终与“道”合一,“死而不亡”。如他在第六十二章中说:即使被立为天子,封为三公,享受前有大璧、后随驷马的隆重礼仪,都不如安坐着进修这个道。而修道需要安静,最怕别人打扰,因此他反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第八十章中明确主张人们之间应该“老死不相往来”。持有上述思想的这
么一个人,你去与他谈论战争,问他对战争是什么态度,答案当然是可想而知的:反对!坚决反对!
那么,老子是如何反对战争的,他反对战争又有哪些具体理由,这是需要我们详加分析的。
(一)旗帜鲜明地反对发动战争
在《老子》一书中,关于老子对待战争的态度,首先见于第三十一章,在该章中,老子明确指出,只要发动战争,便需使用兵器,而兵器(尤其是精良的兵器)是最不吉祥的一种东西,人人都讨厌它,一个有道的人,一个君子,或者说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素质的人,是不会主动去发起战争的。
也许是觉得说得还不够透彻,老子在第四十六章中进一步强调:战争,是天下无道,即政治黑暗的表现。当天下政治清明的时候,是不会有战争的,在那个时候,善于奔跑的马都在忙着给田地施肥;只有在天下政治黑暗的时候,才会战乱频仍。在那个时候,连怀孕的战马都无法在马厩中分娩,而只好无奈地把小马驹生在战火纷飞的郊外。
因此,老子认为,在一个理想的社会里,是不会有战争的;而且,不光没有战争,甚至连与战争有关的舟船兵器等,也都是没有的,这便是他在第八十章中所描述的:很小的国家,很少的人民。使人民有各种各样的器具而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移。虽然有船和车辆,却不去乘坐;虽然有武器装备,却不去陈列。在这段文字中,有两个关键之处:一是“重死”,即重视死亡,爱惜生命,不肯轻易去死,也可以理解为贪生怕死,如《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说:“重死”就是贪生,即过分眷恋生命的意思。一个重视死亡、贪生怕死的人,当然是最怕发生战争、最怕上战场的。因此,一个国家中,如果人人都贪生怕死,也就不可能去发动战争了。二是“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即虽然有武器装备,却不去陈列。为什么不去陈列呢?因为老子在第三十一章中明确说过:“夫佳兵者,不祥之器”,既然精良的兵器属于不吉祥的东西,那为什么要去陈列它呢?又有谁会把晦气的东西供奉起来,陈列在醒目的地方呢?因此,在一个“小国寡民”的社会里,一群“贪生怕死”的百姓,他们只拥有一些简陋至极的生活用品,心里又成天想着过清静无为的生活,战争又何从发生呢?
由以上的介绍可知,老子反对发动战争,集中体现在第三十一章、第四十六章、第八十章的三段文字中,从这三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特点,就是老子并没有明确说过反对发动战争之类的话,但是,我们却可以清楚地读出老子反对发动战争的意思,因为在上面的三段文字中,所谓“佳兵”(即精良的兵器)、“戎马”(即战马)、“甲兵”(即武器装备)等,它们在这里都是战争的代名词:既然精良的兵器是不吉祥的东西,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又会有谁愿意拿着它去打仗呢?既然怀孕的战马在郊外的战场上生小马驹是天下政治黑暗的表现,又会有谁希望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去支持发动战争呢?既然老子认为没有武器装备是一个理想社会的重要象征,这不就等于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老子是旗帜鲜明地反对发动战争的吗?!
老子通过称兵器是不吉祥的东西,来表达他反对发动战争的态度,这样的做法,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有的兵书甚至直接引用《老子》中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秦汉之际的《黄石公三略·下略》中即说:“夫兵者,不祥之器,天道恶之。”有的兵书或经典著作中则发展了老子的这一思想,进一步把兵器称为“凶器”,即容易引起祸端的不祥之器,如战国时期的《尉缭子·武议篇》中有“故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的说法。大致编纂于战国时期的《国语·越语下》中亦说:“兵者,凶器也;争者,事之末也。”诸葛亮的《便宜十六策·治军篇》中也有类似的表述:“故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
老子反对发动战争、认为兵器是不吉祥之器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后世的军事理论,也在实际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具体的影响。如据《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记载,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两国相争,吴王阖庐在与越王句践打仗时因受伤而去世,继位的吴王夫差发誓为父报仇,便日夜不停地练兵。越王句践对此深感忧虑,心想:与其恐惧不安地等待吴国前来进攻,不如我主动出击算了,于是便想抢在吴国没有发动攻击前进攻吴国。大臣范蠡得知后,急忙劝阻句践,说:此事万万不可。我听说兵器是引起祸端的不祥之器,战争是有背慈善仁爱的事情,与人相争是处理问题的下策。在暗中谋划有背慈善仁爱的事情,喜欢动用引起祸端的不祥之器,亲身尝试去做属于下策的事情,这是上帝所禁止的,这样去做一定会失败。范蠡说兵器属于“凶器”,并认为喜欢动用“凶器”,必会导致失败,其说法当与
《老子》存在直接的联系。然而句践却听不进去,他自负地对范蠡说:“吾已决之矣”,即我已经决定出兵了,此事没有商量的余地。那么结果如何呢?结果就是越军被吴军打败,句践只带着五千残兵败将逃到会稽山上,而会稽山则被吴国的大军团团包围。
句践至此才彻底醒悟:正是由于自己轻率地去动用兵器,发动战争,才使自己陷于濒临国亡身死的绝境。同时他也对范蠡的先见之明佩服之至,于是便虚心地向范蠡请教:当初由于没有听从你的劝告,才落到这般田地,接下来该怎么办呢?后来,正是按照范蠡的周密策划,句践卑辞厚礼,向吴王讨饶,才躲过一劫;之后又卧薪尝胆,发愤图强,
才最终打败吴国,大仇得报。
以上故事告诉我们,在国际关系中,因为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利益和考量,因此,国与国之间存在矛盾冲突,在所难免。关键是要采取理性的、合乎公道的方式去解决此矛盾冲突。对于句践而言,当他得知吴王夫差日夜练兵,准备复仇时,最好的办法,是一方面向吴国派出和平使节,对吴王阖庐之死表示慰问,希望两国友好相处;另一方面则是加强武备,使吴国轻易不敢发动战争。而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主动去进攻吴国,无疑是下下之策。
因此,作为一国的统治者,当他准备采取战争手段去解决与别国的矛盾冲突时,若能时时想到老子所说的“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不仅能挽救众多无辜的生命,也能使自己免于陷入众叛亲离、万劫不复的境地。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战国时期。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在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发生大决战,因赵国任用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将,赵军盲目地向秦军发动进攻,导致赵军大败,赵括被射杀,四十五万赵军被坑杀,赵国军力大损。到公元前251年,燕王派国相栗腹去与赵国结盟,用五百金给赵王祝酒。栗腹回来后,向燕王报告说:赵国
的壮年人大多在长平之战中战死,他们的遗孤还没有长大成人,现在攻打赵国,是最好的时机。燕王认为有理,便调集军队准备发动进攻。大夫将渠劝阻说:与别人开放边境,结盟交好,用五百金为别国的国君祝酒,使者一回来后就翻脸出兵攻打,这是不吉祥的事情,这样的军事行动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但是燕王根本听不进去,面对将渠的反复劝告,他甚至用脚猛踢将渠。那么结果怎么样呢?结果就是在赵军的反击下,燕军大败,燕王逃回国都,
赵军随后就包围了燕都。燕王无奈,只得向赵国求和。赵国人提出条件:只有将渠出来主持和议,赵国才会撤军。燕王派国相将渠主持和议,赵国人才解除了对燕国国都之围。
将渠劝燕王时说“使者报而反攻之,不祥”,虽然并未说“兵者,不祥之器”,但认为对赵国发动战争,是不吉祥之事,这与说“兵者,不祥之器”并无实质的区别,因此亦可以看作老子反战思想具体运用的典型例子。燕国与赵国接壤,两国之间有很长的边境线,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代,燕国与赵国很难和平相处,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对于燕国来说,当时真正的威胁来自秦国,而不是赵国,燕国只有与赵国等国并肩联手,才能抵御强秦的吞并。然而,燕王却想利用赵国长平大败后国力削弱的时机,去火中取栗。其实,当时的昌国君乐间已经明确告诫燕王:赵国虽然在长平大败,但是,赵国是四面都有强敌的国家(赵国除了与燕国接壤,还与秦国、魏国、齐国接壤),人民熟悉战争,因此攻打赵国不可能取胜。然而,燕王利令智昏,仍然盲目地发动进攻,导致燕国几近亡国。因此,“兵
者,不祥之器”,这不仅是圣人的教导,亦是历史的教训,后人必须牢牢铭记。
【深度透讲】
本节论述老子反对发动战争的思想,主要依据的是《老子》中的三段文字:一是第三十一章中的“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二是第四十六章中的“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三是第八十章中的“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关于这三段文字的确切含义及文字表述,需要我们深入分析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的含义及围绕“佳”字的文字表述之争关于“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的含义,值得我们注意的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一是认为这里的“佳”指美、好,“兵”,指兵器,因此,“佳兵”指的是精良的兵器,如锋利的刀剑之类;“不祥之器”,即不吉利的器具、凶器。故所谓“夫佳兵者,不祥之器”,指精良的兵器是不吉利的器具,如王安石《老子注》说:所谓“佳兵”,
是指坚固的盔甲、锋利的兵器。兵器,是一种凶器,所以称之为不吉祥的器物。蒋锡昌在《老子校诂》中说:“‘佳兵’,美利之兵器也,老子谓此美利之兵器为不祥者,因兵戈所至,无物不受其害也。”
二是认为这里的“佳”指喜爱、爱好,“兵”指军队或军事谋略,因此,“佳兵”指爱好运用军事谋略;“器”在这里指人。故所谓“夫佳兵者,不祥之器”,指的是爱好用兵或爱好运用军事谋略的人,是不祥之人。如陆希声的《道德真经传》说:喜欢军事谋略的人,不是具有吉利美好的才能与器识的人。林希逸的《道德真经口义》说:所谓“佳兵”,指的是喜爱用兵的人。把用兵看作好事,这是不吉祥的人。不吉祥的人去做不吉祥的事情,所以说是“不祥之器”。
那么哪一种解释更有道理呢?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解释虽然在道理上均能说通,但是相比之下,第一种解释要更为恰当些,因为既已称为“不祥之器”,而“器”是器物的意思(虽也可释为人,但不如释为器物意思更直接),则把前面的“兵”释为兵器,意思上要更显顺畅。
需要指出的是,关于这两句文字,不同的本子有不同的表述,如傅奕的《道德经古本篇》作“夫美兵者,不祥之器”,吴澄的《道德真经注》作“夫佳兵者不祥”,磻溪宫道德经幢作“夫隹(wéi)兵者,不祥之器”,等等。对于上述文字上的不同,学者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如劳健在《老子古本考》中认为,傅奕的《道德经古本篇》中,“佳兵”作“美兵”,是因为第三十一章中有“胜而不美”“而美之者”等涉及“美”的文字,从而产生了错误。这样的观点当然有很大的猜测的成分。卢文弨(chāo)的《抱经堂文集》中则认为,“不祥之器”中的“之器”二字系衍文,应该删除。
其中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王念孙的观点。王念孙的《读书杂志》中认为,这里的“佳”,当是“隹”字之误,“隹”即古“唯”字,意为“因为”,“夫唯兵者”,正好与后面“故有道者不处”中的“故”字相应,而且在《老子》一书中,也有诸多“夫唯……故”的句子,如“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之类。
王念孙的观点得到一些学者的支持,如奚侗的《老子集解》、朱谦之的《老子校释》、董平的《老子研读》均认为,“佳”是“隹”字之误,而“隹”是“唯”的意思。不过,也有一些学者明确反对王念孙的观点,如卢文弨在《抱经堂文集》中就明确指出,《老子》中确实有不少“夫唯……故”的句子,但均是承上文而言的,而第三十一章中的“夫佳兵者”则是一章的开头,并无上文可承,因此,这里的“佳”并非“隹”字之误,“佳”就是“喜欢”的意思。劳健的《老子古本考》、蒋锡昌的《老子校诂》亦支持卢文弨的观点。
笔者认为,卢文弨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夫唯”的“夫”是助词,用于句首,表发端,“唯”是“因为”的意思,因此,在《老子》一书中,凡用到“夫唯”一词,均是承上文而来。“夫佳兵者”是第三十一章开头的一句,若“夫佳兵者”为“夫唯兵者”,无疑是十分突兀的,《老子》原文不应如此。值得注意的是,郭店竹简本中无这两句,而马王堆帛书甲乙本中,该两句则均作“夫兵者,不祥之器也”,无“佳”字。因此,高明的《帛书老子校注》、刘笑敢的《老子古今》等认为,今本“佳兵”的“佳”字系衍文,当据帛书本予以删除。另外,一些当代学者如陈鼓应、沙少海、傅佩荣等在其《老子》注译著作中均直接把原文改成了“夫兵者”。
笔者认为,以帛书本为依据,删去“佳”字,作“夫兵者”,确实能使该句的意思变得简单明晰,但就目前情况而言,还是以作“夫佳兵者”为妥,理由如下。
一是历史上有代表性的《老子》本子,如河上公本、王弼本、景龙碑本等多作“夫佳兵者”(河上公本无句末的“者”字),郭店竹简本无该句,只有帛书甲乙本作“夫兵者”,若完全以帛书本为准,则显得证据过于单薄。且通行本为什么偏偏会多出一个“佳”字来,也需要有合理的解释。若无合理的解释即把“佳”字直接删除,无疑是不够慎重的。
二是据前所述,所谓“佳兵”,指精良的兵器,老子在此之所以要强调精良的兵器,而不是泛泛地说兵器,或是因为精良的兵器体现了制作者的好杀之心,或是因为兵器越精良,则杀人的威力越大,老子尤其厌恶之,故特别予以强调。当然,必须承认,这里用“佳兵”一词,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如下文作“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该如何理解这一区别?且兵器既是不吉利的东西,专门加“佳”字来强调,似并无很大的必要,关键是它还会
造成理解上的种种歧义,如王念孙认为“佳”为“隹”字之误,是因为作“佳兵”,在意思上显得很别扭。因此,对于“佳兵”的“佳”字,我们不妨姑且存疑,以待更为有力的证据,而不应简单地把它一删了之。
前 言
上编 战争之道
一、老子对待战争的态度及原因............................ 003
二、反对依靠兵力逞强于天下............................... 031
三、迫不得已而用兵时的原则............................... 059
中编 用兵之术
一、 然而善谋:战前谋划的重要性...................... 089
二、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战前保密的重要性 100
三、知人与自知:掌握敌我双方实力的重要性 119
四、不争而善胜:不战而屈人之兵......................... 130
五、贵柔:柔弱胜刚强......................................... 139
六、以退为进,后发制人...................................... 159
七、虚实莫测,隐于无形...................................... 175
八、以奇用兵,务求必胜...................................... 194
九、欲取先予,动之以利...................................... 215
下编 将帅素质
一、善为将者,不逞勇武...................................... 239
二、善战者,不怒................................................ 247
三、清静持重....................................................... 255
四、功成弗居....................................................... 274
五、不矜不伐....................................................... 290
六、宝持慈爱....................................................... 308
七、谦下待人....................................................... 330
八、不得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343
关于本书所引《老子》原文的说明
附 录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