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走出焦虑(给焦虑的现代人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出版88周年纪念版)
0.00     定价 ¥ 52.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4621815
  • 作      者:
    作者:(美)卡伦·霍妮|责编:程新蕾|译者:王万顺
  • 出 版 社 :
    中国画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7
收藏
编辑推荐

权威经典之作:心理学大师卡伦・霍妮成名代表作,标志精神分析文化决定论学派形成,出版88周年纪念版,历经时间考验的经典心理学著作。

颠覆传统理论:以专业硬核研究反对弗洛伊德,开创独特理论体系,深刻影响马斯洛等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极具价值。

直击当代痛点:为深陷焦虑漩涡的现代人量身定制破局指南,深度剖析现代社会焦虑根源,精准解决当代人心理困境。

引发强烈共鸣:千万读者读后产生强烈共情,直言“每句话都像在说自己”,实用性与感染力兼备。

焦虑时代解药:作为卡伦・霍妮成熟时期扛鼎之作,堪称焦虑时代的一剂解药,助读者在喧嚣时代重拾内心安宁。

不止于分析,更指向疗愈:跳出理论空谈,结合霍妮对神经症人格的临床观察,既有对焦虑机制的专业拆解,更隐含“如何与自己和解”的实用路径,在喧嚣中重建内心秩序。


展开
作者简介

卡伦·霍妮,医学博士,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20世纪重要的精神分析专家之一,社会心理学最早的倡导者之一,精神分析学说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卡伦·霍妮在《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展现了她惊人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是她成熟时期的代表作,此外著有《我们内心的冲突》《神经症与人的成长》《自我分析》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当内卷、孤独、不确定性成为时代慢性病,心理学大师卡伦・霍妮的《走出焦虑》,正是专治现代人心理困境的“权威诊疗手册”!她推翻弗洛伊德的本能决定论,用手术刀般精准的分析,揭露社会文化如何催生焦虑——职场竞争中的病态追求、亲密关系里的控制欲、对“完美自我”的强迫性苛责……千万读者惊呼“这就是我的日常!”

从“神经症人格”的根源解码,到具体症状的应对策略,霍妮不仅带你看懂焦虑,更教会你与内心的冲突和解。纪念版全新升级,经典理论焕发现代价值,成为此刻你走出内耗的钥匙。

在这个“人人有病”的时代,别让焦虑吞噬生活——翻开这本书,让霍妮成为你的 “心理专科医生”,在深度共鸣中找回内心的安宁与力量。


展开
精彩书评

人们为了抵抗焦虑获得安全感,经常采用的种方式便是追求爱,另一种则是追求权力、名望和财富。

——卡伦•霍妮


展开
精彩书摘

焦 虑

在对今天的神经症进行更加详尽的讨论之前,我得重新拾起我在第一章结尾留下的一个话题,澄清我所提到的焦虑的含义。这样做十分必要,就像我所说的,焦虑是神经症的驱动中枢,我们不得不时时刻刻面对它。

前面我曾使用这个术语作为恐惧的代名词,指出了两者的共同起源关系。实际上,两者都是对危险境况做出的情绪反应,都可能伴随着生理感觉,比如颤抖、排汗、心跳剧烈等。这些生理变化可能非常强烈,以致产生突然的、强烈的恐惧,甚至可能会导致死亡。尽管如此,焦虑与恐惧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同之处。

如果一位母亲只是因为她的孩子长了一个疱疹,或者得了轻微的感冒,就害怕孩子会死亡,我们说这是焦虑;但是如果她因为孩子患上了严重疾病而感到害怕,我们则将这种反应称为恐惧。如果一个人每当站在高处时就感到害怕,或者当他不得不与人讨论一个非常熟悉的话题时而感到害怕,我们称他的反应是焦虑;如果一个人害怕是因为他在高高的山上迷失了路途,此时正值狂风暴雨、雷电交加,那么我们把这种害怕叫作恐惧。至此,我们应该能够做出一个简单而且确切的区分:恐惧是一个人对不得不面对的危险做出的相应程度的反应,焦虑则是面对危险做出的与危险程度不相称的反应,甚至是对想象出来的危险的一种反应。

可是这种区分存在缺陷,即判断一种反应是否恰当,必须取决于特定文化中的一般常识。但是,即使这一常识表明了某种倾向没有产生的根据,一个神经症患者也会毫不费力地为他的行为找到合理的依据。事实上,如果你告诉病人说,他害怕受到性情狂躁的疯子的攻击是一种神经症焦虑,你可能会陷入无休无止的争论当中。他会指出,他的恐惧是有现实依据的,并且会举出这种情况的实际例子。如果有谁认为原始土著的某些恐惧反应与实际危险不相称,原始土著同样会坚持己见。例如,在一个有着不能猎食某种动物禁忌的原始部落里,如果一个土著不慎偶然吃了禁忌食用的动物的肉,一定会惊恐得要死。作为一个局外的观察者,你可能会说这是一种不恰当的反应,实际上是毫无根据的迷信。但是如果知道这个部落里有禁食这种动物的信仰,你就会明白,这种情况对那个人来说意味着一种绝对的危险,这种危险可能是狩猎或者打渔的场所会遭到破坏,或者是为整个部落招致灾病。

然而,我们在原始土著身上发现的焦虑,跟在我们文化中被视为神经症患者身上的焦虑相比,是不同的。不像土著,神经症患者焦虑的内容并不涉及人们普遍奉行的信念。不管哪种情况,一旦理解了焦虑的含义,反应不恰当的印象就会被打消。例如,有这样一些人,对于死亡他们有着无法驱散的焦虑;另一方面,正是由于他们遭受的这种痛苦,使他们对于死亡又怀有一种隐隐的渴望。他们对于死亡的种种恐惧,再加上对于死亡的胡思乱想,就会产生一种死亡迫在眉睫的强烈恐惧。如果了解了所有这些产生恐惧的因素,我们就不能不把他们对死亡的恐惧称得上是恰当的反应。另外一个简化的例子是,当人们发现自己靠近一座悬崖,或者站在高楼上的窗户旁,或者站在高高的桥上时,会感到恐惧。这里也一样,从表面来看,恐惧反应好像是不成比例的。但是这种处境可能会让人产生这样一种倾向,或者唤起心中的矛盾冲突:一边是生存的愿望,另一边是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想要从高处一跃而下的念头。正是这种冲突,可能会导致焦虑。

所有这些考量表明,对它们的定义需要做出改变。恐惧和焦虑都是对危险的恰当反应;但在恐惧的情况下,危险是显而易见的、客观的,而在焦虑的情况下,危险是深藏不露的、主观的。也就是说,焦虑的强度与这个人所处的环境对他的意义是成正比的,至于焦虑的原因却是一无所知。

区分恐惧和焦虑的实际意义在于告诉我们,采用劝说的方法试图说服一个神经症患者走出焦虑,是徒劳无功的。他的焦虑并不关涉现实生活中实际面临的处境,而是他自己内心感受到的处境。因而,对其进行治疗的任务只能是寻找对神经症患者具有意义的某些处境。

弄清了我们所说的焦虑的含义之后,我们还得了解它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在我们的文化中,一般很少有人能意识到焦虑在他生活中具有的重要性。通常他只是记得在童年时代曾经有一些焦虑,他做过一个或者好几个有关焦虑的梦,或者在日常生活之外的情境,比如在与一个有权势的人物进行重要的会谈之前,或者考试之前,他会变得异常焦虑不安。

关于这一点,我们从神经症患者那里采集到的信息并非绝对一致。有些神经症患者充分意识到自己被焦虑所困扰,它们的临床表现形式千变万化:它可能以焦虑症发作的方式表现为扩散性焦虑;它可能与一定的情境或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例如置身高处、街道,或者公开场合;它可能包含一些明确内容,比如担心精神失常,得癌症,吞下了异物。另外一些人感到他们偶尔会产生焦虑,不管他们是否清楚引发焦虑的条件,只是他们并不认为这些条件有多么重要。最后,还有一些神经症患者,他们只知道自己有抑郁、不自信、性生活紊乱等情况,但他们完全意识不到是否曾经有过焦虑。可是,进一步的调查往往表明,他们最初的陈述是不确切的。在对这些人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总能发现,在焦虑并不明显的表面之下,他们隐藏的焦虑与前面那些人的焦虑恰恰一样多,而不是更少。精神分析让这些神经症患者意识到他们以前存在的焦虑,他们可能会回想起那些令他们坐卧不安的焦虑的梦或者处境。尽管这样,能够得到他们承认的焦虑,通常不会超过正常水平。这也就是说,我们可能患有焦虑症,自己却意识不到。

这样说恐怕还没有揭示出这一问题的全部意义。它只是一个具有相当综合性的问题的一部分。我们有着关爱、愤怒和猜疑,它们是如此短暂易逝,以至于几乎没有侵入我们的意识就飞快地一闪而过,很快被忘记。这些感觉可能真的是互不相干、转瞬即逝,但是在它们的背后也可能隐藏着一股巨大的驱动力量。对于一种感觉的觉察程度并不能说明这种感觉的强度或者重要性是怎样的。对焦虑而言,这不仅意味着我们可能存在焦虑而毫不知情,而且在我们意识不到的情况下,焦虑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事实上,我们似乎都在竭尽所能地摆脱焦虑或者避免感受到焦虑。这样做有很多理由,最常见的理由是,强烈的焦虑是最折磨人的。那些经历过强烈焦虑折磨的病人会告诉你,他们宁愿去死也不想再次经历这样的折磨。另外,对个人来说,焦虑影响中包含的某些因素可能格外让人难以忍受。其中一种因素就是无助。当一个人面对巨大的危险时,可以很积极、很勇敢地去面对。然而在焦虑的状态下,事实上一个人确实会感觉到无能为力。承认被逼无奈,对于那些将追逐权利、地位,试图掌控任何局面作为最高理想的人来说,尤其难以容忍。这种与理想明显相反的反应刻骨铭心,挥之不去,令他们痛恨不已,好像它证实了自己的软弱或者怯懦。

焦虑影响中的另外一个因素是显而易见的非理性。对有些人来说,允许任何非理性因素支配自己是特别难以忍受的。这些人隐隐地感到有被自己身上非理性的对立力量吞没的危险,他们会主动地把自己训练成严格的理性支配者,不会容忍任何非理性的东西。除了包含着各种个人动机之外,后一种反应还涉及文化因素,因为我们的文化非常注重理性思维和理智行为,而把非理性的,或者看起来像是非理性的东西视为低级的。

在一定程度上与此相关联的是焦虑中的最后一个因素:正是通过非理性,焦虑发出了一个含蓄的警报——我们身上有什么东西异常了。因此,这确实是一种警报,它要求我们检视自己。不是说我们有意识地把它当成一种警报,而是说不管我们选择正视它还是不正视它,它都潜伏存在。

没有谁会喜欢这种警报,可以这么说,我们反感的毋宁说是认识到我们必须要改变自己的一些态度。然而,一个人越是绝望地感到自己深陷恐惧与防御机制交织的错综复杂的罗网之中,他就越是坚持他的错觉,认为自己在所有事情上都是正确和完美的,于是他就越是本能地拒绝任何关于自己身上出了问题并需要改变的提示,即使只是以间接的或者含蓄的方式暗示。


展开
目录

序 言

第 一 章 神经症的文化意蕴和心理学内涵

第 二 章 探讨“我们这个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的原因

第 三 章 焦 虑

第 四 章 焦虑与敌意

第 五 章 神经症的基本结构

第 六 章 对爱的神经症需求

第 七 章 对爱的神经症需求的特征

第 八 章 对冷落的敏感和获得爱的方式

第 九 章 性欲在爱的神经症需求中的作用

第 十 章 追求权力、名望和财富

第十一章 神经症竞争

第十二章 畏避竞争

第十三章 神经症负罪感

第十四章 神经症受苦的意义——受虐倾向问题

第十五章 文化与神经症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