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王大歌》流传在江华瑶族自治县及其他瑶族居住地区,是瑶族人民伴随着世世代代祭祀盘王的礼仪活动而产生并不断发展的古歌史曲,始作于原始社会,雏形于晋代,形成于唐宋时期。清乾隆年间发现了最早的《盘王大歌》手抄本,有十二段词、二十四段词和三十六段词三种,每一段都有3000多行,总数共达万行之多,篇幅浩长,内容丰富,涉及创业、迁徙、耕山、狩猎、爱情、婚姻、风俗、宗教等方面。唱一部《盘王大歌》,须七天七夜方能唱完。
《盘王大歌》是一部瑶族诗歌总集,它的诗歌多为古体诗,且多体并用;句式长短不一,形式多样,以七言为主;歌不离情,歌情并茂;歌曲并存,歌有歌名,曲有曲牌。它采用独特的比兴手法塑造艺术形象,用世代锤炼的民族语言描述历史与人物,用传统的民族唱腔进行歌唱,深受瑶族人民喜爱,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
第一节 流传地区
《盘王大歌》是瑶族重要的文化遗产,为研究瑶族文化艺术提供了重要依据,为瑶族民间歌谣的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原型;它是瑶族讲“根底”(传统)的重要内容,对振奋民族精神和增强民族凝聚力作用巨大,为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瑶族千百年来传承的《盘王大歌》内容非常广泛,它的社会功能也是多方面的:既是庄严的民族祀典的仪式歌,又是瑶族漫长历史(多为片段)的史歌;既是讴歌生产的劳动歌,也是表现男女愉悦的情歌,还是逗乐的滑稽歌、游戏歌。可以说,《盘王大歌》是瑶歌的“集大成”,或者说瑶族的“民族知识总汇”,充分体现出其史诗古歌的突出特点。作为瑶族的创世歌、瑶族人民的史歌、瑶族民间文学的活化石——《盘王大歌》,受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影响,生存环境逐渐恶化,传承后继乏人,文化表现形式处于濒危边缘,保护的形势十分严峻。
《盘王大歌》主要流传在江华及邻近县瑶族居住地区。江华瑶族自治县地处南岭北麓、潇水上游、湖南省的最南端,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广东省接壤,地处东经111°25'45"-112°10'5",北纬24°38'23"——25°15'45"之间。东北接蓝山县,北枕道县、宁远县,西抵江永县,东南邻广东省连州市、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贺州市八步区、钟山县、富川瑶族自治县。南北纵长77.92千米,东西横跨72.5千米,总面积3248.72平方千米,占湖南省总面积的1.59%。其区位优势独特,被称为南岭的中心,潇水的源头,是内陆通往广东、广西的重要通道。
江华于元鼎六年(前111)置县,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1955年11月25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成立江华瑶族自治县。现辖16个乡镇,1个国有林业采育场,总人口数54万,其中瑶族人口占比70%,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瑶族居住最集中的瑶族自治县,被称为“神州瑶都”“中国瑶族第一县”。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水能资源充沛,农产品资源富庶,矿产资源品高量大,旅游资源引人人胜。自然风光绮丽醉人、民风民俗古朴淳厚、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江华是全国著名的杉木之乡,是南岭地区有名的小水电之乡、有色金属矿之乡、文化艺术之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