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戳脚概述
戳脚又叫“九转连环鸳鸯脚”。“九”指戳脚拳套路分为九趟,一个套路为一趟,每趟可以单独演练,也可以连起来相互穿插演练。“转”是每趟起势的“转趾式”,此式是戳脚经典动作衍生出各种复杂的动作。比如,贯穿在套路当中的“转趾步”就是一种静中寓动的步型与步法。“连环”是各招各式有序衔接,衔接顺畅的套路步步带腿,一步一腿,连环相扣。“鸳鸯脚”是阴阳相济之意,动作有左有右,左发右随,成双配对,如鸳鸯形影相随。戳脚技法,注重象形取意,讲求左右开弓,多点击打,其套路多以左发右随式组合习练为主。拳谚云:“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戳脚很好地诠释了这种说法,戳脚因强调腿法的运用,有“脚踢七分,手打三分”之说,追求“拳打六路,脚踢八方”,形成了“手为先锋,脚为主帅”的技击理念,具有很强的技击性,如拳谚所云:“手去脚不动,打人不能胜;脚踢手不出,打人必负输。”在实战时,手脚配合运用,被誉为“戳脚三只手”。
戳脚起源和发展多在北方,逐步成为北方人钟爱的拳种之一。戳脚简洁的技 法、遒劲的拳势折射出了北方人的豪迈性格。从拳种的技术结构和风格特点来看, 创拳理念与练拳规范都十分讲究阴阳相济、内外相合、神形兼修,蕴含着和合相生的传统文化底蕴,无愧为中国武术中杰出的代表性拳种。
戳脚因历史悠久,技法独特,而成为武林中的翘楚,有“山东查,直隶戳”之称。又因其最初主要在北方一带广为流传,更冠有“北腿之杰”的美誉,与擅长手法的南方拳种相呼应,始终雄踞“南拳北腿”的地位。
说起戳脚,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水浒传》中“武松醉打蒋门神”的精彩片段:“……说时迟,那时快。武松先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影,忽地转身便走。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武松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了,便蹲下去。武松一踅,踅将过来,那只右脚早踢起,直飞在蒋门神额角上,踢着正中。望后便倒。武松追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这醋钵儿大小拳头,望蒋门神脸上便打……”这就是武术所用的“玉环步”“鸳鸯腿”。这种技法在作者撰写小说之前就已经广泛流行于民间,否则这类技法难以成为写作的素材。当然,也可能是戳脚的技法命名借用了名著中家喻户晓的故事,将武松所使用的动作名称作为戳脚技法的名称。无论如何,都可以从中看出,戳脚有着一定的历史积淀,在中国传统武术大家庭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传统武术特色鲜明的拳种。
第一节 戳脚的历史源流
戳脚的起源缺少详细的史料记载,多为民间传说。在这种情况下,关于戳脚的缘起考证存在相当大的难度。据现有的资料分析,戳脚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据传,戳脚由宋代道士邓良所创,当时称为“九转连环鸳鸯脚”。后传于周侗,周侗再传于卢俊义、林冲、武松、鲁智深、岳飞等人。比如,人们常认为戳脚、翻子拳中的岳氏散手就是岳飞所创流传至今。文学源自生活,高于生活,文学中的素材大多在生活中有现实基础。小说《水浒传》中有关武术技法的描述与戳脚、翻子拳的技法非常相似。第三回,“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要来揪鲁达,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当街上。”第十七回花和尚单打二龙山,“鲁智深道:‘叵耐那撮鸟,连输与洒家两遍,那厮小肚上被俺一脚点翻了,却待再要打那厮一顿,结果了他性命,被他那里人多,救了上山去,闭了这鸟关。由你自在下面骂,只是不肯下来厮杀。’”描写有鲁智深以脚“点翻”邓龙的情节。“点”是戳脚腿法中较独特的技法,泛指以足尖攻击对方,这就是戳脚上下相随的“点脚”腿法。《水浒传》第二十九回,“却先飞起左脚,踢中了,便转过身来,再飞起右脚。这一扑,有名唤做‘玉环步,鸳鸯脚’,此乃武松生平之绝学。”武松醉打蒋门神用的是“玉环步,鸳鸯脚”腿法。这些例子表明戳脚中的技法在宋代已存在,所以小说中才会有这么多相关的记载。民间流传于世的“武松拳谱”整理记录了与武松有关的套路,最为出彩的一套是“鸳鸯脚”,这个套路主要表现了武松醉打蒋门神的鸳鸯脚拳法,拳谱中艺术化地描绘了武松“鸳鸯脚”的技法。无独有偶,鸳鸯脚是戳脚的一个动作名称,这个动作形似鸳鸯,“前探掌”似鸳鸯头的羽冠,“后撩脚”像鸳鸯上翅的尾巴,因此称之为鸳鸯脚。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