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法内》是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孟勤国近年与法学研究相关的学术随笔合集,全书共分“法学沉浮”“法制论衡”“法务纵横”三部分,分别对应法学文化、法理论说、法律案例的内容,主要涉及公司法、企业改革、物权法和土地产权等民商法领域重点议题。该书兼具论文的严谨性和讲义的通俗性,集学术性和可读性于一体,反映了一代法学研究者的现实关怀与学术思考,富有借鉴与启迪意义。
《如何成为著名的法学教授》
经常和学生笑谈法学硕士、博士前程,我的态度毫不含糊。
第一选择当然是从政。当了官就有话语权,可以坐学术会议主
席台,谈几点谦称为个人意见的指示,台下昔日的老师和同窗隆重
地仰望着你,为你成为专家型官员而自豪。学问跟着级别长,只要
长到厅级以上,你就有学问,而且你的手下通常会感觉你的学问盖
过了史尚宽先生。
第二选挣钱,当大律师,银子多到懒得数,拿点出来设个研究
基金或课题,你昔日的老师和同窗会按时拿出你要求的成果,在成
果扉页上鸣谢你这位学者型大律师。学术跟着银子走,只要捐出一
个亿,想要哪个法学院姓你的姓,随你挑。
没能耐从政或挣钱,只能选择第三——去大学教书。混20年,
当个名义上与副厅平起平坐、实际上常挨教务处小科长修理的教授
不成问题。但这有点窝囊,不如费点劲,争取当个看起来真有点副
厅以上模样,活得滋润、活得牛气的著名教授。
人人都有成佛的慧根,当著名教授一靠努力、二靠方法。在确
定了努力的方向以后,方法就是决定的因素,如果你定下著名教授
的远大志向,应该熟悉以下三招。
第一招:搏命著书,绝不立说。
讲师、副教授、教授,一路晋升,全靠科研。“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的哲学观点发展为“数量就是质量”,因而什么事都以总量论英雄。没有一大堆的书和文章,一般评不上教授;没有一麻袋以上的书和文章,绝对不可能是著名教授。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出尽可能多的书和文章,就能尽快当上教授;当上了教授,就可以招脑瓜子灵活的研究生,抓他们来编更多的书和文章,形成良性循环。
快出、多出成果,除了需要一台编辑功能强大的电脑以外,还得知道两个秘诀。一是在没出名时舍得支付版面费、书号费,付了费就能变成铅字。职称文件规定:没变成铅字一律不算成果。一篇文章一千,十篇也就是一万,如果职称上一个档次,也就是花费一年不到的新增工资和津贴,第二年开始就净赚,这个账一定要会算。二是坚持人云亦云,不想标新立异的事儿。古人著书是为了立言,今人著书是为了谋生,时代不同了。法学圈内聪明人不少,但没什么天才,天才只选有诺贝尔奖的专业。不是天才就难以文思泉涌,弄出一麻袋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在被翻掘了无数遍的法学田野上,刨出独特的学术见解本不容易,再要自圆其说,很耗费光阴。你若想学古人将著书和立说连在一起,那这辈子也就是一个资深讲师。再说,你说的与主流不同,著名的同行会很生气,会说你错、不懂、没水平,在评审时给一个“不合格”,后果很严重。
还有,你的书和文章多引用些在世同行最好是著名同行的书和文章,容易形成良好的学术人脉。著名的同行一高兴,说不准给你的成果赐一篇悼词般的序,你拿去申报中青年法学家就很有底气。实在忍不住想说点不同意见,也一定要注明是“浅见”或“抛砖引玉”。没人在乎你说了什么,只在乎你说了没有,只要法律书店到处是你主编的什么新论、什么论丛、什么大全,你不想著名都不行。
第二招:糊涂上课,煽情演讲。
郑板桥有一至理名言:难得糊涂。这四个字体现了东方哲学的最高境界。给本科生上课,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讲得那么清楚,学生给打70分就算对得起你,简单意味着没有神秘,没有神秘哪有崇拜可言?在课堂上,不将简单问题复杂到学生找不到北,不足以显示学问的博大精深。试着讲讲主观说、客观说、折中说,背诵几段拉伦茨至少是谢在全的论述,再穿插几段德国民法典立法花絮,看哪个学生的眼神不迷茫、不崇敬?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会到处显摆听过有学问的课,慢慢地,你就声名远播。将本科生当成研究生上课、将研究生当成本科生上课,这样换位,本科生崇拜你学富五车,研究生崇拜你记忆过人——他们忘光了的基础知识你居然一清二楚。
如果有哪个论坛或沙龙请你当嘉宾,一定要去,不讲条件——成了著名教授后才可以与邀请方讨论出场费问题。嘉宾通常要作或长或短的演讲。每一次演讲都是提升知名度的机会,绝不能浪费在平淡无奇之中。小小骂一下现行体制或某一当局以显示你的独立和勇气,大大翻一下“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可进”之类的典故或传说以显示你的博学和信仰,狠狠批一下对著名同行大不敬的持不同“学”见者以显示你的忠诚和能力,能使你的演讲跌宕起伏,扇起一片赞叹之声。声情并茂更好,没这个能力,要敢于牵强附会、指鹿为马、断章取义,哪怕是无中生有,只要你以一种断然的口气说“孟勤国主张农民有种地的义务”之类的,听众自然也深信不疑。人气是著名法学教授的魂魄,一定不能散了,要想方设法以不能流芳百世就遗臭万年的心态积聚和保持人气。
上篇:法学沉浮
法学的风光与自大
如何成为著名的法学教授
学术论著的风骨
学术争论应是蓝天净土
反抄袭检测软件的价值与命运
学术,应是沉甸甸的
学者,应是坦荡荡的
学界,应该是亮堂堂的
我心目中的马俊驹老师
编一本真正的法学本科教材
让这份答卷伴随你的法律生涯
法学本科生如何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法学本科生应当大量研读法院裁判文书
郑成思先生与中国物权法
天堂今日迎满神、世间从此无余延
沈祖伦老省长,请带上我的深沉感恩
您的平凡凝聚着尘世的精华
——致远去的恩师余能斌先生
江平先生 请允许我永远叫您老师
中篇:法制论衡
专家不能代替人民立法
论中国民法学研究的方向
关于吸收和借鉴西方民法学问题
常识与事实的距离有多远
质疑帝王条款
中美诚信之比较
点燃中国物权法学的希望
关于物权法制定的几个问题
愤然不能代替读书━━答秦海生“研究生”
论“一物” 1
关于国有企业占有权的若干认识
国有企业法人所有权不可行
逻辑确实很重要
有思想无行动——评物权法草案的用益物权
东施效颦——评物权法草案的担保物权
拾金不昧:有偿?无偿?
人格权独立成编是中国民法典的不二选择
环境权应在民法典中独立成编
树立和维护中国《民法典》的权威
立法应填补明码标价的制度漏洞
下篇:法务纵横
坚守公正
合理调节法院受案范围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错案追究
控制法官私利是司法改革的核心问题
法官自由心证的底线
司法改革必须约束法官自由裁量权
判决是法官良知与能力的镜子
司法改革应直面常识挑战
关于住宅土地使用权续期问题的三点认识
如何判别小区公共设施的产权归属
有关旅游法司法解释的三点建议
信用卡利率该管管了
论国有企业改革的三大失误
关于国企领导班子建设的八点认识
为什么需要强势“国资委”
国民如何分享国企创造的财富
严防海外投资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漏斗
国有经济在重要行业的控制地位不等于垄断
法律规则的确定性及其局限
重要的是发现和填补漏洞
关于“孟勤国教授骂法官事件”的第一次供述
所有的概念都离不开特定的语境
理性不能永远淹没在舆论泡沫之中
罚单背面的重要提示
中国股市的症结在于没有规矩
必须严厉查处光大证券8.16证券犯罪行为
关于抢救中国股市的8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