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政治家张謇与南通精神
(2018年11月13日笔者在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演讲,文章发表于2019年《同舟共济》第五期,收录于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出版的《文化讲坛录》)
我要讲的题目是《政治家张謇和南通精神》。为什么定这个题目?有三点考虑:第一,既然是文化讲座,就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符合文化的主题。我觉得这个文化品位高的话题值得讲一讲。第二,张謇这个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张謇不仅是南通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而且在江苏乃至全国都有着重大的影响。第三,张謇这个话题我比较熟悉。我在南通工作了十几年,张謇的影子和影响无所不在、无时不在,从我第一天到南通至最后一天离开南通,经常会有意无意地、自觉不自觉地对张謇给予一些关注和探究。
现在,研究张謇的文章很多,怎么才能在原有张謇研究的基础上有点新意和突破呢?有两点考虑:一是张謇本身的主体身份和定性到底是什么?一般人都认为他是企业家、教育家,因为他办了很多企业和学校。但我认为,他主体上、本质上是政治家,这是容易被人忽视的一个方面。二是张謇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我们知道,张謇留下了很多东西,包括工厂、学校、养老院、公路、港口,甚至留下了一座城市。这些东西都是有形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也容易被大家所关注和记住。而张謇留下的精神文化遗产却被人们忽视了,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不广为人了解。所以,今天我们要探讨张謇留下的精神文化遗产有哪些?这些精神文化遗产延续到当代,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又该如何去继承和发扬光大?我将分两个部分来讲述张謇的政治作为和精神遗产。
第一部分:为什么说张謇是政治家?
张謇之所以是一名政治家,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理由。
(一)张謇的“状元”身份就是一个政治身份
过去,我们认为状元是文人,是儒生。实际在中国古代,从隋唐开始的科举考试,主要目的就是选拔培养各级官员,也就是选拔培养政治人物。“状元”作为最高级的“士”,实际上是最有发展潜力的政治人物。他是由最高统治者皇帝面试钦定的。特别到了明清以后,又在进士和状元之外,设了一个翰林院,是为了进一步培养高层领导干部。考中进士以后,一般的还要通过老进士、老翰林进行辅导,然后经过见习、考核合格了再送进翰林院。状元可以直接进翰林院。翰林院相当于高级官员培训班。明代就有种说法:“非翰林不得入阁。”我们经常说“状元宰相”,因为大部分的宰相或高级官员都是从状元和进士中产生的。张謇中了状元以后,清廷给了他一个翰林院修撰的官衔。简单地说,就是皇帝的宫廷秘书,记录宫廷发生的事情,帮助朝廷起草一些文稿,甚至给皇帝和太子讲学,等等。这虽然没有实权,但是可以借助这个平台,眼观全局,学习朝廷的政治运作,了解政治的态势。同时,还可以直接参政议政,发表看法。举个例子,1894年甲午战争那年,当时的政局复杂,所谓的主战派和主和派争斗得很厉害。张謇刚考上状元,很快就向朝廷上奏批评李鸿章,认为李鸿章“主和”的主张耽误了国家的战备、影响了与日本人的战争,应该受到弹劾。这篇奏章当时震动朝野。满朝文武那么多有资历的、有威望的、有实权的官员都没有这个举动,而他刚刚中了状元,当了翰林,就开始崭露锋芒,拥有这样的政治眼光和政治担当,是非常了不起的。
P1-2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