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钠离子电池(材料表征与技术上卷)/智能电动车辆储能技术与应用系列
0.00     定价 ¥ 159.9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11773207
  • 作      者:
    编者:(罗)玛拉-马格达莱纳·蒂廷斯//(德)菲利普·阿德尔海姆//胡勇胜|责编:何士娟//徐霆|译者:谢飞
  • 出 版 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5
收藏
编辑推荐
1.本书旨在提供钠离子电池材料发展的新进展,分为上、下两卷,系统全面阐述了钠离子电池材料、表征与技术,提供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方位指南,助力钠离子电池基础研究与产业化进程,推动储能技术创新发展。
2.本书覆盖了钠离子电池的材料、表征、应用、安全、商业化等相关内容,由来自不同国家的专家们执笔,内容系统,学术前沿。
(1)材料体系全面覆盖。聚焦钠离子电池核心材料,涵盖石墨、硬碳、合金负极,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化合物、普鲁士蓝正极,以及电解液、固体电解质等关键组分。通过对比分析锂/钠体系差异,揭示材料设计的科学本质,为突破钠电性能瓶颈提供理论支撑。
(2)前沿表征与理论深度结合。独创性整合X射线/中子散射、核磁共振、对分布函数(PDF)等先进表征技术,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与分子动力学模拟,从原子尺度解析钠离子存储机制、界面演化及失效行为。书中详述原位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为科研人员提供“从现象到机理”的全流程研究范式。
(3)产学研融合导向。不仅涵盖实验室级材料探索,更延伸至失效机制、安全性评估、环境适应性及拓展应用场景(如高功率器件、海水电池)。通过剖析中科海钠等企业示范案例,架起基础研究与工程落地的桥梁,助力读者把握技术商业化脉络。
3.本书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可快速定位领域研究空白,启发创新方向;可以帮助工程技术人员熟悉工艺开发与性能提升;可以帮助高校师生深化知识理解;可以帮助政策制定与投资者厘清技术经济性,规避投资风险。
展开
作者简介
Maria-Magdalena Titirici: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可持续能源材料首席,英国皇家工程院新兴可持续发展技术首席。
Philipp Adelhelm: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物理化学领域教授,同时在德国材料与能源洪堡中心领导原位电池分析课题组。
胡勇: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清洁能源实验室主任、中科海钠创始人。
展开
内容介绍
随着锂资源不足的问题日渐凸显,发展不受资源束缚的钠离子电池逐渐成为新能源行业的焦点之一。本书分为上、下两卷,对钠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石墨、硬碳、合金负极)、正极材料(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化合物、普鲁士蓝)、电解液(碳酸酯电解液、醚基电解液、离子液体)、固体电解质(聚合物电解质、氧化物电解质)、电池界面、表征手段、理论计算、失效机制、安全性、固态电池、环境适应性及生命周期评估、产业化应用等进行了系统概述,同时对高功率器件、海水电池等技术进行了介绍。书中对各类关键材料及涉及的基础科学问题、技术、理论等研究现状和产业应用发展等进行了全面讨论,为研究人员提供了钠离子电池从材料、理论,到技术与应用的全方位资料,希望能对钠离子电池的研究发展和产业化略尽绵薄之力。
本书适用于从事二次电池、新能源储能行业的有关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作为高校新能源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展开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 钠离子电池石墨负极 // 1
1.1 概述 // 1
1.2 石墨与石墨嵌入化合物(GIC) // 1
1.3 石墨作为锂/钠离子负极材料 // 3
1.3.1 石墨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富锂二元GIC) // 3
1.3.2 在钠离子电池中使用石墨的问题(缺乏富钠二元GIC) // 4
1.3.3 在钠离子电池中使用石墨的解决策略(利用富钠的三元GIC) // 4
1.4 石墨在钠离子电池中应用的最新进展 // 6
1.4.1 循环过程中晶格和电极膨胀 // 6
1.4.2 电解质影响 // 8
1.4.3 温度影响 // 9
1.4.4 理化性质 // 10
1.4.5 SEI // 12
1.4.6 增加容量 // 13
1.5 展望 // 14
参考文献 // 14
第2章 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 // 20
2.1 概述 // 20
2.2 硬碳结构特征 // 22
2.3 硬碳材料表征 // 22
2.3.1 碳层间距及无序度 // 23
2.3.2 缺陷表征 // 25
2.3.3 孔结构表征 // 27
2.3.4 表面成分及电极-电解液界面表征 // 28
2.3.5 其他原位/非原位表征技术应用 // 29
2.4 硬碳储钠机理 // 31
2.5 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分类 // 33
2.5.1 生物质衍生硬碳 // 33
2.5.2 杂原子掺杂硬碳 // 35
2.5.3 其他硬碳材料 // 39
2.5.4 软硬碳复合材料 // 40
2.6 总结与展望 // 41
附录 常用缩写词 // 42
参考文献 // 42
第3章 钠离子电池合金型负极 // 48
3.1 概述 // 48
3.2 合金型负极材料面临的主要挑战 // 48
3.2.1 体积膨胀 // 48
3.2.2 不稳定的SEI膜 // 49
3.2.3 电压滞后 // 49
3.2.4 电化学反应机理 // 50
3.3 高性能合金型负极的实现策略 // 50
3.3.1 纳米结构 // 50
3.3.2 形貌和电极结构调控 // 51
3.3.3 结构工程 // 51
3.3.4 表面工程 // 52
3.3.5 复合材料设计 // 52
3.4 合金负极改性 // 53
3.4.1 磷(P) // 53
3.4.2 硅(Si) // 56
3.4.3 锡(Sn) // 56
3.4.4 锗(Ge) // 58
3.4.5 锑(Sb) // 59
3.4.6 铋(Bi) // 61
3.4.7 金属间化合物 // 63
3.5 总结 // 64
参考文献 // 65
第4章 钠基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 // 73
4.1 结构类型 // 74
4.2 高电压镍基层状氧化物 // 76
4.2.1 概述 // 76
4.2.2 一元Ni基层状氧化物 // 76
4.2.3 二元Ni/Fe基层状氧化物 // 77
4.2.4 二元Ni/Mn基层状氧化物 // 77
4.2.5 结论与展望 // 81
4.3 低成本Mn及Fe基层状氧化物 // 81
4.3.1 概述 // 81
4.3.2 一元Mn和Fe基层状氧化物 // 82
4.3.3 二元Mn/Fe基层状氧化物 // 83
4.3.4 掺杂的二元Mn/Fe基层状氧化物 // 85
4.3.5 结论与展望 // 87
4.4 阴离子参与氧化还原的层状正极材料 // 87
4.4.1 概述 // 87
4.4.2 增强氧的氧化还原活性及其可逆性的方法 // 88
4.4.3 结论与展望 // 92
4.5 总结与未来发展趋势 // 92
参考文献 // 92
第5章 钠离子电池聚阴离子类磷酸盐正极材料 // 102
5.1 引言 // 102
5.2 磷酸盐类电极材料 // 104
5.2.1 过渡金属磷酸钠(PO43−) // 104
5.2.2 过渡金属偏磷酸钠(PO43−)3 // 106
5.2.3 过渡金属焦磷酸钠(P2O74−) // 108
5.2.4 过渡金属氧磷酸钠(OPO4) // 110
5.2.5 过渡金属氟磷酸钠 // 112
5.2.6 氟化氧磷酸钒钠Na3V2(PO4)2F3−xOx(0≤x≤2) // 113
5.2.7 过渡金属亚硝酸钠Na2MⅡ2(PO3)3N和Na3MⅢ(PO3)3N // 116
5.3 混合聚阴离子类电极材料 // 117
5.3.1 磷酸盐-焦磷酸盐混合聚阴离子化合物[(PO4)(P2O7)] // 117
5.3.2 碳酸盐-磷酸盐混合聚阴离子化合物[(CO3)(PO4)] // 121
5.4 总结与展望 // 122
参考文献 // 125
第6章 钠离子电池的普鲁士蓝电极 // 133
6.1 概述 // 133
6.2 结构与化学键 // 133
6.3 影响电化学行为的因素 // 135
6.3.1 结构转变 // 135
6.3.2 空位和水分子 // 136
6.4 合成策略 // 137
6.4.1 溶液共沉积法 // 137
6.4.2 水热法/溶剂热法 // 137
6.4.3 电镀 // 138
6.5 水性钠离子电池 // 138
6.5.1 单氧化还原PBA // 138
6.5.2 多电子氧化还原PBA // 139
6.5.3 全PBA水性钠离子全电池(ASIB) // 140
6.6 非水性SIB // 141
6.6.1 NaxM[Fe(CN)6]−单氧化还原位点 // 141
6.6.2 NaxM[Fe(CN)6]−多氧化还原位点 // 143
6.6.3 NaxM[A(CN)6]−改变C-配位金属 // 144
6.7 商业化实用性 // 145
6.8 挑战和未来方向 // 145
参考文献 // 146
第7章 利用原位X射线和中子散射技术从原子尺度研究
钠离子电池 // 151
7.1 原位研究的重要性和优点 // 151
7.2 原位X射线粉末衍射 // 154
7.2.1 X射线源和探测器的选择 // 154
7.2.2 设计基于X射线粉末衍射的原位电池 // 156
7.2.3 构建适用于原位X射线衍射实验的钠离子电池 // 157
7.2.4 X射线粉末衍射数据的分析 // 159
7.3 基于原位X射线粉末衍射技术研究钠离子电池的实例 // 160
7.4 能提供结构信息的其他原位技术 // 162
7.4.1 中子粉末衍射 // 162
7.4.2 利用全散射和对分布函数分析局域原子结构 // 163
参考文献 // 166
第8章 钠离子电池的核磁共振研究 // 170
8.1 概述 // 170
8.2 电池材料的NMR相互作用 // 171
8.2.1 四极相互作用 // 171
8.2.2 顺磁作用 // 173
8.2.3 奈特位移 // 174
8.3 电池材料NMR谱的采集 // 175
8.3.1 魔角旋转 // 175
8.3.2 电池材料的非原位NMR表征 // 177
8.3.3 电化学池的工况原位/现场原位NMR检测 // 178
8.4 案例 // 180
8.4.1 碳基负极的嵌钠反应 // 180
8.4.2 正极材料的固体NMR研究 // 188
8.4.3 NaPF6−基电解液的分解 // 192
8.5 总结与展望 // 194
参考文献 // 195
第9章 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模拟 // 203
9.1 概述 // 203
9.2 密度泛函理论和分子动力学模拟 // 203
9.2.1 DFT模拟中的近似值 // 204
9.2.2 吸附能和插层能 // 204
9.2.3 相稳定性 // 205
9.2.4 电压曲线 // 205
9.2.5 钠迁移和扩散 // 205
9.3 正极材料 // 206
9.3.1 层状正极材料 // 206
9.3.2 聚阴离子正极材料 // 209
9.3.3 普鲁士蓝类似物 // 214
9.4 负极材料 // 215
9.4.1 碳基负极材料 // 215
9.4.2 二维负极材料 // 218
9.4.3 层状负极材料 // 220
9.4.4 合金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225
9.5 总结 // 228
致谢 // 229
参考文献 // 229
第10章 对分布函数在钠离子电池研究中的应用 // 237
10.1 全散射及对分布函数(PDF)简介 // 237
10.1.1 常规晶体分析(布拉格衍射)和全散射 // 237
10.1.2 对分布函数的定义 // 238
10.1.3 获得对分布函数的实验方法 // 239
10.1.4 电池材料数据收集方法 // 240
10.2 分析对分布函数 // 242
10.2.1 独立于模型的分析 // 242
10.2.2 PDF分析建模 // 243
10.3 钠离子对分布函数分析电池材料 // 245
10.3.1 硬碳阳极 // 245
10.3.2 锡阳极 // 250
10.3.3 锑阳极 // 252
10.3.4 Na(Ni2/3Sb1/3)O2中的局域阳离子有序度 // 254
10.3.5 水钠锰矿材料 // 255
10.3.6 电解质 // 257
10.4 对分布函数应用的前景 // 258
参考文献 // 25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