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历史悠久,素称“方志之乡”,名志迭出。《宁波简志》由宁波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纂,是明成化年间编纂《宁波简要志》500余年以来的首部宁波简志。本书全面梳理第一、二轮《宁波市志》及相关档案文献史料,吸收最新研究成果,从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人物等大部类,客观、完整呈现宁波8000年来的发展脉络,采摭具有重要地位、特色鲜明的事物,如宁波港、跨海大桥、民营经济、石油化工、河姆渡、翠屏山、月湖、天一阁等宁波名片,以及宁波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等特色工作,予以重点记述,突出宁波的特点。
本书约58万字,由序言、凡例、目录、总述、志文(25卷)、后记等组成,设163个目、55个分目及613个子目,包括插图1张、表格12张、志首地图3张、志首彩图7页22张。
宁波历史悠久,井头山、河姆渡、田螺山等考古发掘证明,8000年前已有先民在宁 波繁衍生息。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开始设立县级建制,有鄞、垚、句章、余姚4县。公元738年(唐开元二十六年),设置明州,从此与越州分离。821年,修筑明州子城,这是宁波历史文化名城(州城)建城之肇端。南宋改称庆元府,元代改置庆元路,明初改作明州府。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取“海定则波宁”之意,称宁波,此后沿用。解放后,宁波专区(地区)、宁波市并设。1983年7月,地、市合并,实行市管县体制。1987年,被列为计划单列市。1988年,获批成为有制定地方性法规权限的“较大的市”。1994年,被确定为副省级城市。2024年,宁波市管辖海曙、江北、镇海、北仑、鄞州、奉化6个区,宁海、象山2个县,代管余姚、慈溪2个县级市;全市常住人口977.7万 人(市区532.9万人),城镇人口比重80%;户籍人口624.4万人(市区318.4万人)。
宁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荟萃,光耀中外。王守仁开创“阳明学派”天下流传;黄宗羲“浙东史学”影响深远;民族英雄张苍水浩气长存;京剧艺术家周信芳,著名作家殷夫、唐弢,书法巨擘虞世南、沙孟海,国画大师潘天寿等名闻全国;商界巨子吴锦堂、包玉刚、邵逸夫、王宽诚等享誉海外;122名宁波籍人士跻身中国“两院”院士行列;太空中10颗小行星以宁波籍人士命名。“无宁不成市”。宁波人以重工兴商、诚信务实、敢闯敢冒、勤恳朴实闻名于世,历史上形成国内著名商帮“宁波帮”。1984年,邓小平高瞻远瞩地做出“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指示,广大宁波籍海内外人士积极响应,建设宁波,回报桑梓。宁波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有相传为秦代徐福成功东渡起点的达蓬山,中国四大传说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古庙古墓;有唐宋形成的“海上丝绸之路”启航地,中国四大古代水利工程之一的它山堰,名窑瓷器“一代宗师”的越窑青瓷,国内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有明清以至近代抗倭、抗 英、抗法、抗日的镇海口海防遗址,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等革命胜迹;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蒋氏故里溪口,天下禅寺五刹之一的天童寺,珍藏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阿育王寺,江南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保国寺。宁波自然遗产千姿百态,有幽谷飞瀑、壁立千仞的溪口雪窦山,被誉为“西子风韵,太湖气魄”的东钱湖,海天一碧的松兰山一湾金沙,晶莹可人的天明山南溪温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