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奥地利学派看来,以理性、均衡为基础的帕累托最优,作为规范标准具有严重缺陷:既没有考虑知识分散、信息不完全等问题,也没有考虑实现均衡所需经历的非均衡的过程。哈耶克认为,社会经济问题的实质不是资源配置,而是如何运用不同情境下在彼此独立、分散存在于各个体之间的知识,从而主张从知识分工而不是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来发现市场秩序。知识又分为言传知识和默会知识,前者是系统化、可言传的知识,后者则是一种非常重要却没有经过系统组织的知识。哈耶克强调,由于部分知识本身的不可言传及人类自身的有限理性,“人类不可能获得主宰事务进程的充分知识”。竞争机制下价格体系的作用就在于提供了一个更具经济性的信息交流沟通机制,使得在这个体系下的个体只需知道分散的局部知识就能相互独立却彼此协调地采取正确行动。并且,均衡也不是个体简单加总后的市场出清,而是在相同环境下基于不同预期和知识的个体间的自发协调,是促使各个体的预期能趋向一致的社会秩序规则。不过赫维茨认为,许多研究分析,包括在奥地利学派的研究情境里,都没有严格地区分知识与信息例如,被奥地利学派视作不可整合的、具有个体性和情境性的生产函数、偏好分布、资源禀赋等分散知识,在赫维茨看来就更多属于可编码、可传递、可整合的信息范畴,而一个资源配置机制则在某种程度上可被视作一个庞大的信息沟通处理系统,任何对这些有用信息流动的限制,都将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赫维茨的落脚点是资源配置效率,而其前提则是信息效率。那么,什么又是信息有效的机制呢?其判断依据是该机制的信息成本在所有导致资源有效配置的信息分散化机制中是最小的。这是由于信息成本是参与人必须处理的信息量的增函数,如果机制的信息由较少数字构成或其空间是维数尽可能少的欧氏空间,那么其信息效率一般相对较高。赫维茨(1972)首次在一个纯交换新古典经济环境下,严格证明了竞争市场机制是所有导致资源有效配置的机制中使用信息最少的。这是对前述哈耶克关于市场价格机制信息优势的一个严格证明,在同类研究中起到了引领作用。不过,赫维茨也强调这个结论是在新古典经济环境这个条件下才成立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