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乃至中国,处于剧烈动荡与新旧交替的历史节点。政治上,北洋政府倒台后,国民党通过北伐名义上统一全国,但实际控制力薄弱,各地军阀仍存残余势力;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逐渐兴起,国共两党从合作走向对抗;1931年后更面临日本侵华的民族危机;在上海,各国各种势力盘根错节。经济上,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和有租界的城市,外资涌入催生了现代金融、制造业和商业体系,外滩银行林立,民族资本在夹缝中艰难发展。社会文化层面,上海成为中西碰撞的前沿阵地,左翼文艺蓬勃兴起。1932年一·二八事变更使上海成为抗日前线。在上海的繁华表象下,涌动着民族存亡的时代洪流。
以这个时期的上海为背景,本书写了不约而同来到上海的四个日本人和一个中国人:“佐尔格事件”的主角之一尾崎秀实;自称革命家、以日本人身份参与了对日情报活动的川合贞吉;出身豪门、对日本政界有一定影响力的记者松本重治;在艰难困苦中完成鲁迅著作翻译和坚持抗战的鹿地亘;舍弃教职成为战地记者的曹聚仁。以大量中、日、英文一手史料和回忆录等还原其鲜活经历,细致考察他们在上海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及他们在动荡的历史中企图以个人之力发挥作用(包括负面作用)的尝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