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框架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隐私观念
2.1.2 隐私管理
2.1.3 隐私自主
2.2 理论框架
2.2.1 媒介场景理论
2.2.2 传播隐私管理理论
2.2.3 社会认知理论
2.2.4 社会契约理论
2.2.5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6 网络素养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隐私的变迁与发展
2.3.2 隐私观念的呈现与阐释
2.3.3 隐私管理的相关研究
2.3.4 隐私保护的路径研究
2.4 问题细化
2.5 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框架
3.2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研究
3.2.1 为何采用大数据分析的研究方法
3.2.2 数据采集的实施
3.2.3 数据处理与数据分析
3.3 基于网络问卷调查的研究
3.3.1 为何采取网络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
3.3.2 网络问卷调查的实施
3.3.3 网络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
3.4 基于深度访谈的研究
3.4.1 为何采用深度访谈的定性研究
3.4.2 深度访谈的实施
3.4.3 访谈对象样本的选取与概括
3.5 小结
第4章 隐私观念:微博平台的话题讨论
4.1 隐私讨论的语义网络全局
4.2 隐私讨论的议题模块分析
4.2.1 隐私主体:参与情境影响社交关系
4.2.2 隐私议题:关注公共事件特定场所
4.2.3 隐私载体:手机应用延伸国家安全
4.2.4 隐私影响:隐私经历和游戏新场景
4.3 从隐私讨论理解网民隐私观念
4.4 小结
第5章 隐私管理:影响因素与周期研究
5.1 描述统计
5.1.1 数据来源
5.1.2 样本简述
5.1.3 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
5.2 模型验证
5.2.1 变量描述和研究假设
5.2.2 假设与验证
5.2.3 假设的讨论与分析
5.3 隐私管理行为多元回归模型及其解释
5.3.1 45岁成女性隐私管理行为指数转折点
5.3.2 未婚独生子女及二线城市值得关注
5.3.3 高收入和高学历群体对隐私关注度更高
5.4 小结
第6章 隐私边界:多元利益相关主体的平衡
6.1 环境:媒体叙事和网络氛围
6.1.1 媒体叙事有待丰富
6.1.2 网络氛围影响表达方式
6.2 个体:隐私素养的自觉
6.2.1 平台社会作为生态
6.2.2 隐私素养框架搭建
6.3 平台:人文关怀的融入
6.3.1 空间界限打破,隐私让渡增多
6.3.2 数字追踪加剧,监控成为常态
6.4 技术:社会效应的追踪
6.4.1 技术发展带来隐私权的变化
6.4.2 技术正负效应同时存在
6.5 政策:探讨隐私新价值
6.5.1 数据作为生产要素进行交易流通
6.5.2 GDPR和CCPA成为讨论焦点
6.5.3 从网络安全到隐私保护的过渡
6.6 行业:数据交易的探索
6.6.1 信息信托规范平台发展
6.6.2 依托市场机制的隐私交易
6.7 小结
第7章 讨论与局限
7.1 研究讨论
7.1.1 隐私观念变迁:技术和社会的双向驯化
7.1.2 人口分层视角:隐私分级分类的必要性
7.1.3 隐私自主归途:从数据交易逻辑找启示
7.2 研究局限
7.2.1 隐私与空间视角欠缺
7.2.2 隐私与数据跨境流动
7.2.3 隐私行业组织细分少
7.2.4 对未成年群体关注不够
7.2.5 研究方法需要再审视
第8章 结论与启示
8.1 研究结论
8.1.1 隐私概念和观念的重新认知
8.1.2 从隐私影响因素探索新结构
8.1.3 从隐私自主到隐私数据交易
8.2 未来进路
8.2.1 医疗隐私问题亟需关注
8.2.2 数字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8.2.3 从技术负效应回应治理
8.2.4 伦理视角融入制度设计
8.2.5 物联网环境下的隐私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访谈纲要
附录B 受访者信息列表
附录C 调查问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