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经》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系晋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之书,为《伤寒论》的另外一个古传本,由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于治平三年(1066)校讫颁行,共八卷二十九篇,载方一百一十五首。《金匮玉函经》与宋版《伤寒论》分卷大异,其体例前证后方,保留《伤寒论》两晋时期面貌,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因《金匮玉函经》颁行晚于宋本《伤寒论》,两宋及后代医家独重宋本,以致其流传至稀,濒于垂绝。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上海陈世杰据何焯手抄宋版《金匮玉函经》,研读校理后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雕版刊行。著名文献学家钱超尘教授历经三十余年考证,著成《影印〈金匮玉函经〉校注考证》,于2015年出版,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本书原文以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金匮玉函经》(影印本)为底本,对《金匮玉函经》每篇逐条校注释义,故名《〈金匮玉函经〉校释》。每篇篇首列“内容提要”,钩玄全篇宏旨大义。原文下按【校注】【释义】行文,在必要的校勘和注解基础上,阐释原文、解析方药,以突出理、法、方、药贯穿的中医临床辨治思维,附【按语】以解疑释难。书末附“《金匮玉函经》考证”与“章太炎先生论《伤寒论》版本”。本书既最大限度地保持了《金匮玉函经》的全貌,又体现了现代学者研究《伤寒论》的新成果,考证翔实,文献丰富,对学习研究《伤寒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