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基础理论
第1章 概论
1.1 数据的定义
1.2 作为生产要素的数据
1.2.1 数据要素化的政策意涵
1.2.2 数据要素的定义及其关联概念
1.2.3 数据要素价值化驱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1.3 数据权属
1.3.1 数据持有权
1.3.2 数据加工权
1.3.3 数据使用权
1.3.4 其他权属
1.4 数据要素的属性与功能
1.4.1 数据要素的双重理论属性
1.4.2 数据要素的双重功能
第2章 数字劳动、受众商品与价值规律
2.1 数字劳动与受众劳动
2.1.1 数字劳动
2.1.2 受众劳动
2.2 受众商品与“产消者”
2.2.1 受众商品
2.2.2 产消者
2.3 数字时代的劳动时间与价值规律
2.3.1 数字时代的劳动时间
2.3.2 “自由劳动”与价值规律
第3章 数据要素与新质生产力
3.1 从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
3.1.1 生产力相关传统理论
3.1.2 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核
3.1.3 数据要素与新质生产力
3.2 数据要素与新质生产力三要素
3.2.1 面向新质生产力的数字劳动者
3.2.2 作为新型生产资料的数据要素
3.2.3 数据要素对劳动对象的拓展
3.3 数据要素管理视角下的新质生产力测度
3.3.1 新质生产力的测量维度
3.3.2 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评估
第二部分 基本原理
第4章 数据要素的双重属性及其管理原理
4.1 基于“记录”属性的数据要素管理
4.1.1 “记录”管理的理论基础
4.1.2 “记录”视角下数据要素管理的本质
4.2 基于“可计算性”的数据要素管理
4.2.1 数据“可计算性”的功能体现
4.2.2 数据的“可计算性”及其社会后果
4.2.3 “可计算性”视角下数据要素管理的本质
4.3 数据要素管理的层级
4.3.1 不同目标的数据要素管理
4.3.2 不同功能的数据要素管理
第5章 数据要素的功能与数字劳动的形成
5.1 数据要素的双重属性及其关联互动
5.1.1 数据要素“记录”属性的层次性
5.1.2 数据要素的“可计算性”与数字劳动者的层次性
5.1.3 数据要素“记录”属性与数字劳动者的分层互动
5.2 数据要素对数字劳动的形塑
5.2.1 数据的“记录”特性与数字劳动的物质基础
5.2.2 数字劳动的本质是基于“记录”的“可计算性”
5.2.3 新发展理念下的数字劳动治理路径
5.3 数字劳动的四种形式
5.3.1 受众数字劳动
5.3.2 产消一体化数字劳动
5.3.3 平台型数字劳动
5.3.4 专业化数字劳动
第6章 数据要素的价值评估
6.1 数据要素价值的形成路径
6.1.1 价值形成的必要性
6.1.2 数据要素价值形成的基本逻辑
6.1.3 数据要素价值形成的三阶段路径
6.2 数据要素的成本构成与评估
6.2.1 数据获取成本
6.2.2 数据管理成本
6.2.3 数据质量评估
6.2.4 数据价值形成
6.2.5 数据要素价值的量化原则
6.3 数据要素的定价方法
6.3.1 传统价格理论的扩展与创新
6.3.2 资产评估的三大基本方法
6.3.3 其他方法
6.4 数据要素价格指数体系的编制
6.4.1 编制目的
6.4.2 编制原则
6.4.3 数据交易所数据产品分类
6.4.4 交易计价和价格信息处理
6.4.5 数据要素价格指数系列结构设计
6.4.6 数据要素价格指数编制
第三部分 典型案例
第7章 基于循证实践构建可信数据空间的原理、方案与案例
7.1 基于循证实践构建可信数据空间的基本原理
7.1.1 循证实践在构建可信数据空间中的作用
7.1.2 基于循证实践的数据空间核心能力建设
7.2 基于循证实践构建可信数据空间的行动方案
7.2.1 行动主体与职责
7.2.2 行动具体步骤
7.2.3 行动阶段目标
7.2.4 资源需求
7.2.5 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
7.3 基于循证实践构建可信数据空间的典型案例
7.3.1 企业供应链循证可信数据空间
7.3.2 多主体联合打造行业可信数据空间
7.3.3 以公共数据为牵引的城市可信数据空间
第8章 数字化转型中的数据要素管理案例分析
8.1 案例正文
8.1.1 缘起:农村数字鸿沟与西滩村的觉醒
8.1.2 蜕变:数字风潮中的西滩村觉醒
8.1.3 转型:数字时代下的西滩村觉醒
8.1.4 赋能:西滩村村民数字化素养提升之路
8.1.5 尾声
8.2 启发思考题
8.3 数据叙事的逻辑主线
8.3.1 案例涉及的关键概念
8.3.2 数据叙事画布
8.4 主要知识点
8.4.1 产业数字化
8.4.2 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
8.4.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