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第一篇 理论探索:“大思政课”之机制创新
积极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全力打造“首善之区工程师摇篮” 曾卫兵 吴爱萍 黄小惠
构建“三融”工作机制:“大思政课”机制创新的路径探索 张墨书
“大思政课”视域下以“中国式现代化”构建高校话语体系的逻辑理路 刘宇洋
大工业与智能制造联动场景下大思政工程实践育人模式建构 曹建树
教育强国背景下高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实践路径 刘亮高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路径 王莉鑫 刘亮高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风问题分析及解决路径 方正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出发探析新时代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效途径 王鑫
第二篇 资源整合:“大思政课”之协同育人
志愿服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罗道全
廉洁教育融入“大思政课”的路径思考 刘英侠
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思考——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 李淑敏
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现实路径探析 崔洋
北京红色文化融入“纲要”教学的探析与实践 郑艳
“大思政课”视域下以红色文化资源助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发展的路径研究 武靖茗
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思考——基于“现实社会主义”问题的考察 王瑶
第三篇 实践创新:“大思政课”之教学赋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三融”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黄小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以“读《论持久战》,看中美大博弈”大作业为例 陈运辉
经典文献研读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实效性的路径探析 李淑敏
校企合作视域下应用型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研究 李建华
AI技术应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实践的方法探索 石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的新思路——以北石化2024年秋季学期期末考试调查分析题为中心的研究 耿科研 刘正 杨艺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马驰
以学习效果为导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教学改革 初景波
气液两相流动与沸腾传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侯燕 杜文海 雷俊勇
校本资源驱动的制药工程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案例 刘姗姗 林世静 佟拉嘎
“大思政课”视域下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孙源
“课程思政”视域下有氧健身跑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 吴爱华
高校身体素质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探析 董煜
第四篇 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
善用“大思政课”弘扬民族品牌 曹正宝 刘杏玲 李娜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中小学校高质量发展 许甜甜
“多点联动”助推党团队一体化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 王炳玉 郭芮菁 张亚南
依托大兴区域资源 开展特色实践课程 厚植家国情怀 王倩 王晓
艺术润心 思政铸魂——美术视角下的思政教育 赵婷婷
第五篇 学海探赜
坚持人民立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吴爱萍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支持政策研究 曹群 张思英 刘曾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公益慈善思想略论 初景波
简论孔子的和谐伦理美学观 崔子修
第六篇 青春思悟:“大思政课”之学习体验
高校思政课学生课外作业优化途径研究 冷文勇 汤显 杨洋 曹帆
千年窑火不熄文化源远流长——关于对非遗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调研报告 李禹祺 李宇轩 袁艺
净零排放的理论内涵与法制要求 郭志东 任欣羽
提升大学生廉洁教育成效的几点思考 陆靖怡 刘英侠
基于大学生公益支教活动的“大思政课”建设思考 高梦岩 刘英侠
智能化公共交通对市民出行体验感的影响情况调研 闵智尧 覃佳怡 陆靖怡 佘睿
人工智能在“一站式”学生党建社区建设中的应用及意义 姬颖康
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中国 刘芊雯
小我大我共融,家国情怀昭昭 杨橘
七十五年峥嵘岁,代代相传家国情 周雨乐
以青春之力,筑教育强国之梦 徐子琪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在建设教育强国中绽放青春光彩 郭彤
展开